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30秒解决战斗 这就是中国空军!

30秒解决战斗 这就是中国空军!

时间:2022-07-31 13:43:59

相关推荐

30秒解决战斗 这就是中国空军!

日前,“泄密狂魔“《我们站立的地方》爆猛料,我空军飞行员武辉,驾驶歼-10C战斗机,打掉了渗透我国领空的外国侦察气球,这算是该型战机服役以来的首个曝光的实战战果。

之前的文章《打中了,歼10-C!》却有不少网友质疑:导弹打气球,这不就是高射炮打蚊子么,又不是击落了隐身飞机,不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吧?

▲ 被击落的气球残骸

其实会这么想也很正常,气球嘛,确实没什么。

因为大多数人对气球的印象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但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气球却是这样的:

▲ 看到这张图,各位对它的高度有概念了吧

同时庞大的体积赋予了它较大的载荷,拿美国宇航局的科学气球为例,其最大载重接近3吨。

而这么大的载荷,使其可携带各种试验或观察设备。

但最重要的是它飞得高度……

▲ 美国宇航局科学气球性能表

现代高空气球能够悬浮在3万-4万米的高空中,实用升限比只有1万8米的歼10C高得多。

而且相比高空侦察机,气球的成本相当之低廉,使用范围却非常广泛。早在冷战时期,美国人就开始使用可以飞到3万米高空的侦察气球进行间谍活动。

▲ 除了无人气球,这种载人飞艇的应用也不少

而这种气球滞空时间长,安装动力装置后可针对敏感区域,进行长时间的隐秘情报活动,属于必须敲掉的航空器。

可尽管它的体积非常大,但雷达反射面积却很小,雷达很难发现并锁定,所以上世纪时对付这种气球,通常要靠实用升限较高的飞机掏出机炮来解决。

▲ 升限高达2万4千米的米格-31截击机,当时就是打气球的好手。可即便如此,在面对3万米以上的高空气球时,它的机炮依旧没辙

而本次威胁我领空的目标,正是很难用战机拦截的有动力超高空无人侦察气球。

虽然视频中没有提到目标所在高度,但提到了一点,气球在飞机上几公里。

而结合PL-10用了30秒才击中目标来看,这个“几公里”可不短,至少机炮那几千米射程是打不到的。

因为炮弹打出去会像篮球一样划出漂亮的曲线,然后……脱靶。

所以这就需要出奇招了。

▲ 歼-10C并非为高空截击设计,实用升限要比超高空气球低很多

不能用机炮得情况下,唯一能打着的只剩下空空导弹,但这种航空器的威胁很大,关乎国家安全的事,咱在乎钱吗?那都不是事儿。

打,是一定要打,问题就剩下怎么打。理论上说,我们的战机必须在非常极限的位置,把导弹送到足够高的空域,将目标物纳入射程范围。

▲ 接近升限时,不能像苏27这样,直接抬起机头爬升

这就需要飞机爬升,而这个爬升不会是简单的带仰角爬升,因为升限在那放着。

因此武辉采用的“战术走位”是先进行浅俯冲存能,加大速度,然后拉起战机高速爬升,在目标进入射程后迅速开火,随后改平脱离。

这是奇招,但也是险招,因为有“失速尾旋”的风险。

▲ 因为尾旋很难成功改出,因此也被称作“死亡螺旋”。虽说飞行员都要具备改出尾旋的技能,但这一操作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

从节目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战机在发射导弹后就开始掉高度。

这也就是说,在发射的一瞬间,飞机差不多到了爬升极限。

▲ 导弹发射瞬间

所以想要打出这一记上勾拳,飞行员必须准确判断目标距离、高度差与飞机和导弹的性能极限。

但是武辉做到了,30秒时间解决战斗,这就是艺高人胆大吧。

▲ 30秒,比拆快递还要快……

当然,除了飞行员技艺高超,射程足够远的武器也是对气球完成一击必杀的必要条件。

本次击落侦察气球的霹雳-1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格斗弹,最新的PL-10E型的技术规格与功能,已经比肩甚至超越美国AIM-9X“响尾蛇”、法国MICA-IR,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亮相珠海航展的PL-10E空空导弹

那么这款导弹到底哪里先进呢?

但从参数上看,最新型号的PL-10E在一些关键技术诸元上,已经超越了享誉全球的“响尾蛇”。

3.69米的超长弹径和宽体弹身,可以让它搭载双推发动机和更多燃料,其最大射程可达6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甚至可以飙到4马赫。

▲ 歼-20在侧弹舱里也挂载了两枚同款导弹

相比之下,美国AIM-9家族中最先进的AIM-9X只能打18公里,速度极限在2.5马赫左右。

当然,这和它尺寸较小有关,并非性能不够先进。

▲ F-22搭载的AIM-9X格斗导弹,具有90°离轴发射角和三元推力矢量

但胳膊长就打得远,这个优势不言自明。

可光是性能提升,还远不足以说明这款导弹的强大,因为它的先进之处不止性能,还有功能。

和以往型号相比,PL-10E的红外制导系统灵敏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关键是它可以过滤箔条、诱饵弹和拖曳式诱饵吊舱发出的伪装信号,具备区分真假目标的能力,有效杀伤概率更高。

▲ 热诱饵弹?随便放,哥看的门儿清

气动方面,霹雳-10E采用边条翼正常式气动布局,翼面较大,且弹体前方可以看到用于增加攻角的反安定面设计,可提高弹体升力和机动性能。

这种气动特征是专为四代、五代机进行中高空作战而设计的,它可以让导弹在万米高空仍有可观的升阻比,搭配一体控制的推力矢量系统,PL-10E具备惊人的大过载和大攻角。

更大的过载意味着,即便在高速飞行中,导弹也能灵敏转向,抗过载性能越强,转向就可以越急越快,咬死高速目标不被甩脱。

一般来说,飞行员能够承受的过载极限在9G左右,也就是承受9倍于自身重量的加速度,如果G值再大,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 在耐过载训练中昏厥的飞行员

然而,第四代空空导弹在中低空飞行时过载可以达到50G,高空高速时也能拉出20G,也就是说,在没有地形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被导弹咬住的战斗机仅凭机动是没办法逃离锁定的。

▲ F/A-18发射AIM-9X命中高速运动的靶机

所以,按照导弹要达到4-5倍于战机过载,即可大概率命中目标的一般逻辑来判断,即使被锁定的战机达到10G大过载,也甩不掉PL-10E。

▲ 导弹过载远大于战机的时候,任凭你怎么机动都没用

50G……估摸着,就算被锁定的飞机在空中做任何机动也无济于事,因为导弹一定比它转的更快。

当然,想要发挥这种大过载的威力,还需要配合两样东西,第一样是盔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头盔指示器。

▲ F-35战斗机配备的盔显。这玩意儿有个缺点,一到晚上就冒绿光……

与HUD抬头指示器不同,盔显是直接把射击所需诸元投射到头盔的面罩上,飞行员可以同时保持对目标的目视追踪和信息判断。

而火控雷达通过硬件接口与头盔相连,因此飞行员只需要看着目标就可以完成射击,不需要时刻盯着面前的反射式瞄具。

这就叫“看哪打哪”的越肩式发射。

▲ 合成孔径雷达在盔显上投射的影像,飞行员看到哪里导弹就打到哪里

说到这有网友可能会问:诸葛兵你嘴皮子动动倒是简单,可如果目标在战斗机的侧面,飞行员晃晃脑袋的确能看到目标,但火控雷达照射不到啊!这还能直接发射嘛?

这个可以有,而且这个真的有。

前面我们说了,有两样技术能助力导弹发挥出最大威力,第二样就是离轴发射能力。

所谓离轴发射,就是导弹可以提前打开导引头进行搜索,点火离机后即可迅速飞向目标。

传统火控雷达能够照射的范围十分有限,一般只能锁定机身前方60°左右锥形区,超出这个范围雷达就会丢失目标。

▲ AIM-9X上的可转式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扩大了搜索角度

而PL-10E这样的先进导弹,可以通过自身配备的引导系统,扩大搜多面积并提前锁定,将扫描范围扩大到180°,也就不必像过去那样将机身指向对准目标,等雷达锁定后再行发射。

大角度离轴发射出去的导弹,可在推力矢量的加持下迅速拉出大过载,直接飞向侧面甚至后面的目标。

▲ 这就是离轴发射能力(电脑模拟)

这项技术有两大优势,一是增加陷入格斗时战机成功锁定敌机的几率,避免因火控雷达的照射面积无法覆盖目标,错失开火窗口;二是大大缩短飞行员捕捉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和机动范围。

当然这项技术不仅需要导弹配置先进的引导头,还需要先进的机载雷达配合。

许多人提到离轴和越肩发射都会想到三面阵甚至五面阵雷达,至于歼-10C具体使用了哪种型号的雷达,这属于高度保密信息。

外界普遍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歼-10C搭载的雷达,很可能是歼-20所使用的14XX系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缩小版。

▲ 国产的三面阵雷达

此外,歼-10C用来捕猎的眼睛可不止雷达,还有国产第三代红外搜索和跟踪(IRST)系统。

它是一种远程被动红外探测装置,通常会安装在座舱盖左前或右前方,俄罗斯的SU-35、SU-57也安装有这种设备。

▲ SU-35座舱盖右前方安装的IRST(球状玻璃物)

IRST拥有超大的360°全景覆盖范围,通过被动搜索感知可能的信号源。

可在火控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接管一般目标的显示和锁定,只要不是对引导信号和接口有特殊要求的机载武器,IRST都可以绕过雷达主机进行发射控制的托管。

▲ 歼-10C安装的IRST(红圈处)

也就是说对付一部分目标,拥有IRST的四代半、五代机根本不需要开雷达,这对自身隐形颇有裨益。

有些三代机为了实现IRST的功能,甚至不惜腾出一个挂架用来挂载IRST吊舱,并升级计算机,以实现雷达和IRST的数据交汇与无缝示显,可见其在现代空战中的重要性。

▲ F-15战斗机安装的IRST吊舱

至于本次作战武辉开没开雷达,是不是用了IRST进行锁定,我想这并不重要,因为结果证明我们的战机足以应付高空气球这种“飞得高、反射小、速度慢”的难缠目标,这就够了。

刚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以为本次作战只是高射炮打蚊子般的战例,但整个过程却需要用到多种先进装备和高水平战法,对人员和装备都是一大考验。

▲ 看似简单的问答,其实包含了指挥和战机双方基于多个条件做出最终判断后的一次信息交流

我们回溯整个事件是针对多个细节进行拆解分析,而武辉却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就已经在有限的判断时间内结合战机、空情等多个因素计算过成功率。

而武辉所在的“云岭红鹰”,是全军第一批换装歼-10C的部队,他们摸索出的战法与经验,对于兄弟部队来说也是宝贵的经验包,说不准在节目播出前已经整理成册开始推广了。

本次作战从地面雷达发现异常信号到战机升空探查,仅耗时十分钟,战机从锁定到击毁目标只用了30秒,人机配合、空地联勤,整个作战流程行云流水,有战备水平如此之高的部队镇守祖国领空,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