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魏大勋童年被爸爸狠打:打孩子是父母最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

魏大勋童年被爸爸狠打:打孩子是父母最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

时间:2019-12-23 16:03:10

相关推荐

魏大勋童年被爸爸狠打:打孩子是父母最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当当

为了每天一起读书读世界,请把小当设为“星标★”。爱你们哟。

点击上方蓝字“当当”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来源:小学生家长慧

在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演员魏大勋先是调侃躺在沙发上的爸爸,让爸爸闭上眼睛,然后他突然说:“你记不记得小时候?你打我那时候,让我闭眼睛。”

停顿了一会儿,魏大勋红着眼眶,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咔咔扇,扇完之后,说错没错?没错,咔咔一顿扇!”

光听魏大勋这几句话,就能脑补出他小时候被爸爸暴揍的场面,而导致他被揍的原因,就是魏大勋玩电脑不爱学习了。

即使过去了那么多年,魏大勋心里的结还没有打开,他继续回忆说:“就咔咔按在地上一顿踹!”光想想就替魏大勋觉得疼得慌!

面对儿子的质问,魏爸一直装睡没有说话。到了演播室里,魏爸才说:“回忆起来也是很难受,说起来也是很痛。”

并且魏爸承认:“我内心觉得,我当时对他要求特别严了,就是过分了。”时过境迁,原来父母才明白打孩子真的是做错了!

一旁的嘉宾汪苏泷说:“其实我小时候,我爸也常打我,我是老不爱练琴,后来有一次我爸给我打的,我就生气走了。”

汪苏泷说他一直有心结,后来跟爸爸聊过才好多,虽然他很感谢爸爸的严厉,但是被打的伤害却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慢慢抚平。

从古至今,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只要孩子犯错误了,或者不听话了,二话不说先打再说,哪里还管得了孩子受了多大的伤害呢?

魏坤琳在《家庭教育宝典》中说,影响孩子成长的不是批评,而是错误的批评方法。如果方法正确,孩子不仅不会受挫,反而会因此得到成长。

打孩子就是最错误的批评孩子的方法,很多父母却奉为最有效的方法,父母打是打痛快了,却不管不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01

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02

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03

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04

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05

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

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06

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打”的方式,给孩子以威吓,使其改邪归正。

01

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02

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03

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04

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

孩子不能乱打。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

特别注意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原生家庭:如何修正性格缺陷》一书里曾写道: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当父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打孩子,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却不曾想孩子也学会了挥动自己的拳头。

德国着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孩子的教育,其实是每代人后半生里最重要的课题。打孩子或许短时间内能看到效果,但这却是用孩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换来的。

想要培养出心理更健康、更自信的孩子,就努力改变自己,寻找出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吧,聪明的家长都懂得和风细雨。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推荐阅读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揭秘不吼不叫跟孩子有效沟通合作,正面管教。往期经典,点击查看后看《家有儿女》:剧中“细思极恐”的情节,你看懂多少?父母的三分脾气,决定孩子的七分人生!一个好的社会,是大人学会给孩子道歉[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纯做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任何当当立场,请知晓!编辑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10万童书每满100减50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