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冬日 宜:云赏梅

冬日 宜:云赏梅

时间:2020-10-13 19:45:01

相关推荐

冬日 宜:云赏梅

一枝梅

梅花作为我国的十大名花之首,既能组团又可单独出道。“四君子”里有它,“岁寒三友”里也有它。清客是它,雪美人还是它。

每一年,梅花都要在百花开后压轴登场。数九寒天里,它傲然独立、剪雪裁冰的高洁模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北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今年情况特殊,赏梅估计是赏不了了,那不如就和小编一起去画里,云赏梅吧。

01

要说起和梅花相关的诗词,最耳熟能详的自然是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或是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又或是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再或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甄嬛传》里的这句诗为唐崔道融所作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梅”就已经在文学作品中露过脸了,如《诗经·四月》里的“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从南北朝起,为它打call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唐代,梅花的品种多了起来,栽培技艺也有所提升,梅花便一跃而成“花中顶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百姓,无人不爱梅咏梅。

有一年的除夕夜里,唐太宗李世民设宴与侍臣守岁,他的新年致辞中就有这么一句“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不过他可不是第一个咏梅的帝王,梁简文帝萧纲才是。

北宋米芾《梁简文帝梅花赋》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文人地位提高了,梅花也成了他们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一时间,咏梅诗词的数量大增。

《全宋诗》的27万首诗中有4700多首与梅花相关,《全宋词》近2万首词里的咏梅词有1120多首。宋时的黄大兴还把咏梅的作品编成了一部专集,名为《梅苑》。

林椿《梅竹寒禽图》 上海博物馆藏

古人写“梅”,有用它表示时令的,如王适的“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也有托它言志的,如吴承恩的“百花头上占排场。问他桃与李,谁敢雪中香?”

还有借他传情的,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和民间诗歌“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宋马麟《暗香疏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托它言志的诸多诗作中,林逋的那首《山园小梅》实在是“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赵佶《腊梅山禽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整首诗读下来就仿佛看完了一幅工笔画,让人忍不住想要感叹一句:真不愧是“梅妻鹤子”!

02

据史料记载,梅花入画始于南北朝时期,但直到北宋才形成一种风气。

岩叟《梅花诗意图》(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当时画梅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正是他开创了墨梅的画法。

仲仁和尚酷爱梅花,他住在衡山华光寺的时候,发现只有方丈的屋子旁边才种有梅花,就把自己的床铺搬到树下去睡。

有天夜里,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他看到梅枝映在窗纸上的影子十分可爱,就用笔墨把它摹画了下来,等第二天再看时就悟到了用水墨晕染、不着颜色的画梅新法。

故宫博物院藏有南宋扬无咎所画的《四梅图》

画的是梅花含苞、待放、盛开和残败的过程

扬无咎画墨梅改用墨笔圈线

画出的梅花疏枝浅蕊,气韵不凡

说到墨梅,就不得不提“梅花屋主”王冕了。

元王冕《墨梅图》故宫博物院藏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图》上海博物馆藏

宋人的水墨梅画总给人一种稀疏清冷之感,到了元朝,王冕就反其道而行,把梅花画得繁密热烈。

简单的水墨加上野逸的笔致,就把梅花的清肌傲骨刻画得真切生动。

王冕的梅诗梅画里寄托的都是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陈录《梅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汪士慎《梅花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金农曾评价汪士慎画繁枝梅花

“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明清善于画梅的人不胜其数,石涛金农汪士慎,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很能打。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

清萧晨《踏雪寻梅图》 青岛市博物馆藏

在这么多的画梅名作里,笔者最爱的还是南宋马麟笔下的《层叠冰绡图》。

故宫博物院藏

画名是由杨皇后所题,与之相伴的还有一首咏梅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

只见画里的梅花枝干细秀劲挺,花朵姣美俏丽。

梅花瓣是用双勾填色法画的,先用钩勒法以淡墨细线写出花瓣,再层层填色。

梅花的冰清玉洁之感是将白粉厚施于花瓣外沿和背面营造而成。

画梅枝所用的水墨与画梅花所用的重彩,两相对比便越发凸显出寒梅的冰肌玉骨。

故而以“层叠冰绡”为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03

除了诗词画作,梅花的“周边”产品还有妆容。

在古代女子的妆饰里有一种名为“梅花妆”的,是指女子在额头贴上梅花形的妆饰。

据《金陵志》记载,这种化妆手法源自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

一天,寿阳公主在含章殿下躺着休息。一阵风吹过,一朵梅花正好落到她的额头上。“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

没有梅花的时候,人们就把薄金箔剪成花瓣的形状贴到额上或面颊上。

《捣练图》(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到了唐朝,这种妆容就发展为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

这种装扮一直到唐五代都还很流行。

宋代以后,人们虽然不贴花钿了,但只要形容艳妆或精致的妆容时,还是会用到“梅花妆”一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