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我国古代海道针经《更路簿》 海南渔民闯荡南海的智慧宝典

我国古代海道针经《更路簿》 海南渔民闯荡南海的智慧宝典

时间:2019-11-21 00:10:56

相关推荐

我国古代海道针经《更路簿》 海南渔民闯荡南海的智慧宝典

面对茫茫大海,敢于闯荡其中的除了探险家、航海家,更多的是靠海为生的普通沿海渔民。

沿海渔民以自己的智慧,在无数年的“耕海”的岁月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一本渔民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更路簿》。

“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更路簿》是我国海南的渔民纵横南海,驰骋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航海指南,是古代先民的生存宝典。

《更路簿》一向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海南一带流传的。在民间流传的手抄本有不同的版本,其名称也不尽相同,如《南海更路经》、《顺风得利》、《东海北海更流簿》等。

我们一般称之为《更路簿》。

对于普通人来说,《更路簿》的书名就蕴含很多知识,“更”和“路”是何意思?

我们先看“更”的意思

《更路簿》中有这样一句话: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驶到十二更,使半转回乾巽巳亥,约有十五更。”

“大潭”即今天的海南潭门港,“东海”指的是今西沙群岛,“乾巽、巳亥”是罗盘上的方位,也是航行方向,而“更”则指的是路程。

“海道不可以里计”,这是我国流传千百年的说法。我国古代航海航海的远近,不用陆地上的“里”作为计量单位,而是使用月和日这样的计时单位。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后,用来计时的单位“更”也被被运用到航海中来了。

我们现在能从文献中找到的最早记载“更”的文献是明代初期的《西洋番国志》。

《西洋番国志》的作者是巩珍,他曾跟随郑和下西洋,从事类似文书的工作。航海途中他记录郑和的航海经过见闻,后来集结成册,便有了这本《西洋番国志》。

巩珍在《西洋番国志》中这样记载道:

“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经月累旬,昼夜不止。海中之山屿,形状不一,但见于前,或在左右,视为准则,转向而往。要在更数起止,计算无差,必达其所。”

“要在更数起止,计算无差,必达其所”,这样的记载至少说明最迟在明初“更数”已经被作为达成航海目的的重要指标。

“更”是计时单位,海上如何计时呢?

一般用的是更香。

“更者,每一昼夜分为十更,以焚香枝数为度。”

“大洋中以针盘定向,以更香计时。”

在海上,燃烧更香,既可以计时,又可以计算航程,这是最符合实际条件的方式。

还有一种计时方式,使用的是沙漏。

“一更六十里,以沙漏定之。漏用玻璃瓶两枚,细口大腹。一枚盛沙满之,两口对合, 中通一线以过沙,倒悬针盘上,沙尽为一漏,复转悬之。计一昼夜约二十四漏,每二漏半有零为一更。风缓船迟,虽及漏刻,尚不及更;风疾船速,未及漏刻,已途六十里,为‘过更’也。”

使用沙漏计更,应该是后期才出现的事。

因为水流、风速不一样,计量航程的“更”便没有固定的标准,“或曰一更六十里,或曰一更百里,或曰一昼夜十更”。

解释完《更路簿》中“更”的意思,我们再看“路”的意思。

“路”指的是航线,准确的说是指南针引路形成的航线。

“放洋,全以指南针为信。认定方向,随波上下,曰‘针路’。”

航海者或渔民从一地去往另一地,从不同港口起航出发,就有不同的航行方向。他们长年累月地航行,将这些航向连结成线并绘于纸上,最终便形成了一条条正确的航线。由于在航海中利用指南针引路,航线也就被形象地称作“针路”。

“更”与“路”一起,再加上地名就是一份完整的航行线路图了。

海南的渔民还会把每一条航行线路命名,如东头线、西头线、南头线、榆亚暗沙线等。

“自古行船半条命”,海南渔民千百年来不断“耕海”,用汗水和生命换了宝贵的航海经验,才有了今日的《更路簿》。

在渔民中,将《更路簿》交给下一代掌舵人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接过了《更路簿》,意味着了接过渔船,还有全船人的生命。

然而《更路簿》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海南渔民在南海中为生,他们船帆遍及西沙、南沙群岛,是维护我国对三沙群岛及其海域主权的重要依据。

在《更路簿》中,渔民用自己的方式早就给南海的各个岛礁命名了。如他们称西沙的永兴岛为“把注”、琛航岛为“三脚”,称南沙的中业岛为“铁峙”、南威岛为“鸟仔峙”、太平岛为“黄山马”、美济礁为“双门”。

民间早就对南海岛礁完成了命名,这无疑为宣示海洋主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海道针经的保护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有许多航海经验的书籍流传下来,有些甚至流传到国外而国内消亡了。

如手抄孤本的航海指南《顺风相送》,原本现珍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封面旧题“顺风相送”四字,封底有收藏者劳德大主教(Arch.Laud)于1637年写下的拉丁文题记一行。

1935 年,历史学家向达被北平图书馆派往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做交换馆员,他发现并抄录了《顺风相送》,这本我国古代的海道针经重新传回国内。

研究者认为《顺风相送》与郑和下西洋有关,而且它最为重大的意义是记载了中国人发现、命名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钓鱼岛属于中国的铁证。

相对于《顺风相送》,《更路簿》则是在南海渔民手中世代相传,它不同的版本虽都是汉字写成,但多用海南各地方言书写,外人看起来是很费劲的。

因此《更路簿》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了解《更路簿》的老渔民老船长一位位离去,而现代渔民则使用现代先进航海技术,古老的《更路簿》面临失传消亡的境地。

“再不保护就来及了!”这是很多人的呼声。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催人泪下的事或许就是“听闻已是永别”了。

希望《更路簿》这部“南海天书”能够后继有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