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嫌孩子“输不起”?注意这个年龄段输不起就对了 否则长大会自卑

嫌孩子“输不起”?注意这个年龄段输不起就对了 否则长大会自卑

时间:2021-09-01 13:56:38

相关推荐

嫌孩子“输不起”?注意这个年龄段输不起就对了 否则长大会自卑

做父母的,如果有仔细观察孩子的话,会发现学龄前的孩子普遍有输不起的现象,总想赢,输了就哭,就耍赖。

我女儿5岁左右时,我跟她玩掷骰子游戏,比大小。只要她点数大,她就兴高采烈,还嘲笑我笨。而如果她输了,她就非常不高兴。一旦输的多了,她就开始做小动作,跟我耍赖。一般我都让着她,由着她耍赖。但有时候我觉得她总是输不起,觉得这样不好,于是我也较真,不让她耍赖了。这时候孩子就非常不高兴了,把骰子一扔,不玩了。类似的这种输不起现象在生活中很多,相信细心的父母也会有所体会。

“输不起”肯定不是一种好的心理。如果孩子输不起,那么他就害怕尝试,没有尝试怎么能成功?因此当有的父母发现孩子输不起后,就忍不住教育孩子“你怎么总是想赢呢”、“哪有总是赢的,赢要靠自己的努力”、“输了有什么?下一次在努力赢过来就好了”……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折中类似的话来教育孩子,因为我也这么做过。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抗挫折能力,正视失败。

“只有输的起,才能赢的了”,这是很多父母的思想。这种思想很对,没有任何问题。只有勇于面对失败,才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但问题是,这种“输的起”的思想并不适合教育学龄前的孩子,因为这与当前阶段儿童的自我认知有关。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认知

人的自我认知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随着智力的发育、社交活动的增多而逐渐出现并完善的。

2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自我认知的。

做父母的应该都有这种感受,当孩子2岁左右时突然就开始变得不听话了,其根本原因就是2岁之后,孩子开始产生了独立意识。

2岁之前,孩子没有独立意识,所以父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但是2岁开始,孩子独立意识觉醒,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想控制自己的行为。当他们的个体意识与父母的命令相违背时,他们便遵从自己的想法,于是便显得叛逆了。

2-6岁是儿童自我认知初步建立期。

独立意识出现后,孩子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我是谁,因为他要区分自己跟别人,于是孩子开始建立自我认知。

科学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建立的自我认知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

1998年,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马代和德布斯对近400名5-10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测试,结果显示,年龄幼小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几乎全部是正面的,而年龄大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则更全面,既承认消极的特征,也承认积极的特征。

下面引自(Harter,1987)中一个4岁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我4岁了,我知道所有的字母。听我背出所有的字母:A,B,C,D,E,F,……我比任何人都跑的快。我喜欢吃披萨。我能数到100,想听吗;我喜欢我的狗。我可以爬到攀高架的最上面。我的头发是棕色的,我上学前班。我很强壮。我可以举起这个凳子,你看!

为什么儿童初期建立的自我认知是乐观的呢?

其实这很好理解,这是我们人类在长期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筛选的结果。

只有一开始建立的自我认知是乐观的、积极的、充满自信的,儿童才会敢于去探索发现周围的环境,去掌握新的知识,才能快速成长起来,才能尽快的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相反,如果一开始建立的自我认知是消极的,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那么儿童怎么有勇气去探索周围的环境?怎么能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怎么能尽快的适应环境?又怎么能生存下来呢?所以,儿童一开始必然建立的是乐观、积极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很厉害。

正因为建立乐观积极的自我认知需求,使得学龄前儿童在竞争中表现的输不起,喜欢赢而害怕输。只有不断的赢才能不断的强化他的积极乐观的自我认知,让他变得越来越自信。

总结

对于学龄前儿童,父母不要太纠结于孩子“输不起”的表现,时不时的想给孩子上课,批评他们好胜心、输不起。相反,在平常的游戏中,父母还应该要假装输给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游戏积极性。

后期,随着孩子社交活动的增多,认知能力的提升,孩子会在与同龄小朋友的交往中不断的修正自我认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对自己做出更加全面的自我认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