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邢窑探源》内丘文艺

《邢窑探源》内丘文艺

时间:2018-08-26 04:06:11

相关推荐

《邢窑探源》内丘文艺

主办:内丘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邢窑探源

焦桐

世界白瓷出邢窑,邢窑遗址在内丘,这是人尽皆知的事。然而,哪里是邢窑最早点燃炉火的地方,即邢窑的源头在哪里?这是我一直以来,很想追寻探究的问题。最近,笔者携友考察了磁窑沟这个名不见经传,平时很少有人光顾的偏僻村庄,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尤其有关邢窑源头的些许端倪。磁窑沟村,地处丘陵地带,在沟壑台地中间,分散居住着东西磁窑沟三个村庄的几百户人家。现在的东磁窑沟村是内丘县的辖区,西磁窑沟分村为两个村,一个是内丘管辖,另一个属临城县。而现属临城县的那个西磁窑沟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也一直是内丘县的辖区,大县分设时,才划出一个西磁窑沟村,归临城县。据传说,古代没有磁窑沟这个村,在汉魏时期,这里还是不毛之地。曾有石刻证明,这里原来叫五郭后沟。也传说叫"曹骂沟",说是三国时曹操行军路过此地,人渴马乏,找不到水喝,而破口大骂。说明当年这里并无人家居住,后来开始建炉烧瓷以后,随着烧造业的兴起,人烟才逐渐兴旺起来,所以先前叫磁窑村,后来才叫磁窑沟。

今天的磁窑沟村,乍一看,现代风貌明显,与其他农村没什么两样,但村头那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邢窑遗址标志碑,向人们昭示着这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部门有过调查,后到二十世纪初,又经省市专家考古发掘确认,这一带的窑址,属于金元时期。金元时期已经是邢窑后期,发掘出的器物,都是仿宋代磁州窑的画花粗瓷,再也看不到精细的邢窑白瓷了,因此,笔者始终认为,这里的窑址,已经是邢窑的衰落期,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邢窑了。这个概念在我脑海里有着深深的烙印。然而,这次入村考察,出人意料,亲眼目睹邢窑早期遗址,瞬间颠覆了我过去多少年的认知。我们对这里看到的,或是听到的零碎的历史信息,综合推测认为,这里很有可能是邢窑的源头。

其一,丰富的陶瓷原料资源,是先民较早在这里建窑烧瓷的绝对优势。包括白色的高岭土(矸子土),紫色的紫木节,灰绿色的釉土。时至今日,仍然还有人在这里大量采挖,卖到外地。这里的瓷土,是优质瓷土,土质纯正细白,含铁少,而且多是一元的,瓷土本身就含有石英,长石等多种适合于制做瓷胎的元素,不像有专家说的,要有配方,需要将坚硬的石英,长石加工成粉,掺入高岭土。只所以邢窑古陶瓷有细白的胎质,亮丽的釉色,其他窑口烧制的瓷器均不能与之比肩,就是因为这里有独特的瓷土优势。我们看到,在村子的周围的沟壑中,有许多一眼望不到底的古代采矿遗址尚存,有的采矿巷道延伸达几千米之遥,是因为采矿者要沿着矿脉向前采挖,一直挖得很远。这些都不能不发人深思:守着丰富的资源,当年最早建窑的邢窑先民,肯定不会舍近求远。

其二,早期的窑炉遗存,充分说明这里是邢窑的早期发祥地。据村里人讲,有几户在翻建房子挖地基,或是在取土时,几度发现过一些早期的邢窑窑炉和残器,年代至少是隋唐时期的,有完整的窑炉,有的遭到破坏,有的被村民们重新回埋地下。在村子的野外,尚存一裸露的残破窑炉,在炉壁上,挂满了明显的属于北朝到隋代的青绿色和青黄色的瓷釉流痕,这是当年窑炉使用过程中,高温烧化瓷釉流淌在窑壁上,留下的痕迹。这是早期邢窑留下的有力物证。

其三,许多的邢窑早期瓷片,也是早期邢窑的直接见证。我们在村里的河道里,在村民建房起土的地方,细细的调查了一番,竟然捡到了许多散落的早期邢窑器物残片,包括隋代的青瓷,唐代的的白瓷,也有金元时期的黑釉瓷。捡到这些瓷片,大可颠覆专家的发掘定论。使我们觉得,这里的窑址需要重新考证,重新认识。

其四,许多并非虚幻的传说,都能说明这里当年是邢窑重镇。经访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听到不少与邢窑有关的传说。一是说,古代村子的西南方,有一处很大的泉水,叫"五锅泉",说泉眼如锅,日夜涌流,形成湍湍河流,经过村子的南边向东南方蜿蜒流去,与李阳河交汇,流向隆尧县境内,应该是与古黄河交汇。村子里的窑场,都通过这条河流,将烧造的瓷器源源不断的运往外地。同时也将本地盛产的瓷土,通过河流运出去交易。村中间至今还保留有当年码头遗址的痕迹。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在他们小的时候,这里的码头还是繁华的景象,还有舟船行走。二是,这个村子的一些古建筑,还保留着古代曾经繁荣的点滴迹象。最明显的遗迹是,过去的老房子,都是沿河而建,老房子的断壁残垣,都是整齐的石墙,绝非普通人家。而且,这些人家旁边古老的街道上,有相互连接的,规整的青石块砌成的地下排水系统。古代这样的排水系统,只能是有一定规模的重要集镇,才有条件建造的。由此可以想象到,当年磁窑沟这个陶瓷重镇的繁荣景象。三是,在村子的中间,背高面水,一个叫焦家罐的地方,有一座古庙遗址,传说是窑神庙,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当年的这座古庙建筑恢宏,香火鼎盛,可惜被拆毁于在文革之时。传说窑场在每次烧窑点火之前,都要先到庙里祭拜一番,祈求平安顺利。四是,村里还有有关邢窑衰败的传说。说是说不清那个朝代,皇上听说邢窑烧的瓷器质量好,名气大,就颁旨邢窑为他烧一个像白玉石一样的龙床。烧这么一件东西,对烧制温度要求很高。结果,由于烧制温度过高,把四个床腿烧的变了形,没法给皇上交差,害怕皇上怪罪下来性命难保,吓得四散逃走了,以此以后,邢窑就衰败了。这个传说虽不具多大的真实性,但足以说明,邢窑的烧制,在磁窑沟村一带源远流长,与其祖祖辈辈有着种种割不断的历史渊源。

综上可知,千年以前的磁窑沟,有着丰富的陶瓷资源,悠久的烧造历史。虽然依据现在的考察结果,尚不足以证明它是邢窑的源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处尤为重要的早期遗址,还是有一定规模的邢窑贸易集散地,是当年的一个重镇。抚今追昔,探寻那一段不为人知的陈年往事,希望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关注,共同探讨,去填写邢窑历史的残缺一页。

敬请关注 内丘文艺

艺术的舞台精神的家园

电子版邮箱:neiqiuwenyi@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