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围观致远 | 基于单元教学指南的教学与成长

围观致远 | 基于单元教学指南的教学与成长

时间:2023-01-04 15:36:00

相关推荐

围观致远 | 基于单元教学指南的教学与成长

10月11日,建邺区第五盟区初中的物理教师们齐聚南京致远初级中学三楼录播教室,参加第五盟区物理教研活动——基于单元教学指南的教学与成长。

-----

-----

本次活动由周伟老师主持,

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由周银蓥老师开设一节研究课《液化》

第二环节:由周伟老师开设讲座《例谈物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

周银蓥老师的研究课

本节课以酒精在塑料袋中的汽化与液化为引,用四个问题串将本节课串联起来。最后以两个思考题,学生的情境表演作为总结。

首先展示两个塑料袋在热水中不同的情况,复习汽化知识,引入液化概念。以从而提出问题一:你能举出哪些生活中气态转变为液态的例子?

在大量气态变为液态实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二:请你来给气态转变为液态这种物态变化起个名称?并以此强调汽化与液化在名称书写上的区别。

问题三:气体液化需要什么条件呢?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模拟对比实验,观察水蒸气液化的过程,从而分析探究得出气体液化需要吸热,而方法就是让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问题四: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什么?在问题三的讲解过后就能较为简单地讲解,得出结论: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在四个问题后,将已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思考1: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不容易形成白气呢?通过学生思考教师梳理的方式解决问题;用学生表演的方式解决思考2:冬天或者夏天窗户上会出现一次水雾,水雾是在窗户玻璃内侧还是在外侧?最后总结水雾出现的规律,在热的地方。

课后,第五盟区的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讨论,就《液化》这节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赵达文:

本节课容量较大,整节课比较流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的视频有讲解,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

林勇:

1.呈现的知识形式比较多,便于学生加深理解;

2.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多;

3.对于“汽化”和“液化”字的强调,在不同的学科中的书写要求是不一样的,只能强调物理学科;

4.学生会出现将未讲过的知识回答出来,对此类学生的回答,问题的处理需要改进;

5.对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不仅要强调“热”,也要强调是“水蒸气”有利于做题时辨析。

徐健:

学生活动十分抓眼球,第一个引入实验,液化现象未出现,用此实验在复习汽化的同时也引入液化的概念。液化实验和最后的思考2的表演活动,都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

这个液化实验的顺序需要改进,“遇冷”、“放热”这些学生的猜想应该出现在最后总结时,课堂中出现过早,提出的问题指向可以更加明确一些。

秦剑:

本节课周老师整体大方自然,衔接过渡流畅,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对于实验教学,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在整个实验教学中有合理地提出。

史以利:

用冰块做的对比实验,冰块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利,可以试着涂上不同的颜色,区别,让冰和水更加能够区别。

高燕:

本节课课堂生成较多,在课堂中老师未能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课堂生成。

建议:

1.采用白色陶瓷皿进行液化实验,效果会比较好。

2.课堂最后需要对知识进行提炼总结,比如使液化现象更加明显的方法等,在最后提炼总结。

叶丽萍:

从这节课中看到了液化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点子,特别是最后学生自己的表演,十分吸引人。本节课在一些环节再多问一句,比如引入部分,这样液化的概念也可以出现,先“气体是怎么来的”,再“后出现的液体又是怎么来的?”问题更加直接一些,盖子有什么要求,直接可以问有何温度要求。

改进办法:采用热,温,冷,三个不同温度的盖子对比观察液化实验,液化放热的结论更加直接得出。

陈诚:

本节课课堂形式多样,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课后能体现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建议:

1.课堂问题的设计目的性可以更强一些;

2.游戏表演活动问题要求更加清楚,明确一些。可以在过程中让更多同学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3.指向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后对课堂进行提炼。

钱晨:

这节课结构清晰,条理明确,重点突出。

周伟老师的讲座

周伟老师以《学校里除了时光,余下的全是课程——以一次晨会为例谈“物理学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为题,进行了主题讲座。

9月23日星期一晨会上,八年级21位同学走上舞台,用物理课上新鲜学到的知识,亲手制作的弹拨、管弦、打击乐器,合奏《龙的传人》,全校师生齐声歌唱,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最青春、最创意的祝福!此次晨会活动是“物理学科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创意来自于“五个基于”:“基于一种理念、基于一种教情、基于一种学情、基于一种校情、基于一种国情。”

所以,学校在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力求使“预设”和“生成”成为相互交融的因子。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对校本课程体系进行特色化的重构时,应凸显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呼应,做到系统建设,有序推进,持续发展。

一群有意思的人,共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群行”的过程中,课程和学生文化逐步形成。我们相信:一所理想的学校,除了时光,余下的全是课程。

图文:周银蓥

编辑:王亚念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

您的每一次阅读与分享

都将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