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周海宏:音乐为什么能够让人浮想联翩

周海宏:音乐为什么能够让人浮想联翩

时间:2020-07-19 07:37:10

相关推荐

周海宏:音乐为什么能够让人浮想联翩

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者按:

“听不懂音乐其实是一种误区”,作为研究音乐美学与心理学问题的专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3月19日在《知识分子》“科学+X”跨界论坛上,就“音乐与大脑”举行公开课。周海宏说,从最本质来讲,音乐艺术其实就是一些声音组合。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感受纯音乐的美就是音乐自身价值所在。

从德彪西的《月光》里听出月亮的亮度,从《红色娘子军》的音乐里瞬间可辨英雄与坏蛋,周海宏总结了音乐中普遍存在的 “联觉”的现象。联觉反应可以快速找到音乐语言的对应物,作曲家正是以联觉的心理反映机制为依据,充分把握了音乐音响和表现对象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成功地让我们感受到其表现意图。周海宏表示,联觉反应也表明,人类审美的共性以及有可能存在审美共性规律的研究线索。研究音乐规律,揭示联觉的对应关系,找到音乐音响和表现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找到音乐表现人类情感和产生各种情绪感受的秘密。

听了刚才的音乐,大家可能产生了两个反应:

第一,好听;

第二,听不懂。

不懂音乐成了很多人难以真正享受伟大音乐的最核心的原因。

人们欣赏音乐时经常能够浮想联翩,还经常感动地痛哭流涕。这就引发一个问题:音乐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音乐其实就是一些声音的组合。声音的组合对于人的耳朵,对人的知觉就是一个听觉刺激,但是,人们产生的并不仅仅是听觉反应。

我来讲一下美学的基本道理。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情绪的艺术。其实不懂音乐是一个误区,大家享受音乐说明音乐已经深深打动你,你已经在非常深度地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我们没有必要非得在音乐当中用文学、美术的方式解说音乐。这就好像吃肉的时候,你不用想红烧肉表现了什么思想,品尝红酒时,不必想红葡萄酒有什么深刻哲理——这是味觉艺术。而音乐首先是听觉艺术,在音乐欣赏当中首先感觉到的是纯听觉的美。

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解说音乐,纯音乐的美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这在美学当中被称为“自律论”美学。所谓自律,音乐就是它自己。我把这种观点翻译成我的口号,叫“音乐何需懂”。

音乐美学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流派。比如你听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你能够感受到的是快乐吗?难道音乐不是有非常清晰的形象、情感吗?这种被称为“他律派”,这在浪漫主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两派一直在争论。

在理论上可以说,音乐就是一种声音,而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这个声音产生的绝不仅仅是听觉的反应,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反应。

现在放一段音乐,这里面有四个场景,1、险峻的高山、2、清澈的小溪、3、美丽的田园、4、波涛汹涌的大海。你们感受一下是什么感觉。

(音乐)可以知道,绝大多数选择是4号,还有少部分人选择1号,我和大家完全相同。

第二首曲子:(音乐)

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2号,还有很多人选择的是3号。所以说,大家的反应是完全相同的。

有时候人们对音乐的反应具有高度共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反应机制:联觉(Synaesthesia),这是音乐印象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

几百年来联觉研究一直都有,今天我们把它进一步深化。正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当中存在“联觉”的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门声音的艺术产生形象、哲理、情感等等听觉之外的感觉。

举一个例子。这里有一块巧克力,一个薄荷糖,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音。你们觉得哪一个像巧克力?哪一个像薄荷糖。是的,高音像巧克力,低音像薄荷糖。

还有更多的例子:

这么多的感觉,味觉、温度、视觉、触觉,都和听觉的高、低发生一种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我做过一个关于音乐联觉反应的实验,受试者有四个人群,一种是没有经过任何音乐教育的儿童,一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天才儿童,一种是缺少音乐训练,甚至连字都不识的成年人,还有一种是专业的音乐家。结果发现什么?他们对音乐的反应没有差异。也就是,联觉现象不是由经验造成的,而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现在请大家为空调机选一段广告音乐。(音乐)

我们会选择第二段,谁说我们不懂音乐,甚至可以当音乐制作人。反之我们做《法制进行时》这样的节目,肯定选择第一段,给人感觉深沉。

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质的重量,但是我们拿这样的词形容听觉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联觉现象。

任何一个声音可以细分为五个纬度:高低(音高)、强弱(音强)、速度与节奏、发音速度和紧张度。而我们看到斑斓多彩的世界,其实只是由三个纬度构成的,色调、亮度和灰度(又叫饱和度)。声音的高、低对应会使人产生颜色的亮与暗,空间的高与低的感觉。声音的高低也和人的情绪有关,高音让人感觉乐,低音感觉让人悲,高音兴奋,低音抑制。

有人发现,当我说A的时候,你认为对应的会是什么颜色?我说紫色,而B是蓝色,C是绿色,D是红色。有的人非常稳定,一辈子都是这种反应。有人也说,do是绿色,re是紫色,mi是红色。不同人反应不一样,你觉得A是红,我觉得A是蓝,他觉得A是紫,她觉得A是绿。这样看来,联觉就是人的主观意向,并不是人的心理规律。

于是,研究出现一个困境,谁都觉得联觉存在,但是这个规律似乎是主观性的东西,没有办法区分。一个人从小到老,始终认为A是红色,到底是真产生这样一种感受呢?还是一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做调查就是说这是红,以后就记住了?还是忘了今天是红,明天是蓝,于是乎当成主观的东西研究,被放弃了?

后来这个研究进行细化。其实我们眼前看到的斑斓的颜色是由三个纬度构成的。一个纬度是色调,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个是亮度,从白到黑;一个是饱和度,从灰到白。我们把声音这个刺激做了各种音色变化,音量变化,各种各样的变化。结果发现,只有声音的频率的多少,也就是我们听到的高、低,与色调,颜色明度的亮暗有对应关系,其他没有对应关系。

这就大大地明确了联觉反应的具体要素。

声音的高,对应人的视觉、情绪、空间知觉、对物体质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反应等。

声音强弱,实际上是这样一种状态,强音给人感觉大,弱音小,强音厉害,弱音安静,强音静,弱音小,轻音有力,弱音无力,无论情绪快乐还是悲伤,强音都对应更强的情绪幅度,弱音对应更小的情绪幅度。

声音的长短则直接和空间直觉挂钩,因此一切运动当中的快慢其实也就是速度,空间延展当中的短和长,都和声音长短之间有对应关系。

比如说一个人伟大。为什么要说伟大呢?其实长的很矮小,但是人格很伟大。大家说伟大一定要用慢音来表现。如果想写伟人必须慢速度,因为慢和大相关。这是起音速度的概念。

实际上,一个声音从静止状态,比如钢琴,锤子打到弦上以后,钢琴开始运动,达到最大振幅的时候开始衰减,我们看到就是这样状态。锤子打完以后,开始震动,打到最后振幅开始衰减。但是注意,从开始振动到最大振幅要有一个时间。这时候会发现,短的音头特别猛的,是厉害,这个长的给人感觉温柔。这个线条我们知道,其实叫做时间强度变化率,只不过用音头来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起音速度就和我们触觉当中硬和软相关。仔细分析起来什么叫硬度?从开始接触这个平面,达到最大压强,时间短。什么叫软?开始接触到最大压强,时间长。态度生硬也是这个意思。从开始表达到最后结果,时间长,态度温和,时间短表现态度强硬。其实表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效果却不同。

还有一首《好汉歌》,如果你要好汉的硬朗,威猛,音就得短,声音一长就不行了。道理非常简单,实际上我们可以调整长短来调节音乐硬朗的程度。

紧张度。声音有两种东西产生紧张。你觉得第一个紧张还是第二个紧张?第二个紧张。做实验的时候很有意思的发现,比如有一个阿姨,她自己不识字,是文盲,她脑子里面甚至没有和谐和紧张这个词。但是我做实验的时候问他什么感觉?她说,后面那个比较凶,她用了一个联觉词,比较凶。第一个音不那么凶,这正好是我想要的结果。

声音的紧张与和谐,和人的情绪紧张、松驰,颜色的混杂和单纯,凶和善,锐和钝、空间的局促和开阔产生这样的对应关系。在音乐中,两个音一模一样最和谐,其次的和谐是四度和五度,四度五度最和谐,最不和谐是半音,do、xi、mi、fa,只要出现这几个字特别紧张。

音乐的紧张感是和音长的和谐不和谐有直接关系。

在联觉对应关系搞清楚了以后,音乐为什么能够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这个原因变的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从欣赏角度来讲。从创作角度来讲,要想表现什么东西,你就要用这个联觉的对应关系规律来安排和组织音乐。对于演奏者来讲,要想让音乐有什么样的感觉,唤起听众什么样的情绪情感和形象的反应,你也得用这样的对应关系。

于是乎,联觉就成了音乐音响和各种各样的表现东西之间一种联系的中间环节。我们掌握中间环节规律以后,就可以让音乐向某一个方向拥有它可控制的表现力。

比如,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放音乐)。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由于音乐是这样一种形态,而这样一种形态和人的悲伤产生对应关系。所以,我现在即便你没有听到音乐的时候,我要问你,你说写一个哀乐,你必须用低音?小朋友都知道要用低音。快速慢速啊?慢速。上升的旋律还是下降的旋律?下降的。你和伟大的音乐家肖邦是一样的,外国音乐是这样的,中国音乐也是这样的。

这里一个真正的例子,我一个同学哄她小女儿睡觉,她女儿8个月了,她给她唱《小白菜》,哄她睡觉。“小白菜啊,地里黄啊……”小孩儿怎么了?给人唱哭了。话还不会说,音乐就听懂了。所以,我们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为什么音乐可以超出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历史,能够使人产生相同的反映呢?就在于联觉是人本能的反映。你看文献的时候很有意思,中国古代的乐技,在描写什么样的声音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时,和我们现在的感受是一样的。印度人、英国人、外国人他形容声音的时候,也和我们中国人是一样的。这就是说明什么?这种联觉是在人的层面上,神经层面上的一种共同反映。这和一个锥子扎在胳膊上,你觉得疼,这个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联觉揭示也向我们表明了人类审美的共性,以及有可能存在审美共性规律的研究线索。

(放野蜂和蝴蝶的音乐)“野蜂”和“蝴蝶”的对比,你听听。没有人听错,为什么?如果仔细分析,琴速非常清晰直线下来,有一点像运动的动式,半音进行产生高度紧张感,蝴蝶能够听到节奏不规则的律动感。详细分析音乐形态和产生感觉的那个对应关系。

正式请大家听,我们首先表现黎明前的黑暗,如果你表现黎明前的黑暗是用高音还是低音?高音。乐长音还是短音呢?长音。现在天越来越亮,越来越高,越来越短。

(音乐)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一个音乐,长音使人产生安静的感觉。低音给人感觉黑暗。所以,一开始弱的、长的低音进来时,就产生黎明前的黑暗的感觉。然后音区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开始活跃。请大家注意,这里有一个从弦乐到长笛的变化,弦乐紧张度比较强,长笛紧张度是很小的,所以突然间感觉声音变得明亮了。

所以,作曲家就是这样,精准地捕捉到了世界的信息,然后用联觉这样一种反应找到了音乐语言的对应物。

钢琴和弦乐的音区和视觉的深产生对应关系。巨大的力和汹涌澎湃的海浪产生对应联系。听,音乐非常舒展,形成宽广的感觉。我们再看起伏,非常有意思,特别像海浪的。声音从高低到力度,到音长等等,都和波涛汹涌的大海给人这样一种联觉对应关系,于是乎,这个形象来到我们头脑当中。

这里面两个作品,一个作品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一个是作品是德彪西的《月光》。我从小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就感觉怎么也听不出月光来。我们来听听。(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我们会觉得很安静、平静,但是想不到月光,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了?声音太低了,后面月光的亮度不对应。

下面请大家听听德彪西的《月光》。(德彪西《月光》)

德彪西的月光一听特别像月光。

我们来听“英雄与恶霸”。(《红色娘子军》)

有的人会觉得,我是不是看过这个《红色娘子军》才知道,5、6岁的小孩儿一听也知道大坏蛋来了。

我们来听听外国的英雄和小丑,你来告诉我哪个是英雄,哪个是小丑?

(音乐)

没有人听错,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大家不是搞音乐的,如果大家是搞音乐的,就可以分析声音每一个要素和我们产生那个感觉之间的对应关系。

我们搞一点复杂的情感例子。这个例子很好玩,大家知道《国际歌》,给人的感觉是悲壮。

同时,一个复杂叠加的情感。音乐怎么产生悲壮呢?

其实我们仔细分享,壮是什么感觉?

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呢?

有力量。是一种上升的力量还是一种下降的呢?

上升。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呢?

正义的。于是得出一个要强,要向上,要有和谐的音长。你会发现音乐当中正义的感觉都是这样的。

悲是慢速下降。于是乎会发现《国际歌》的音乐写的非常准确,这就是为什么《国际歌》经常在电影里面英勇就义的时候才唱。

作曲家正是以联觉的心理反映机制为依据,充分把握了音乐音响和表现对象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于是乎成功地让我们感受到作曲家的表现意图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联觉,这个心理关系的存在,就是音乐之所以能够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感觉的核心原因。联觉对应关系规律把握,就是可以让我们能够有效地驾驭音响,实现我们的表现目的。

请大家注意,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在科学里面才讲究因果关系。大家千万不要把音乐当做单纯的只有艺术家才关心的事情。音乐当中存在大量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对象。那么我所在的音乐心理学,就是研究音乐的规律,可以这样说,联觉对应关系的揭示,找到音乐音响和表现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个因果关系意味着什么?就好像我们觉得觉得汤咸了,你就少放盐。如果淡了,就多放盐。如果有人发现咸了往里倒醋,咸还是咸。现在告诉你,我们找到音乐表现人类情感和产生各种情绪感受的秘密。带着揭示秘密的密码,我们拿着密钥打开音乐表现的大门。

现在请在座各位,刚才大家听到的《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是洪常青亮相时候的样子。

(音乐)

现在旋律调调一点不变,改它成洪常青牺牲前悲伤的感觉。

(音乐)

降低、放慢。就是产生这种感觉。

可能大家都知道柴可夫斯基有一个《1812序曲》,《1812序曲》讲的是俄法战争,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人,法国人是敌人,因此法国人是坏蛋,俄国人是好人。柴可夫斯基的国家立场站在这儿,但是他有一个难题,要找到一个主题,让人一听就是法国人。哪个曲子一听就是法国人呢?《马赛曲》。《马赛曲》怎么唱的呢?(《马赛曲》)

音乐形态就是纯四度上行。所有音成安排起来就是百分之百正能量,法国人民乘胜追俄寇的感觉。

怎么是坏蛋呢?现在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要把坏蛋变好人,怎么改呢?增加高紧张度音成,柴可夫斯基就是这么样做的。

音乐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的内容。联觉对应关系的原理是把握音乐表现性的关键。用它解释为什么音乐让你产生这种感觉,我们用它让音乐实现它的表现目的。请大家注意,这种感觉作曲家不知道这些理论,但是他非常朴素地利用了这个理论。

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是有这样一种反应。所以,我提出一个假设,联觉是人类非常原始的本能感觉反应。那么因此,我认为越是低龄的孩子联觉反应越敏感,这个现象我们观察到了。小孩子联觉特别敏感,情绪、节奏、反应一点问题没有,但是随着成长,人的感觉系统越来越分化,越来越专门化,于是乎联觉被我们忽略了。但实际上这种反应还是在,只不过我们不注意而已。

联觉不仅仅在音乐当中很重要,其实整个艺术的领域,比如说视觉的绘画艺术也具有情感的特征。为什么呢?绘画艺术的欣赏也都是和联觉相关的。

大家看到达利的《内战的预感》,这幅画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震撼感,和右上角的尖有关。

《母与子》为什么感觉很温柔?这和曲线有关。从解剖上,这个肩膀是严重变形的,艺术家宁愿改变现实,也要让作品传达出内心的真情。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们看到了恐怖的战争,舌头用一个锐角来表现,似乎可以听到母亲撕心裂肺的呐喊。这个时候现实主义画一个圆舌头,就传达不出内心真正的感觉,这个牛的尖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联觉在日常生活中还极端重要。很多家庭装修用特别白的光,你就会发现这家比较冷。其实光仅仅是色调,白色还是黄色,但是它和情绪相关,和温度感相关。

联觉,应该说在实践层面上找到了它的对应关系的规律。希望我们的脑神经科学家,未来在神经心理学层面上揭示这个能够打开艺术奥秘的这个密码的钥匙。

谢谢大家!

本文配图均来自周海宏演讲PPT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