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跟着昭之读诗词中秋特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附朗诵音频)

跟着昭之读诗词中秋特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附朗诵音频)

时间:2021-06-27 07:29:47

相关推荐

跟着昭之读诗词中秋特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附朗诵音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中秋望月思念亲人之作,思念的对象是作者的胞弟苏辙,作者在中秋佳节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之情。兄弟二人志趣相投,都以文章名天下。共同的爱好使兄弟二人有共同的语言。在人生的旅途中,苏轼和苏辙的诗文交流非常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不包括文章书信的话,二人仅诗词唱和就近200首。他们兄弟二人相知相重,也相互劝勉。除此之外,兄弟二人更是在困难中以生死相托。1079年,苏轼因为在诗文中发表了对新法不利的言论而获罪下狱。苏轼在狱中担心弟弟会有所不测,于是,在狱中作诗一首,诗中写道:“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而在此时,为了营救兄长苏轼,苏辙冒死向神宗皇帝上书,宁愿不要自己的官职,不要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要营救兄长。苏轼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苏辙受牵连也被贬到筠州。尽管如此,苏辙还是远远地来为苏轼送行。可见二人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

但是自苏轼23岁以后,两个人就聚少离多,最长一段时间分离7年,在这7年里,苏轼无时无刻不思念自己的弟弟,又是一年中秋夜,他面对圆月,想到月圆人不圆,按捺不住起伏的心潮,挥毫写下一首千古名篇。丙辰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已经去世了十年,苏轼在世上的亲人只有胞弟苏辙。苏轼才华横溢,是个很骄傲的人,能被他看中眼的人实在不多,而他的弟弟苏辙恰恰是其中之一。这一年的中秋之夜,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做官,苏轼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酩酊大醉,作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绝唱,从此之后,再无文人敢做中秋望月思人之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全词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人间的眷恋,色彩浪漫,风格潇洒,意境豪放,情怀旷达,语言如同行云流水,带给人们无尽的美学享受。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历来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