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宋朝泉州南少林寺

宋朝泉州南少林寺

时间:2021-06-29 02:58:57

相关推荐

宋朝泉州南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亦称南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唐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封梁王,泉州少林寺反当时闽王王审知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

第一次被毁,原因是反粱篡唐及闽王附粱,这与李世民同嵩山少林的历史相附,我认你为明君,你认我为护国武僧;而北宋重建时泉州的部队兴化军已经从泉州分出去并成为当今的莆田行政区,以赵匡胤惧怕武将的分权设计,南少林如果在兴化(莆田),不可能允许重建的。当然,还有其他多种证据,这里不一一列出,因为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金庸先生在“中国福建南少林武术大赛”时也声称“早期创作有误”,南少林应在福建的泉州,并表示以后修订小说时会改为“泉州少林寺”。

南少林,单单这个名字就人热血沸腾啊

第二次被毁: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在东门外“格斗元岳三万,元唆都(元攻泉州将领)遣胡骑冲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1377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第三次被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因参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活动,乾隆下令火烧少林寺,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毁,“从兹无复敢修者”。

三次被毁的泉州南少林,在前两次中可以看出,从北宋到南宋,终宋一朝,皆存世于泉州,而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就是南少林与泉州在宋朝的相互影响,即少林武僧精神与泉州社会风貌的关系。

武僧,这在印度并没有,但佛有两相:佛门既有菩萨慈悲相,又有金刚怒目相。所谓“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僧人习武一则强身健体二则护卫寺院三则以武入禅的修行,这是武僧在中国发展的本义,到了唐朝,因救李世民参与到国之大义,武僧与侠结合,成为侠僧。用郭靖教导杨过的话定义,“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泉州南少林三次被毁,皆为国为民,可称大侠僧也。

发展于唐兴盛于宋的泉州,在宋弱思汉唐的当时,当地社会必以唐人为傲,全力保留唐朝全套文化义理系统为荣,只有李白的豪爽任侠,才能让宋朝泉州人生命得以舒展,四肢放得开,中宫守得正,中宫唐之侠义也。所以在唐朝鼎盛的少林武僧,宋时泉州人认可之学习之必也成风气,泉州子弟定有大量上南少林拜师学艺,才有“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而接下才有明朝俞大猷教授嵩山少林弟子宗擎、普从棍法,才有清朝洪熙官、方世玉避祸泉州南少林学习少林武功,才有溶合了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五祖拳。所谓的南拳北腿中的少林拳法,十三棍僧的少林棍法,才在泉州民间都能找到传承者。

泉州南少林棍法表演

宋朝泉州南少林武僧精神,对宋弱思汉唐的泉州子弟,必有致命的吸引力号召力,料如当今的武侠迷一样。如此高度的精神契合,以致泉州南少林发展到“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寺僧千人,陇田百顷”,“千僧皆能武”。

是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让泉州南少林和本地子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形成泉州地域性格的一部份,流传至今。闽台歌仔戏的哭腔唱法和闽南歌的沧桑风尘,都在一代一代地教育着当地人,同情弱者,行侠仗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