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学中医完全可以变得很轻松简单 最大的“拦路虎”是你的心

学中医完全可以变得很轻松简单 最大的“拦路虎”是你的心

时间:2019-01-03 20:39:23

相关推荐

学中医完全可以变得很轻松简单 最大的“拦路虎”是你的心

越来越多的人向我抱怨说“中医要多难学就有多难学”,“中医太晦涩玄奥了,超级难懂吖!”。起初我以为提出这些问题的群体只限于那些“业余爱好者”,但后来,我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医院校学子也有同样的困惑和苦恼。

中医明明很容易学吖,中医的难点应该在于如何精确把握和运用中医去诊治。理论容易而实践难,我把中医概括为——“易学而难精”。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产生“中医很难学”的想法呢?

经过跟一些朋友们的交流探讨,提出了几种关于“中医很难学”的原因设想,现分列如下:

1、兴趣不够浓厚,一旦临证实践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首先,我个人认为,那些把“兴趣爱好”仅仅放在口头说说而已,却一直不愿意花时间去看中医相关书籍的,这种“兴趣”的程度就算再大也非常有限。

其次,在现代社会,流行快速节奏,所以,“速食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大家都希望能用眼睛扫一下标题就获得文章里面所有的信息。企望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消耗、最短的时间,还要最好不用花费什么精力脑力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这样的行为处事方式实在不敢恭维。怀有这种浮躁、功利心态的人,的确不适合搞学问。

再次,有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往往看到一点中医的东西就心急火燎地想在临床上贸然去验证。殊不知,根基没有扎实就谋划着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而成功全凭运气,结果自然是失败多侥幸成功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受挫下,他们的初始的兴致就荡然无存了,进而就可能对中医产生反感或抗拒。

因此,概括来说,要真心对中医有兴趣,能够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认真钻研,经得起挫折,拼得过风浪,才容易有收获。

2、中医书籍里面都是古文、文言文,文辞意思晦涩,看不懂。

古文、文言文造成理解困难,这些不应该成为妨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这些完全是可以克服的。很多人会抱怨读中医经典古籍读不下去,我个人认为是读书方法出现了问题。该如何解决?个人建议是——先读意,再读字。

怎样叫“读意”?把一篇文章通读完,先不追求把所有的内容含义都放进脑子里。先通读,笼统地读,大概思考一下古人写这篇文字是在向我们表达什么意思。接着一段一段地读,把每一段的中心思想简单概括一下。如果学有余力的,可以把整本书各篇章交叉读,把相关的内容互相参照。如果精力过盛而记忆力又特别好的,那可以背诵,熟读在心,时不时提取一段来反复品味。这是我个人的读书体会。如果连第一遍的通读都没做到,就算不是文言文,相信大家都永远翻不完这本书。有几个前辈的经验是:把自己喜欢的经典书摆在身边,时不时翻几页,日积月累,有时间就翻。总有一天你会从这本书当中得到收获。

什么叫“读字”?古人著书立说,不见得为了去提高学习中医的门槛而故意要把文字语言设定得那么复杂来刁难我们这些后学者的。古人造字讲究“形”和“意”,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很多东西都是像烙印一样刻在我们脑子里面的。好比说,我们这些中国大陆新生代学的都是简体字,从来也没有学过繁体字对吧?但我们在看到繁体字的时候,是不是大概也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当然,文盲除外)?而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的中医典籍的版本,大部分都已经是切换成简体版了,大部分都附带有注释。即便真的是遇到极个别很少见的深奥字,也完全可以借助查阅字典来解决,例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字典》等工具书。当然,比较妥当的做法,还是建议大家先接触、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文基础。

3、中医各家学说太多太繁杂,容易眼花缭乱、头昏脑胀。

如果是因为涉猎的各家学说太多,而导致自己的思维紊乱,我个人的建议就是——回归经典。

既然中医学界几千年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流派越来越多。我们从张景岳的学说看问题是这样,从王孟英的角度看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看法,应该听从哪一位名家呢?

这种情况,完全映照了《题西林壁》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看上面这张图:中间一个圆柱体,从这个角度投影过去是圆形,从另一个角度投影过去是方形,究竟是圆形还是方形正确?如果我们能跳脱出来,把圆柱体看在自己眼里,这个就接近真相。怎样才能跳脱出来呢?万变不离其宗——回归经典。中医的经典有哪些?《内经》、《难经》、《伤寒》、《本草》。

4、思维惯性影响,格局和关注点导致理解误差。

除了上面提高的各种猜想,我又认真想了想:我们身边也不乏那些能静得下心来做学问的人,不浮躁也不功利,也对中医有很浓厚的兴趣,但为什么他们还是觉得中医很难学呢?为什么觉得阴阳、气血这些概念很玄奥、晦涩呢?我又想到是,可能是思维习惯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惯性,尤其在西方文化大范围影响我们的教育和生活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被消减、被削弱的当今社会环境下。

例如来一个咽痛的患者,相信大部分人都不自觉会想到“扁桃体发炎”、“咽炎”等。但我,或者其它搞中医的朋友,可能会想到的是“痰”、“热”、“血”、“肺脾肾”等。因为思维惯性的影响,因为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一部分人即使静下心来看中医、试图学中医,但是却连中医的基础概念都搞不清楚。

格局、观念的不同,会影响人的判断和发挥。在这里再分享一个小故事,截图如下: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想学中医,尽可能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待中医的理论框架,把宗教的信息尽可能减少一些,适当保留和利用科学的观点。这样才容易找到认知中医的合适角度。

5、不善于结合自然和生活去理解中医。

哲学,可以有具象,但不限于具象,而是从具象当中抽离出概念。

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自然能够也应当能够符合生活、对照生活。只要我们能积极去思考身边的事物,思辨社会的现象,就能很自然地把这些东西跟中医理论联系起来。例如说,我们健康的规律,其实跟一台机器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说,我们可以把人比作一杯水去讨论,也可以把人当作一个球去思考,有待以后有机会再向大家细细展开论述。

从哲学这个切入点去思考和理解中医,从身边的大小事物、现象,以及从生活、社会当中遇到的各种大小事件去思考个中的内涵,你都可以理解到与中医相关的内涵。与其说中医是一门技术,不若说中医是一门艺术,一门充满哲理思维的艺术。

总结:

1、想学中医,建议要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

2、如果文字晦涩难懂,建议先通读,再不断细读,不断交叉参照。

3、如果各家学说看的眼花缭乱,建议回归经典。

4、思维格局和固有观念会影响人的判断和发挥,建议尽可能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

5、道不远人,从身边的大小事物、社会的大小事情去积极思考,跟中医互相联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