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唐闸百年工房丨苍朴古旧的老工房

唐闸百年工房丨苍朴古旧的老工房

时间:2020-02-19 18:17:12

相关推荐

唐闸百年工房丨苍朴古旧的老工房

一个多世纪前,在唐家闸这块古运河畔的荒僻乡野上,除了沿岸散落的农家土墙茅舍外,较好的房屋,也无非是殷实人家的黛瓦青砖围就的合院。

工房何物?闻所未闻。

大生厂动工兴建时(1897),在厂基地陶朱坝的港北沿岸,盖起了一排排简陋的芦棚茅屋,时称工棚。一大帮赤短褐、脚穿草鞋的外来建筑工匠成为工棚的首批住户。工厂落成,纱厂开机,工棚又转而成了纱厂工人的临时住宅。最初的大生工房,由此悄然问世。

真正仿照西方城市“联排住宅”建筑形式建造的职工公寓住宅,最早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生纱厂为纱厂职员规建的集体公寓——老工房。

别看工房规模不大,总共6弄,72开间,65户人家,但它却开我国近代工房建设之先河,成为唐家闸联排式工房住宅的开山之作。

工房坐北面南,临西市街,与大生放工桥相望。前排平房处繁华街市,西头房屋皆开张店铺,生意兴旺。平房住宅一般前面睡人,后面有披间作厨房,一户居1-2间,每间28平方米。第三弄起为宽敞的楼房公寓。该处工房一式青砖砌成,砌缝细密,墙体厚实。屋面小瓦盖顶,檐口有猫儿头滴水装饰,工艺相当精美。门窗、橡柱用料讲究,都是杉木制作,以往年年上桐油保养,虽风雨百载仍延用至今未见朽烂。除东西厚实的山墙外,每间隔墙之间,有结实的花旗松方柱一通贯顶,颇具气势。这片工房当初是用于解决大生纱厂中层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安居的,所以建造考究,居室宽敞。上下一套共52平方米,阁楼22平方米。楼上卧室,楼下客厅,后有楼梯和披间厨房。大一户居一套,也有少数二户分居一套。当年普通职工也有不少人住楼房的。例如6弄11号,是81岁的李春英家,从她祖辈算起已有五代人住在这套房屋中。她嫁到陆家时,公爹陆泰康和婆婆都是大生纱厂工人,其太公也是该厂工人。她们夫妻也在纱厂做工,女儿如今还在厂里。这户普通工人家庭,有4代7人都是纺织工人。当问及左右邻居时,她笑着说:“差不多,也这样。”

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与兴衰变迁,老工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新人。如今一幢幢百年老屋像掏空的鸟巢,雏燕分飞,风华不再,这里成了真正的老人窝。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故土难离。老人不愿意跟随子女入住公寓楼,去过那种“高处不胜寒”的闭门幽居生活。老来爱闲聊,怕寂寞。三五老街坊,一堆陈年话,唠儿女、拉拉家常,在追往忆昔中回味人生,在相煦相里安享晚年…离开熟悉的里弄,离开邻里温情,哪儿还能找到老人们精神寄托的自在天地?一家沿岸林立;泊港内停满了载货的船只,各路商客都在此聚会,故而生意尤为兴旺。

民国初年,头闸对面有一家大和发粮店,老板是蔡瑞芝,有三间门面做粮生意,米船就靠在门前港内,进货甚为便捷;后面即东工房,也有三间,是他的住家,分别作厨房、客堂和主家房间。蔡家粮店靠门前水上生意开了财路,又经营客栈,办成了镇上规模最大的新新旅馆,客栈就附设在北川桥下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内。因缘际会,蔡老板由此结识了大生掌门人张詧先生。如今,蔡氏后人仍珍藏着两幅张手书的条屏,作为传家之宝,从不示人,也不掂估市价几何而视作祖上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公私合营后,大和发粮店与沿街其他店铺都改作住家。当年在粮店当学徒的徐国华老人一家祖孙三代就居住在老店原址,与蔡老板小孙子全家相邻为伴已近一个甲子。

工房内的居民怎样生活呢?走进弄堂便可瞥见一二。

跨过设在街面的里弄大门,你便进入了一个井然天地。当年的工房,整洁而有序,容不得任何私人搭建除了户户门前的储水缸罐、屋后的树木盆栽略有差异外,其他设施别无二致,都是一排排高大整齐的青砖瓦房,一条条纵横通达的青砖人行道,弄头弄尾有照明路灯,房前屋后有排水阴沟,夜间不摸黑,雨天不积水。除非礼拜天,白日里的喧哗与吆喝是一概拒绝的。周遭都是三班制工人,谁家夜班在卧,谁家白班无人,邻居们个个心中有谱,该足轻声处,无人敢亮嗓门否则准招来迎头痛斥。

任自谈笑的场所也有约定俗成,一是公用水踏子,一是公厕。居民们每天的淘米洗菜汰衣都在后河边,两块并列伸向河中的水踏板、成为大妈、大姑、大嫂们议论家长里短评说儿女公婆的水上交流平台,一边洗汰,一边拉家常,日日翻新,乐此不疲。再就是公厕当年的公厕尚不多见,其建造高大宽敞,一排式朝阳带栅格的廊檐大宅,东西隔半,男左女右,三级台阶登高入座,飞流直下不遗余臭。如厕者一多,难免要天南地北、瞎侃胡吹,流长蜚短、上下齐鸣,直至引发左右两厢满堂哄笑。

工房的清晨是喧嚣忙碌的。最早传出的是大生一厂的早班汽笛,头汽催促起床,二汽提醒进厂。早班的匆匆脚步刚过,董叔的熟悉吆喝已接踵登场,全工房的便桶都得由他拖着粪车条条弄堂倒遍,如果不早点忙活就会糟践了门前的空气。接下来户前弄头便陆续响起一片劈柴、生火、刷马桶的市井忙碌声,一天的日子就此拉开序幕。

晴好的礼拜天,工房呈现另一番热闹景象。家家门前都在洗刷晾晒,大摆龙门阵,多日未谋面的三班姐妹们聚首弄堂,如三秋之隔,有说不完的新鲜话。买菜烧煮任由男人包揽,女工们趁着天好,翻箱倾柜地赶着太阳曝伏翻晒,腾出手来还要粘衬、剪样、鞋底,一家老少的冬棉夏单、鞋头袜脑、针线缝补,都在这礼拜天的阳光下未雨绸缪着。

每逢礼拜,工房对外开放。修伞磨剪的、补锅箍桶的、紧棕绷修藤椅的、挑担叫卖换旧货的…一摞跟着一摞的手艺人、小商贩走家串弄、吆喝不停。三百六十行,唯一吆喝不上的是土木营作。工房者,租赁也。凡屋漏墙倾、门窗损坏,一应归大生纱厂派工修缮。大生的工房维修管理有很严格的制度规范。每逢夏季,排排住房都要扫瓦捉漏;逢时到期,家家门窗也要油漆见新。低廉的房租、高质量的服务,这大概是百年工房,世代原住民两相厮守、安居至今仍难以割舍的重要原因。

世俗与宗教,这是百年工房留下的另一古老话题。譬如居士林之于西工房、尼姑庵之于东工房、斗香台(土地庙)之于泽生街工房……

民间信仰,曾渗透居民的生活,慰心灵的安宁,训诫道德的养成,同时也融入了地方掌故与民间传闻。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