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来自生命深处的感悟——一位中年女书法家的艺术道路

来自生命深处的感悟——一位中年女书法家的艺术道路

时间:2021-05-09 12:22:12

相关推荐

来自生命深处的感悟——一位中年女书法家的艺术道路

中国书法是华夏大地土生土长的独特视觉艺术。书者心灵的迹化乃书法的本质,因为它具有一种生命的动感,具有一种无穷的变化,在变化中体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真、善、美。

杨春燕学书心得

引子

北京奥运会闭幕不久,北京铁路局宣传部的杨春燕接到了中国文联、奥运会组委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发来的收藏证书,她草书的一幅唐代皇帝李世民的百字言:“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食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取本分之才,戒无名之酒,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作品,被国家体育馆永久收藏。

在中国书协的八千多名书法家中,女书法家只占5%。在捐赠给国家体育馆成千上万的书法作品中,杨春燕的草书作品入选千名之内,实属难得。

杨春燕最初学的是隶书,现在写草书也取得了如此成就,实属不易。今年45岁她,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学书之路?

大山深处小站的灯光

杨春燕是1981年高中毕业接父亲的班参加铁路工作的。

她的父亲曾是丰台车辆段南口列检所的职工,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字,1976年开始教12岁的小女儿学写毛笔字。杨春燕是个文静听话的女孩,父亲写的小楷字就成了她最初的字帖,每天做完功课都习字不辍。

三伏天又闷又热,晚饭后家人都在院子里纳凉,杨春燕却在桌前挥汗如雨,只要没写完当天计划要写的毛笔字,任凭母亲千呼万唤,她执意稳坐钓鱼台,这令母亲十分心疼,父亲却十分欣喜。渐渐地,杨春燕除了练习正楷字外,还喜欢并练上了隶书,她从心里喜欢汉代隶书朴拙厚高的金石味。

6月的一天,杨春燕被分配到长城脚下的西直门车务段八达岭站当站务员。父亲执意送小女儿进山报到,在通勤车上对她说:“你上班后要继续练字,写一笔好字多做工作,能更快地进步,你如果想将来出山工作全凭自己努力。”父亲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小女儿的书包里,就装着哥哥特意买给她的《礼器帖》和《张迁帖》,这可是两本最好的汉隶字帖。

八达岭站的日子是单调的,白天大量的游客乘火车而来,站务员们得一连忙上几个小时,傍晚乘满游客的列车开走后,车站除了几名值班的职工外再无别人,日久调到山外的车站工作就成了姐妹们的话题。

杨春燕外表柔弱,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却干得踏实。她认真学习客运业务知识,积极本分地干着自己负责的工作。几年下来,她已经干过检票员、售票员、广播员等工作。打扫候车室厕所卫生又臭又脏又累,一些同伴多有为难情绪,一年四季下来属她打扫的次数最多;八达岭站经常接待游览长城的外宾,她努力学习英语和日语口语,很快用在了为外宾的服务中;1986年,杨春燕已经当上了车站客运值班员,这年西直门车务段组织技术比武,她夺得了客运值班员组的第一名。

杨春燕在车站做人低调。与众不同的是,她总在搜集别人看过的《北京铁道报》和《人民铁道报》,往报纸上喷一点水后存在宿舍床底下,到了晚上拿来练字。她说:“当时,几分钱一张的毛边纸舍不得多用,微微发潮的旧报纸练字效果挺好的。”那几年,杨春燕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宿舍的电灯总要亮到后半夜,经常是她想起该睡觉时东方已经发白。

回家坐在通勤车上,别人都在打牌、聊天、织毛衣,她总是找一个安静的座位看书读帖。她说:“那段时间学习就是向休闲要时间,练习书法就是向睡眠要时间。”

1987年的一天,杨春燕接到段里通知,要她写一幅书法作品上交,推荐参加即将举办的“全路职工美术书法大赛”。一天深夜,杨春燕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在宿舍提笔写下了一幅隶书中堂,内容是一段介绍长城全貌的站车广播词:“长城东起辽宁山海关,西到甘肃嘉峪关……”

不久,杨春燕接到段里的通知,领导告诉她:“你写的那幅字得了全路书法一等奖!”杨春燕听后竟愣住了。她想:“全路那么多人参赛,我这么年轻,怎么会得一等奖?一定是搞错了。”

六年来,杨春燕每天在大山深处除了工作就是用心练字。她没有想到,自己的隶书书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不仅有着汉隶古风传承的筋骨,还具有了自己清秀质朴的风格。

这一年她刚满23岁。她对自己写的隶书字还很不满意。

走出大山的青年书法家

还是在1987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杨春燕又接到段里通知:当时的北京铁路分局举办“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分局点名要她到分局宣传部驻勤一周,担任大赛的评委。杨春燕当时还不清楚,当她一路打听推开分局办公楼大门时,就已经彻底“出山”。

一周后,大赛各项评比结束后,杨春燕准备回八达岭站上班。宣传部领导通知她,到刚成立的分局文协继续驻勤,她问要待多长时间,领导也说不清楚。

在分局文协,杨春燕的眼界日渐开阔,1989年文协创办文学期刊《旅行文学》时,她已经担任文协的副秘书长了,她要具体负责这本杂志的全部封面设计、插图和版式设计,这是她不熟悉的专业。为此,她这年9月考上了北京西城区成人美术中专学校,开始系统学习书刊装帧、平面设计、雕塑等专业知识,并马上应用到《旅行文学》的出版工作中。1992年6月,铁道部文协组织全路期刊评比,杨春燕被评为全路优秀美术编辑。

杨春燕担任分局文协副秘书长后,被增补为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的理事。那段时间,杨春燕的生活就是不变的三部曲:白天在分局文协编《旅行文学》,晚上赶去美术中专听课,夜里回到办公室练书法、睡觉。从干站务员时起,她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每天工作到多晚都要练一会儿书法,否则睡觉都不踏实。

1990年,北京市举办“复兴杯”书法、美术、摄影大赛,杨春燕这次写了一幅行书作品参赛,内容是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杨春燕从12岁起练颜体正楷和隶书,有着扎实的童子功。近年来,她已经尝试转写行书,这次送行书作品参赛是她对自己书法艺术的一次挑战,她觉得行书更能表达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大赛评比结果是她的作品获三等奖,她是此次大赛唯一获书法作品奖的女性,北京书法家协会很快吸收她为会员。

不久,北京书协组织十几名女书法家在平谷县一家会馆研讨书法,并请来已故文化学者、书法家蓝玉嵩现场点评指导。这次,杨春燕用行书写了一幅对联: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蓝玉嵩看到后问:“这副联是谁写的?”得知是杨春燕写的后,他又接着说:“这副联有自己的风格和气势,不像女书家所写,春燕是咱北京书协的一匹黑马呀!”

谈到书法艺术由隶书向行书的转型,杨春燕认为,得益于自己多年写颜体正楷和隶书的基础。例如,写隶书要有金石味道,要求运笔有力透纸背的感觉;而写行书最忌讳的就是写出来的字“飘”在纸上,不能有着溜滑和不扎实的感觉;书家有了写隶书的功底,写行书处理字的结构就容易过关,有助于够解决行书字体不该有的“飘、滑、虚”问题。

对组织的培养心怀感恩

在中国传统的字、画创作中,字与画两者往往是不可分的,古人字、画俱佳者也不乏其人。杨春燕一直渴望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深造,因为,她深感自己在文化、专业知识上缺少积淀。

1995年秋天,她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成人教育美术专业,分局领导欣赏她的才华,同意让她半脱产学习。此后,她在完成《旅行文学》美编工作的前提下,系统学习素描、色彩、临摹、绘画理论、中文等课程。由于她有很强的控制笔墨的能力,学画上手很快。毕业时,她画的工笔人物和山水画均受到专家好评。

1997年,她刚从矿大美术专业毕业,又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书法研究生,分局领导依旧给时间、出学费,这让她十分感动。读研期间,她大量阅读有关书法发展的历史和临摹、借鉴各个朝代、流派的经典作品,极大开阔了眼界。她渐渐感到,自己的书法创作有了新的飞跃。

上世纪末,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高潮中,杨春燕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陆续为分局和基层站段设计了大量书籍、集邮首日封、宣传画册。分局的“036网站”的美术设计也出自她手。

一天,分局十渡职工培训中心领导找到杨春燕,请她为中心设计一块6米长、2米高紫铜浮雕,要求是既反映十渡的旅游特点,又要具有铁路企业的特色。

说实话,杨春燕在北京西城区成人美术中专学校上学虽学过雕塑课,从没参与过作品的设计。但是,既然是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她决心拼搏一把。说干就干,杨春燕立即回学校向老师请教求援,后来她在作品中将大山、马、蒸汽机车的车轮、铁轨等元素进行组合,还具有现代抽象的意味。这块浮雕制作完成后,人们一看便知这是铁路的旅游、培训企业。

在给石楼车辆段设计长30米的一块青石浮雕时,她采用写实的方法,将铁路企业车机工电辆的生产场景有机组合,光设计费就节省了几十万元。此后,为了达到设计的艺术效果,她还多次到位于河北曲阳的制作单位监制,及时解决工匠制作中遇到的难题。

,她根据有关部门要求,把自己手书的“詹天佑《致青年工学家》”的隶书作品节选制成紫铜浮雕,镶嵌在青龙桥车站候车室的墙上。

这几幅精心设计的作品,凝聚着她心血和对组织多年培养的深深感恩。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览

杨春燕在书法创作中,经历了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作品,随着对作品感悟渐深,隔一段时间再书写的韵味都有所不同。

杨春燕向参加全国的书法大赛发起了冲击。这年10月,她的一幅《诸葛亮-前出师表》草书作品被评为“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作品;7月,她的《诸葛亮-后出师表》草书作品被评为“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览”入展作品;同年10月,她的另一幅作品又被评为“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赛”入选作品。一年内“连中三元”,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她为正式会员。

在杨春燕的眼里,习练书法是不应该具有功利性的,决不能一味把书法作品当作商品。她说:“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是我国排在前三位的名帖,这些都是大师们或喜悦、或悲忧性情所致的产物,在不经意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书法作品一旦以商业收益为目的,作者就要取悦买家,写出的东西就会浮躁。”

这些年,杨春燕还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对外书法交流活动,出访过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我国的台湾省,她往往是代表团中最年轻的女书法家。

2001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日友好书法展上,她的作品获得金奖;在韩国举办的书画展上,她的一幅书画《荷花-花的世界》被博物馆收藏;,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一家著名的日本书道会共同举办“中日妇女书展”,她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与日本女书家进行交流,她的一幅反映中日友好的自作诗草书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随后又赴日本展览,展现了中国中年女书法家的风采。

1月,杨春燕的隶书作品专著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她书写的内容是“詹天佑《敬告青年工学家》”,黄苗子为她题写书名《杨春燕隶书詹天佑文》,邵华泽在序言中写到:“兹观春燕以隶书书写詹天佑《敬告青年工学家》一文,读文章字字珠玑,映带端庄凝重之书法,赏书法篇篇风骨,更感文章皆至理名言。可谓文章妙,书法亦妙。感慨中,吾将此文介绍予诸君,文章书法,一并欣赏,岂不快哉!”

杨春燕眼中的书法艺术

杨春燕学书三十余年,书法已经融入她的生命,每天读帖习字就像吃饭、喝水、散步一样不可或缺,她的思维审美方式、喜怒哀乐中都有书法的印迹。特别是完成了书法研究生学业和近年在张荣庆书法研究室学习结业后,她又进一步升华了对书法本质及表达的认识。

中国的书法是什么?

它是华夏子孙从发明、书写古老象形文字起,不断概括、提炼的间架、线条表达的艺术,此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积淀和提炼才发展到如今,它已经属于一种归结型的文字结构——一种“真、善、美”的三元组合。从宏观上看,中国书法的“真”从淳朴阳刚表达的甲骨文为起点;“善”是一代代华夏子孙在书写中的追求,即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美”是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归结的审美结构,虽然中国书法的线条日趋简洁抽象,但人们仍能够看到它的发展脉络和渊源。

因此,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是书者与欣赏者“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就微观而言,作为书法美大致可以包括笔画线条的姿态、运笔的节奏、形体的组合、章法的气势、内容的情感、意境的表达。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在于书者将对于主客观事物的理解融入其中,在线条无穷变化的流动中体味生命之动感,从而产生独特的富有归结型的“美”。

那么,何谓书法的本质?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书法则是心灵之迹,心灵的迹化就是书法的本质。书法与哲学、宗教、美学、音乐、舞蹈、道德、心理等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书法的本质还可以具体归结为——书者不断修炼心性、情操、思想、知识及人生境界的表达。

因为,书法毕竟属于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只有感悟到的东西才能给欣赏着一种异样的精彩。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见林语堂《中国人》,发表于1934年)

常有人问杨春燕该如何学习和创作书法?

她的体会是:——临摹十分重要,但要有章法。正如清代书法家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所讲:“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即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在临摹过程中,要多看、多悟、多研讨、多变通,要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要审验其笔法揣摩其锋芒,要对笔画之来龙去脉心中有数,要力求悟出字中有字、字外有字的道理。犹如炼钢,只有在高温铁水中加入其他矿物成分,才能得到比铁坚硬、柔韧的钢。

——了解掌握书法线条的基本笔法后,要精心与字体结构、线条的基本笔法,精心于不同字体的结构特点,心在技法贵在形似,而创作书法作品则要行笔精神,融入性灵。

——有些书者练书法进步不大,主要是临帖时没有精临其相,不由自主地表现连自己也不清楚的东西;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恰又因为太囿于写字的技法与结构,丧失了自己的特性。

——想学好书法务必要摆脱燥气、匠气和俗气,书法创作并非单纯写字,而是书者自身性格、道德、人生观的体现。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是一曲雄壮或委婉的歌,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篇,一个刚健或柔美的舞蹈,一片充满思辨的论文,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中华文明从传统演化到今天的足迹。

——现在一些书法作品中,雷同的东西太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东西太少。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思想精神境界不高、知识学养匮乏的人,其作品最终无法达到儒雅、飘逸的境界。

“养幽兰之气,报平和之心。” “云涌江翻守自然之道,纵横变化行法度之中。”杨春燕格外喜欢这两句话。她说:“书法给予我的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感悟,书法的情趣在于书写过程中的身心愉悦,同时让人不断读书修德、超越自我。"

澄怀观道 翰墨仁心 ——书法家马锋振访谈

摘要: 马锋振马锋振,山东无棣人,号啸风堂主。四川大学医学硕士,在读山东大学医学博士。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创作院院士,滨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在第20届“兰亭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中,书法作品荣获“金奖&rdqu…

马锋振

马锋振,山东无棣人,号啸风堂主。四川大学医学硕士,在读山东大学医学博士。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创作院院士,滨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在第20届“兰亭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中,书法作品荣获“金奖”,作品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在第七届“金鼎奖”全国书法美术大展赛中荣获银奖,并经审定被授予“中国书法百杰”称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书画大展中作品被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经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作协、中华诗词、中国楹联学会的专家评审团评选书法作品入选《鄱阳湖杯中国南昌第七届文学艺术大奖赛获奖作品集》。连续两年在上海榜书研究会主办的《榜书精品国际巡回展》中书法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相关信息在《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主流刊物及网站上均有记载。在“首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活动中,作品入选并赴韩国国会参展。在第28届中国—日本国际书画大赛中,作品入选并于同年8月在日本大阪展出。作品已被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多国人士及艺术机构收藏。

夏日于黄河岸边访问了书法家马锋振先生,期间,记者对马锋振先生的生活工作以及书法各个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这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以及艺术追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记者:马锋振先生你好!多年来我和许多朋友都关注你的艺术进步,今天见到你非常高兴。这次访谈主要想了解一下你书法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马锋振:谢谢!谢谢朋友们的厚爱!今天我非常愿意借此机会和朋友们分享我的书法历程。

记者:近年来,马先生被誉为山东书画界的一匹“黑马”,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备受关注。如果让你简单地作一个回望,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艺术成长历程的?

马锋振:步入书法殿堂,有很重要的机缘。首先,环境熏陶很重要。我自童年开始,受父亲影响并在其指导下开始习练书法,从起初的临摹学习到现在的创作,一直未曾间断。我的先祖是清末文人,所藏书画及各种古旧线装书较多,少年的我就可容易的拿来翻阅,想来对培养我的书画爱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吧。其次,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因为喜欢,所以对我而言,研习书法始终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直到现在,拿起毛笔我就顿时心若幽兰,静如止水。第三,扎实的基本功。“磨刀不误砍柴工”,习练书法,单凭热情远远不够,还需要苦练基本功。眼到手到,身正心正,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第四,受到鼓励的良好氛围。几十年前,偏远农村,生活艰难,月明星稀之夜,任由我伴一盏孤灯,用稚嫩的笔法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我在同龄人中是“精神贵族”。真心感谢父母的给予。

记者:我们知道,书法有一个阶段叫“顿悟”,之后才能登堂入室渐入佳境。你的书法创作之路走到今天,有过这样豁然开朗的体验吧?

马锋振:是的。最初阶段,我大量临摹历代的篆、隶、楷、行、草书,包括甲骨文,仅仅追求形似。在日复一日的临摹过程中,一个个汉字渐渐鲜活,从碑帖石刻中站立起来: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人生之慨,张旭《古诗四贴》的酣畅淋漓,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激昂,苏轼《寒食帖》的惆怅孤独……犹如当头棒喝,我顿时豁然开朗——古人书法的本意,乃是传情达意!这一点至关重要。

于是我开始系统地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过程很艰辛,收获很丰硕。意外之喜是,我注意到自己家乡无棣县20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活跃的前贤——吴式芬,著名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吴式芬的儿女亲家,是最早收藏毛公鼎及一大批商周青铜器及秦汉古印名播天下陈介祺;吴式芬次子吴重憙的亲家,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大量收藏殷墟甲骨的王懿荣。吴式芬的好友还有龚自珍、何绍基、翟云生、魏源、许翰等一大批书法大家、硕学通儒。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记者:你一直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何影响?

马锋振:大家知道,中国古代,书法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文人的生活方式,是上层社会精英的一种文化行为。观照当下,无论是专业书法家还是业余书法爱好者,都应该追求学术和艺术、技术和文化的结合。真正的书法不是技术的表演,而是多元文化的深层次交流,是书法家们精神上的互动。

我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笔合一,心手双畅”。书法所有的技巧,都是为表达情志服务的,当自己知道要表达的东西,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书法的境界自然就到了。这个世界是有多样美的,因此,就有多样的表达方式,也自然有多样的美的书法。但是,最根本的原则,我认为是自然,道法自然。

记者:其实更多时候,你的社会角色定位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医师、在读山东大学医学博士。据我所知,你拥有多项医学技术专利,撰写的10余篇学术论文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权威期刊发表,在国内以及世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一般而言,给病人诊断治疗的过程是紧张状态,写书法是放松的享受状态。我们很想知道,你是如何调整这一刚一柔两种感觉并将其完美糅合在一起的?

马锋振:我的专业是消化内科。人体的消化系统最讲究阴阳平衡,《周易》和《黄帝内经》都对阴阳五行学说作了论述,印证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的动态平衡关系。作为医生,我不断寻求破解之法,有效缓解患者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作为书法家,书法艺术给了我更加广阔的创新灵感,而研习书法又可以舒缓因极度忙碌导致的焦虑心情。书法讲求对比、变化、节奏、个性的协调统一,行医过程也必须处理好虚实、轻重、缓急、主次。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讲,医学与书法是相通的。

记者:书法艺术的个性,体现着书家的修养、气质和审美观。你如何界定自己的书法个性?

马锋振:我的楷书学的是颜真卿和汉魏碑刻,行草学的是二王、孙过庭和祝枝山。艺术风格方面,我追求注重结构与造型的俊美、章法与气势的洒脱,以及节奏、韵味和风格的协调。至于美的形式,我觉得平和柔美、刚健雄强、潇洒不羁都是美,而变化更是美。古典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是我书法作品的基石,我的性格、理念以及审美观都在书法中有所体现。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只有自身具有寥廓的胸怀,作品才能有恢弘的气势。我的书法力求融合北碑南帖的雄浑与灵动,结合时代和大自然,坚持继承与创新、广涉博取,希望达到大气洒脱的效果。

记者:你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屡获大奖,多次在国外展出。有评论家指出,你的作品于雄厚苍浑、古朴端庄中彰显温雅劲健、潇洒流畅,可谓功力深厚。你能从专业角度谈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吗?

马锋振:庄子有篇文章叫做《大宗师》,主张宗师大自然,对我启发很大。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个人认为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字的外形要美。书法通过汉字的大小、聚散、浓淡、顺逆、方圆、刚柔、向背、奇正、巧拙等来表达不同的美。简言之,就是追求线条、布局、墨法的自然统一,道法自然。第二,要有和谐的节奏与韵律,书法与音乐也是相通的。节奏是布局,韵律是整体,而这两者连续、渐变、交错、起伏的变化,会带给观者相应的悠扬、轻灵、奔腾、豪放等不同的形式感受。第三,作品的内容要与书写的形式相一致。历代优秀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与作品内容、作者的情感是一致的,比如草书,有的如同“折戟股”、“屋漏痕”,有的如同“石壁挂藤、野马狂奔”,很容易让人进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意境中去。所谓字如其人,就是通过品读作品感受作者的举止、性格、修养、情操,从而推测其人品、审美思想和处世态度等。当然,书法创作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人文修养和创作能力,与大自然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每个时代不断地取得进步。

记者:我们知道,尽管学习毛笔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近几年大家对于书画的兴趣却越来越大,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前景你有着怎样的理解?

马锋振:书法的生命力在于继承和创新。首先要继承传统,学习古人的碑帖和经典之作,与时并进,不断创新,将会使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得到发扬光大。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飞速发展,根本在于文化的繁荣,而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就是汉字,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因此,中国将来的书法只要不固步自封,坚持继承和创新,就一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记者:从当代书法比赛作品中,我们发现有些时候呈现在眼前的作品缺乏个性。现实生活中,很多书法爱好者习练了几十年,往往终其一生也没有大进步,你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马锋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给他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说过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优秀的书法作品,贵在精气神,概言之,厚重的文化底蕴、练达的世事洞明、尚简的道法自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记者:中国书法是一名古老的艺术,更是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中国的书法将来会更加繁荣。在这里我们也祝愿马先生的书法事业更上一层楼,感谢马先生接受我们的访谈。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