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陕北】沙漠古城榆林的幸福生活

【陕北】沙漠古城榆林的幸福生活

时间:2022-10-24 18:24:38

相关推荐

【陕北】沙漠古城榆林的幸福生活

提示点上方

"陕北艺术文化"关注

古城榆林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这座孤悬于茫茫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汇处,以“六楼骑街、南塔北台”名扬天下的塞上古城,历史上曾经有四条长城从这里经过,是历朝历代的边塞重镇。自明清始,渐由镇扩展成城,由城变为市,经700多年的沧桑演变,即各种不同文化的多元交汇、兼收并蓄,现已成长出落为一座独具特色、风情万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古香古色的明清步行街

坐落在漫漫黄沙里的榆林古城主要由三条街组成,由东到西,依次叫大街、二街、三街。三条并列平行的大街又由无数条弯曲悠长的胡同小巷相连。二街、三街都是后来扩建的新型商业街,惟大街属明清时留下来的老街,虽历经自然灾害、烽火战乱的摧残破坏,却凭着人在其中一代代日常生活的力量,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

青石铺就的老街南依清秀挺拔的凌霄塔,北靠号称“天下第一台”的长城要塞之一镇北台。不足3公里的长街,由南向北横跨一座座造型精美、风格迥异的华楼,沿中轴线建有明清时期的万佛楼、新明楼、鼓楼、凯歌楼,及民国时期颇有西洋风格的钟楼等六座城楼,还有四座牌楼分布期间,形成了天下少有的“六楼四牌骑街”的独特景观。

临街店铺作坊鳞次栉比,多为单层砖木结构,双坡青瓦屋面。街道尺度亲切宜人,青石铺面,步移影迁,古意盎然。这里没有大型超市,没有闪烁着英文字母的西式快餐店,店铺多经营各种老字号、地方特产、文房四宝,有茶馆、古玩店、旧书店、杂货铺、小吃馆、花圈店、酱油铺子……万佛楼旁边有一家匾书为“韩记糖棋子”的店铺,外地人可别以为它经营的是糖做的棋子,实是一种调有红糖、芝麻、植物油,烘烤而成的面饼,是榆林源远流长的一款美味面食,在当地十分有名。铺与铺之间,有一嵌着双铜环的酱红色古旧楼门,旁边手书有“院内售卤肉”的小字,推门进去,院内别有洞天,竟是一鸡犬相闻、邻里缠绵的四合式大杂院,卤肉就码在其中一家的木案板上,上面盖有干净的白棉布。

老街不久前改造成步行街,但间或有脚踏车、摩托车从高高的东沙坡上冲下来,穿街而过,迅速消失在西边细线一样密集的胡同里。除了从某一个楼洞口传来小贩一两声歌唱般的吆喝声、华楼飞檐上的风铃在天风中的滴答声,以及店铺、四合院里隐约袅娜的一缕丝竹乐,街上再无其它嘈杂声,有一种几乎被人遗忘的宁静。夜幕降临,街边的榆树枝上悬挂着饰有剪纸图样的灯笼齐齐的亮了,桔色的灯光温婉柔和,街面的石板反射着幽深的青光,恍惚间给人以今夕何年之感。

四合院——小北京的气质

陕北人多住窑洞,但古城市民大都住在祖上传下来的四合院里。相传明代有京、津籍人士被遣调到边塞榆林做官,因住不惯当地的窑洞,便将府邸按北京的模式建成砖木结合的四合院青瓦房。70多年前,作家老舍来榆林,目睹了此情此景写道:“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城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见老舍《绿树清泉的榆林》)。因此榆林城又被称作“小北京”。

城内现有明清民宅四合院落110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700多座。这些宅院有一进式的,有前厅后院两进乃至多进式的。一踏进院门,迎面就是一雕有“福”字的照壁,侧面墙上饰有精美的梅、兰、竹、菊砖雕,进入院内,见门窗皆是朱漆木雕,各居室都盘有火炕,油漆炕围墙,室内普遍置放饰有铜环的大立柜和彩绘琴案,正房两侧一般有耳房,分别为厨房和书房。

现存的四合院大都集中在老街两侧的胡同里,从上往下鸟瞰,但见巷陌纵横,楼台亭阁,万家屋脊,炊烟袅袅。

北京古老的四合院基本不复存在,有的也只是一些重新修建的仿制品,用于参观和怀旧,而小北京榆林的四合院却是原汁原味,货真价实的。人们一代一代在期间居家过日子。虽然过去的深宅大院、独门独户早已变成了现在的大杂院,有些陈旧,有些零乱,但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就是不愿离开这一方故土,搬到高处不胜寒的单元楼房里。在这儿住了一辈子乃至几辈子的人家比比皆是,一位80多岁的老者说:“条件不好也够住了,一抬脚就上街了”。那些世代相邻的老街坊,那些每日溜达时照面的老店铺,那拣些废纸卖个针头线脑就够吃喝的谋生环境,那四通八达的方便交通,才是他们生活质量中最重要的。

在春天的阳光中,走在到处晒着棉被的胡同里,随便推开两边饰有砖雕门楼的双扇木门,一幅四合院的生活景象就呈现在眼前:大白菜、煤块堆里嬉戏的孩子,紧贴着院墙舍不得丢的旧家什,东家的大婶靠着西家的门框,和屋里的大妈拉着家常,南房里做出一锅炖羊肉,打发孩子端一海碗送给北房里偿鲜……老北京老天津消失殆尽的四合院生活,在塞北漫漫黄沙的榆林古城有滋有味、怡然自得地进行着。

古城小吃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榆林文化是由各种外来文化多元交汇、兼收并蓄而成,榆林小吃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文化特征,处处在“拼”和“杂”上做文章,当地有两款很出名的汤菜就叫“拼三鲜”和“羊杂碎”。“拼三鲜”是将猪肉、羊肉和鸡肉拼在一起,再佐以红白粉皮、炸土豆片、豆腐丝、木耳、菠菜等,然后用鸡汤将上述诸料共烩一处。舀一碗在手,观其色泽艳丽,品其味道鲜美,不愧为“三鲜”,此乃古城红白喜事及盛宴的压轴大菜。在老街上徘徉,常见男女老少双手端一大碗或一小盆热气腾腾的“拼三鲜”从胡同口出来,点着碎步穿过马路,送到对面胡同四合院里的亲戚朋友家里。

“羊杂碎”是用羊头肉及羊的五脏六腑煮熟切丝,再佐以细粉条、干炸土豆丝精制而成的一款粉汤。在榆林,早晨上班前,你会在宽街窄巷里的各种小吃铺门前,看见公务员模样的人或着装时髦的白领小姐,人人手端一碗飘着红红辣油的“羊杂碎”,或蹲或站,都在那里埋头海吃着。要了解古城市民执迷不悟的一面,请看他们吃“羊杂碎”;要探究古城市民倾情倾意的一面,也请看他们吃“羊杂碎”。“羊杂碎”是古城市民永不凋谢的早餐,永不凋谢的爱。

榆林豆腐甲天下

来榆林不吃此地的豆腐,等于没来榆林。走遍全国各地,我敢说没有哪个地方的豆腐比得上榆林的。

榆林豆腐用黄土高原出产的优质黄豆磨制而成,其特点是色白、嫩软、韧细、味美。民间流行一种说法是:榆林豆腐可拿秤钩钩着而不散落,入口不等嚼咬随即溶化。相传康熙皇帝巡察榆林时,当地名厨上了一道菠菜烩豆腐,康熙皇帝食之赞不绝口,提笔写下:“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西安有饺子宴,榆林有豆腐宴,一块豆腐可变换出几十种色香味迥异的菜肴出来,当然和榆林文化一样,豆腐从不单独出场,总是与其它肉类菜蔬“拼”、“杂”而成。

美质美颜缘于桃花水

榆林豆腐甲天下的第一功臣是榆林的桃花水。

桃花水从老街北头的普惠泉里流出,一年四季不断,经沙漠过滤,水质极佳,十分有利于人体健康。目前,经法国专家化验,认为桃花水是天下最佳天然矿泉水之一,要引往连云港海岸,可惜管线太长,投资太大。再者,那么遥远的距离,恐怕送到法兰西的桌上,早已名存失亡了。

老榆林白酒、榆林酸奶都有一股别处没有的独特醇香,皆是桃花水的缘故。这水原本不叫桃花水,只因它把榆林姑娘滋润养育得身姿婀娜、面若桃花,便称它为“桃花水”。貂蝉出生在陕北的米脂,外界便认为米脂姑娘生得漂亮,事实上榆林城里的女子才称得上真正的漂亮。美质美颜皆出于那一股源源不断的美水。

外地人逛榆林古城,大可不必买瓶装矿泉水,也不必喝没什么营养的白开水,老街随处可见的自来水笼头,可任意接饮,保你口舌生津,百病不浸。

幸福的“人行道”生活

读过加拿大作家简·雅各布的一本书,叫《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印象最深的是她写到有些城市缺乏一种“人行道”生活,指的是那种所谓“既有行人,也有观者”的街道,人亦可在街道比较自由穿行构成一种视角的互动,一种停驻随意的亲切气氛,这样的街区通常是比较安全的。如果到处是宽马路、大广场、立交桥以及功用单一的写字楼区域,人们以车过行,非聚即散,惊惶失措,皆扮演匆匆过客的角色,而缺乏“看客”的从容安宁。现今中国这样的“死城”,这样的“死街”越来越多了。

榆林的明清一条街过得却是真正的“人行道”生活。穿过骑楼的门洞一路走下去,各样小店铺一间接着一间,吃喝拉撒穿应有尽有。店铺门前均匀整齐地种植有些年代的榆树,枝叶细碎茂密,逛起来几乎不费脚,又不怕日晒雨淋。走在街上,能听到四合院里的鸡鸣犬吠、小曲的迂回婉转、孩子的嬉戏吵闹。饭时,街上会飘缭一股一股的饭香,俄顷,便看见有人端着一碗“拼三鲜”或“大烩菜”,从胡同里出来,坐在圈着榆树的木台上吃饭。傍晚时分,女人们挟着小板凳,坐在胡同口,一边编织一边聊天。

这是一条兴兴头头过日子的街,一条活色生香的街,游客到此,不光有“游”在其中的感觉,还有着“活”在其中的闲适与安稳。

如果一个城市安全、有历史感与人情味,于其间的居民和外来的看客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古城榆林,正是这么一个让人产生幸福感的地方。

来源:书房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