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高加林为啥不爱听刘巧珍说话了

高加林为啥不爱听刘巧珍说话了

时间:2018-06-20 04:51:43

相关推荐

高加林为啥不爱听刘巧珍说话了

写于5月。

01. 路遥小说《人生》第十六章片段

巧珍看见加林脸上不高兴,马上不说狗皮褥子了。但她一时又不知该说什么,就随口说:“三星已经开了拖拉机,巧玲教上书了,她没考上大学。”

“这些三星都给我说了,我已经知道了。”

“咱们庄的水井修好了!堰子也加高了。”“嗯……”“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哎呀,这还要往下说哩?不是剩下十一个了吗?你喝水!”

“是剩下十一个了。可是,第二天又死了一个……”“哎呀哎呀!你快别说了!”加林烦躁地从桌子上拉起一张报纸,脸对着,但并不看。他想起刚才和亚萍那些海阔天空的讨论,多有意思!现在听巧珍说的都是这些叫人感到乏味的话;他心里不免涌上了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02. 路遥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小说家

上面的片段,是两个青年男女的对话。就算你没有读过路遥的小说,应该也不妨碍理解其中所描述的情境和缘由。

巧珍姓刘,加林姓高。刘巧珍高加林,一对恋人。《人生》到了第16章时候,路遥开始呈现两人恋情的裂痕了。最经典的,当数这一段。

乡下知识青年高加林进城了,城里的日子很精彩,天高任鸟飞。渐渐地,便淡忘了他美丽的恋人刘巧珍。下面开始,高加林心理,开始将刘巧珍与城里姑娘黄亚萍放在一起比较了。再后来,刘巧珍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后来的后来,高加林城市梦破,无奈中回到家乡。小说在高加林一声“我的亲人呐”的惨痛忏悔中收束。

平心而论,路遥算是一个“好人”,却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理解是小说最大的道德。”到了路遥这里,小说却成了道德批判的工具。作者路遥对高加林后来的变心,持强烈的道德批判态度。按下不表。

身处,干嘛要提起一部1982的小说?何况,我都说过了,那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

声明一下是必要的:我并不是要读小说,也不是要读爱情。

03. 为什么将其看成一则沟通故事

我知道,发表在这里的文字,都是写给知识父母微信公众平台的。读者,是孩子爸妈——现在发生时与未来发生时的孩子爸妈。按照市场社会原则,得考虑受众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才对呀!

不少家庭里,爸妈都有这样的感慨:孩子长着长着,不知从那天起,就跟爹妈不亲了。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不再跟爸妈亲密聊天,更有甚者,敷衍以至拒绝。多伤爸妈心呐!

人有一个能耐,那就是,具备将事实“合理化”的说辞。爸妈受冷落了,但不想承认这一残忍事实。咋办?好吧,早就有伪心理学家们给他们准备好了借口。譬如,青春期;又譬如,叛逆期——都是好的台阶。下来就成,哪怕,不明觉厉。

他们坚信着,孩子和自己的爱,依然天长地久着。由此,得到安慰和对未来的微茫信心。

路遥的故事里,高加林爱着刘巧珍,刘巧珍爱着高加林。他们,曾经有过如火如荼的拥抱亲吻,海枯石烂的山盟海誓。可是,后来,不在一起了。

失败的爱情之与失败的沟通——我想,这是一个上好的命题。

04. 刘巧珍的沟通工作是怎么失败的

此前的情节,是高加林收到了黄亚萍的一首诗。诗中写道:“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自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高家林看着诗,走出阅览室的当口,一台拖拉机突突突开过来了。

拖拉机上,捎来了高加林的恋人——乡下土妞刘巧珍。美丽依然,土老帽依然。要此地无银一下子,我这里使用土老帽一词,纯属中性表述,并不含有贬义。

刘巧珍的美丽——现在的表述是否要说成性感咧——路遥不失时机地强调了一下,表述为,“看一眼她的身体,高加林的心里就有点火烧火燎起来。”

谁看的,谁心里火烧火燎的?没别人,就是高加林。路遥尽管很是道德主义,但他对爱情本源的把握,还是没问题的。

刘巧珍把自己带来了,也把自己的话语及其方式带来了。

一席话下来,她呈现于高加林眼前的人、物品和事件,大致如此:狗皮褥子,拖拉机、一个名叫三星的乡下小伙子、巧珍的妹妹巧玲、水井、堰子、母猪、猪娃,一共九个概念。

要知道,对已经生出翅膀的高加林来说,刘巧珍口里念叨着的这些个概念,没有任何一个是他想听到的。这些个概念的任何排列组合,均无从引发他的共鸣。在他心目中,刘巧珍说的一切,均是些“乏味的话”。

刘巧珍的话,就是刘巧珍的精神世界。刘巧珍从乡下来,想拿这些个“精神产品”与他心爱的高加林做一场成功的“产品交换”的大生意,结果,唯一的消费者高加林却不买账。不买账的原因在于,他不需要。

如此,这沟通还成功得了么?

05. 不妨重温一下信息论之父申农的定义

作为“物质体”的刘巧珍,美丽依然,性感依然。但作为“精神体”的刘巧珍,苍白依然,贫瘠依然。这点,似乎好像,已足以证明,爱情这玩意,还真不纯粹是碳水化合物的作用来着。

插说一句——亲情这玩意,又是怎么一回事咧?

“嗯……”“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哎呀,这还要往下说哩?不是剩下十一个了吗?你喝水!”我觉得,路遥文本中,刘巧珍跟高加林的对话中,这一席话最为经典。

经典就经典在,刘巧珍的话里面,存在着“百分百的废话”。悲剧就悲剧在,高加林已今非昔比,他小人家,已经无从忍受这种废话,遑论沁之若甘流连忘返!

都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但是,信息是什么该怎么定义,可能很多人并不知其详。这里,不妨重温一下信息论之父申农的定义:“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

刘巧珍跟高加林说,“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后半句,硬生生,被高加林堵回去了。

从效率原则看去,堵得有理。因为,刘巧珍下面要说的,无非是一个减法——十二减去一等于十一。

对不会算减法的人来说,刘巧珍的话是信息。因为,它足以“消除或减少”有关小猪数量的“不确定性”。

可她对面不是傻子,而是一个名叫高加林的聪明的知识者。于是乎,她的话在未说出口之前,也已,成为命中注定的废话。

话说至此,可以给“废话”做个定义了——并不富含信息的话语。

06. 只总结一下刘巧珍的失败教训

老师上课,是一个鹦鹉学舌的过程。譬如,我自己就曾经学过那个谁的舌。

我跟学生说:“怎样才算是会读书了呢?有人说过,当你已经能够把每一则故事都看做一则寓言的时候。”

我说过,在这里重读刘桥镇和高加林的故事,我的视角,不在小说,也不在爱情。我所有诠释的出发点在于——将它,看成一则沟通故事。

故事母体的版权,永远是路遥先生的。这没有疑问。不过,这世界上还有另一句话在——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再创造。

阅读中的再创造的前置情境,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入戏”吧。一个人的思绪里,无论指桑问槐还是移花接木的自由,你都有。用阿Q先生的话来说,要什么有什么!

所有的交谈,均可被视作一场信息交流活动。刘巧珍、高加林的这场,算是一次失败的信息交流。先把高加林放一边,只总结一下刘巧珍的失败教训。大致有二:

其一,刘巧珍只顾自己表达,并没有顾及“用户”的感受和需求,她所呈现的信息,并不能让她的“用户”提起兴趣。

其二,她所呈现的信息中,存在“非信息”成分,也就是说,并不能使对方达成“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

是这样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