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时间:2019-02-08 01:29:54

相关推荐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教育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又一重大举措。为此,本报刊发相关专家文章,对《意见》进行深度解读。——编者

做好五个环节统筹理顺人才培养体制

■王湛

在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相关力量和重要阵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和统筹设计。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是“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进“五个统筹”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落实“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的统筹,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对加强“五个环节”的统筹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实践中“五个环节”互不衔接、缺少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贯彻《意见》,就要把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有机统筹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设计和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必须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一按照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进行整体规划,使各个环节有效配合,形成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协同推进改革,综合发挥育人效益。

第二,组织修订好课程标准。从今年开始,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在近十年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在顶层设计的整体框架下,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学科课程标准将进一步细化学生核心素养,充实有关学业质量的内容,把学习内容要求与质量要求有机统筹,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增强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纵向的有效衔接和横向的协调配合。

第三,组织好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是将国家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过程。教材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材料,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阶段,教材编写者应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深入研究并准确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进一步重视研究各个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教材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教育部门应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服务,同时做好教材审查和把关工作,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我国新世纪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改革的本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照教育规划纲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深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一是引导教师充分重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根本地位,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来组织教学;二是指导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认真研究并严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是鼓励教师按照学科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五,强力推动考试和评价改革。考试评价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建立一整套科学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系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的重点,一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教育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整体设计各个学段和各个层级的考试评价体系;二是依据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将考试评价与课程教学放在同一改革系统中进行统筹规划,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协同改革,形成合力;三是在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六,重视发挥专业平台作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又是教育体系中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加强专业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将强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对课程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正在筹备进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领域的专业力量,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同时,将筹备建立一批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更大范围地凝聚和培育专业力量,强化课程等专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加强学段统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董奇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统筹改革任务。其中,“学段统筹”本质上是强调课程改革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学习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从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学制、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多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具有良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成长,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立德树人科学、长效地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第一,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目标上,要切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发展的阶段特点,提出适宜标准和要求,并在学段之间依次递进。立德树人,要求学生经历的每个学段都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有用之才。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各学段共同的总体目标。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各学段需要设立符合学生发展、学习和教育规律的具体目标。为此,要根据学生身体、脑、认知、情感等的成长阶段特点,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活动和经验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各学段具体目标确立后,还要回到立德树人的宏观框架下,进一步建立学段间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联系,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第二,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内容和方法上,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认知和学习水平、活动和经验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自身的结构和逻辑,设计各学段课程、教材和各类实践活动,并重视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因此,考虑在不同学段教什么、什么先、什么后、教多少、怎样教的问题,就既要从不同领域人类文明积累、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身结构、内在逻辑出发,又要特别重视从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脑活动特点、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的发展阶段出发,充分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水平、需要以及知识、技能内在结构和逻辑,精选各学段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顺序。另一方面,内容跨学段衔接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完善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寻找培养内容的衔接点,找到交叉点,探索构建过渡性课程以及适合学段特点的拓展性课程。

第三,加强学段统筹,必须深化综合改革,从学段对接、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各方面促进各学段协同。首先,学段间在实际操作上的对接需要系统化安排。多年来,幼小衔接、小中衔接、初高中衔接、中学大学衔接都普遍存在问题,学生不适应、教师不适应、管理不适应。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配套措施。其次,考试招生和评价坚持育人导向,是统筹各学段、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段统筹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协调有序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和评价的巨大导向作用,建立与课程改革学段统筹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注重综合考察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作为刚性标准。再其次,对于在学段统筹上存在的各类问题,要强化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必要时应建立问责机制,促进学段统筹和对接的真正落实。

第四,进一步加强学段统筹的相关研究,基于科学证据不断完善,提高学段统筹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施成效。学段统筹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力推动,又是一个涉及课程、教材、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段统筹的成效首先依赖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应用,同时也依赖于千百万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依赖于学校、地区和中央的教育综合改革。学段统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不断完善、提高和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应当从受教育者、教育者、课程、教材、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开展系统持续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需要以课改中各学段统筹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聚合心理、脑、教育、管理等不同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学段统筹在目标、内容、方法、综合改革等方面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及时解决学段统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指导。(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统筹五个教育阵地,促进课程共同体建设

■尹后庆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作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在“五个统筹”中,除了提出对学段、学科、环节、队伍等领域的统筹,还重点提出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教育阵地的统筹,目的在于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对立德树人的学科实施有深刻的领会与理解,形成高度一致的认识,并且努力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第一,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其重要的载体是课程。和过去不同,今天的课程具有统整性、多元性、实践性等诸多特征,它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概念,而是支持学生成长的系统架构,不仅包括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也包括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的各类实践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些实践学习的阵地;在形态上,学科学习、社团活动、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都构成学生成长的平台。因此,课程的统整性决定了课程支持系统必须从独立走向融合。

第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有具体化的表现。作为学校的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承担对学生成长过程和成长价值的关注,这便是学科育人的要求。学科育人的主要内涵是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道德品性、健康人格、社会责任能力、民族与国家情感的养成,以及能够让学习者通过不同知识体系的学习,自我构建起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社会适应,更多地是一种主动参与和规划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责任。由此,在这个意义上的学科教学,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师生关系等方面作更具体化的表现和解释,这种表现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各种校内校外的共同体中。让学习者在更多、更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体验,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共同责任。

第三,立德树人最终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真正发展不只是看课程赋予的知识量和认知技能,而且还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建构起一定的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关系,在课堂、校园、社团中,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课程载体,与同伴、老师,与相应的组织建立关联。在家庭、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中,让他们逐步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各自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从个体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性的关系。只有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才能在更大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力。

根据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和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校,要站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承担各自的责任。

首先,作为行政部门,要建立正确的学校办学质量观,要把积极倡导现代的教育质量观作为引导社会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任务之一。地方政府不能以单一考试结果衡量学校教育的成效,而要看学校是否能够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和平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其成长的要素,还要组织相关责任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开发多样、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主动与其他方面形成共同体,从而建设好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网络,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其次,作为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研究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和具体表现性的评价体系。要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系统工程抓;要整合高校和其他研究力量,深入对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教师研修作整体的、具体的、系统的研究;要深入了解当前学科育人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和学科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具体的、有效的研究范式。同时,要指导和支撑基层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建设校本课程方案,帮助学校建设和维护资源。

再其次,作为中小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主动整合家庭、社区等多方资源,引导师生参加更多的课程实践。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设让学生获得各种发展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建设家校互动平台,让家长、家庭成为辅助学校教育的积极力量。要合理安排各学科的社会实践课时,有效利用校外各类教育场馆资源和实践基地,使它们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中,学校要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和德性升华的过程。同时,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要求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师教研的要求,在教学研究和实施中发现和培育优秀教师,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成为统筹课程五个阵地的主要力量,也让更多的家长、社会优质资源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凝聚各方力量谱写育人华章

■张志勇

教育部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立德树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支力量,共同参与,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新要求。目前在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方面,教育系统内外各支力量不但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局面,相反,许多地方处于各说各话、各行其是甚至互相掣肘的状态。教育管理干部关心的如果主要是升学率,教师教书育人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教研人员如果一味忙于组织这考试那考试,按照考试成绩给教师和学生排名排队,想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简直就是缘木求鱼;专家学者们如果只站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岸边”,不亲自参与教育变革,不千方百计地帮助广大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很难在贫瘠的课堂里长出新课程改革的“嫩芽”;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如果只是对教育忧心如焚,却始终不肯走进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学校,那对当下的教育变革也只能于事无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使社会各支力量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统筹各支力量的关键是对教育本质的内在认同。凝聚各支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育价值认同上形成共识,做到同心同德。社会各界对学生负担过重、对应试教育及其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后果越来越不满,呼吁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所以,凝聚各支力量,形成价值认同,需要统筹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是在处理育人与升学的关系上,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第一,升学第二。二是在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教师要始终坚持教育价值高于学科价值,要始终坚持整体育人,要始终坚持全人教育。三是在处理学科教研与学科育人的关系上,教研员必须从学科知识传承本位走向学科育人本位。四是在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上,专家学者必须始终坚持理论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的原则,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五是在处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上,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吸纳社会各界力量走进学校,支持教育。

统筹各支力量的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合作育人能力。凝聚各支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形成合力,做到同向同行。一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整体育人能力。二是教育管理者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和管理方式,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尊重和关心师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三是切实转变教研职能和教研方式,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教研员兼课制度、教研员与教师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制度,还要建立教研员国家和省级培训制度,持续提高教研员的业务能力。四是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增强对课程改革的专业与政策支持,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课程、教材、教辅、学业成就评价的“一揽子”服务。五是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支持学校教育,如建立开放的学校教育人力资源体系,支持社会各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担任学校教育志愿者等。(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加强学科统筹深化课程改革

■田慧生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统筹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实施学科统筹,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好全科育人与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的关系。这些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在育人的目标、价值、意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也是各有优势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既要推进这些学科统筹,更要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重点加强这些学科统筹,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切实扭转。

二是切实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为此,此次深化课程改革,统筹各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将把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努力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从而使各学段、相关学科的育人目标和要求依次递进、有序过渡,教材内容上下衔接、横向配合。

三是认真做好课程教材的顶层设计。首先是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高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已全面修订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加快修订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其次,要依据课程标准积极推进各科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切实推进各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四是系统开展各学科相关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为此,教育部将先期建立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纳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通过集聚和培育一支专业团队,对各科的学科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长期专门研究,对国外课程改革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有关学科课程实施开展跟踪调研,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大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在各学科建设及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合力提升各学科建设水平。

五是扎实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各科课程。其次要结合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各学科独特育人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同时,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再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激发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为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条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便利。

六是着力抓好师资的培训工作。强化师资培训,特别是加强体育、艺术学科师资的培养培训,着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师培训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要适当开展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基本内容的跨学科培训,提升综合育人能力。

七是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各方资源。要建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汇集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案例,供广大师生使用。要注意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组织的力量。在工作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环节,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学科教育专家、教研员、大中小学优秀教师、社会专业人士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有关工作。(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