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西方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围墙?

西方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围墙?

时间:2023-03-17 22:52:28

相关推荐

西方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围墙?

为什么突然想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我注册了德国的波恩大学,穿着印着学校logo的衣服,拿着学校一大叠的各种资料,看看这所18建校有超过两百年历史的大学,感慨还是挺多的。因为我完成各种注册跑了好几个校区,在整个Bonn波恩各种腿儿,实在是累得要命。到最后我都没有找到一块波恩大学的校牌,没办法留一张有纪念意义的合影。问“波恩大学在哪儿?”这样的问题,实在是有些傻,因为各个学院都在波恩的不同方位,甚至离得很远很远。连注册学生信息和获取学生ID的IT帮助台,以及学校的InfoPunkt都相聚甚远。

为什么德国的大学就没有一个像中国大学一样的围墙呢?不只是德国,西方世界的大学基本上都是没有围墙的,甚至你可能都看不到大的标牌。想找到某一个学院,真的很可能就是路边一个很不起眼的建筑,不看清门牌号和具体位置信息,真的很难找到。要讨论这个话题,就必须从大学的起源说起。现在开始干货部分。

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建校的柏林大学。所谓现代大学,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学的体系。不过我们想要说的要从最初大学的起源说起。其实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过去的大学是没有现在这样的毕业证书之类的文凭的。就比如孔子的几千号学生,还有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们,有哪一个可以拿出一个毕业证的?没有。最初的大学发源于公元十二世纪的欧洲。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到12世界初期,欧洲历史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段时期,教育、文化发展非常缓慢,整个社会都被黑暗的教会统治,完全没有自由可言。

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了,它们逐步向外扩张,渐渐地占领了欧亚非大陆,充当了链接欧亚非的中间环节。阿拉伯人非常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将新知识注入欧洲。当时的阿拉伯社会非常富裕,其富裕程度可以从《天方夜谭》里窥见一二。尤其是1096年到1291年将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以及12到1260年的两次蒙古西征,使得东西方文化愈加频繁的交流。战争怎么增加文化交流?举个例子,一个阿拉伯人被欧洲人俘虏了,刚好这个俘虏身上带了两本书,由于当时阿拉伯人对教育和学术非常重视,翻译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也非常鼓励教育,所以打战带本书也是很正常的。欧洲人看不懂,万一是什么机密材料呢?于是找人翻译,并反复阅读,甚至还会把书里的内容编成剧本演绎出来。还有两种文化交接的位置,也会更容易促进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同一时期,西方因为农业的不断发达,一部分农民用耕种劳动脱离了出来,于是向外游走,慢慢建立了最初的城市。经历了中世纪时期的黑暗,教会的力量已经开始慢慢被削弱,但是又不能被完全取代。于是教权和世俗政权之间开始了长期的相互牵制与制衡阶段,即公元12世纪左右。此时,城市变成了教权和世俗政权二者争抢拉拢的对象,于是都努力为市民提供相应优惠的政策,逐步实现了城市的司法自治、行政自治和自身防御体系。自由的空气在城市里蔓延着,滋养着市民们的精神世界。有一部分对知识有追求或者思维比较开阔的人,在劳动之余就开始在城市中心或者街头巷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来来往往的行人就有一些会驻足观看。慢慢的越聚越多,就形成了一定的演讲规模和固定人群。考虑到阴天下雨、寒冬酷暑的原因,可能有些时候,这些人就不能出来演说了。但是慢慢形成的演说时间,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间里期待演说人的开讲。于是乎,慢慢它们就开始寻找可以遮风避雨的场所,从户外慢慢转移到了室内。这就是最初的大学。完全是市民争取自由过程中的产物。这个自由就是灵魂和精神的解放。所以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人,在于传道授业的教师,而不在于校舍。校舍完全就是为了大家方便全神贯注听讲的附加产物。所以西方世界里,教师是主导,校舍并不重要。只要有了人,去哪儿都可以继续开始授课,开始知识的教授。而且围起来的这一行为,就会让人感觉到自由的消逝,不利于思想的解放,所以从这一个层面上讲,西方的大学是没有校舍的。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因为没有固定校舍,所以只要政治条件或者经济基础不适合,这些知识分子可以随时转移,去其他的欢迎他们的城市。我们知道,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外来人口多的前提下的,如果人口都向外转移,这个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权和世俗政权也都在努力维护这一群人的利益,争取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

这里特别想说一下德语里的“在大学”,翻译成"an der Universität"(an表示“在...旁边”的意思),而不翻译成"in der Universität"(in和英语一样,表示“在...里面”),很长的时间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用“在学校旁边”来表示“在学校里面”这个概念。如果了解到大学形成的历史,就明白,大学最初就是一群想要学习的人围坐在一个演讲者的身边,这个演讲者就是大学的核心,所以自然是在这个核心的“旁边”,所以用了介词“an”。是不是非常的有趣?语言学里的困惑,往往通过历史的成因,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本质。

115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被认为是最早的大学,因为这一年,市政府授予其特许状,这便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了。但是这所大学基本上是被学生统治的大学,因为学生们成立了学生的行会,旨在维护自身的权益。主要维护的权益有三点:房价、书价、教师水平。由于很多学生慕名从外地来学习,需要在当地租房、买书等,于是很多商人趁机哄抬物价。于是学生们组成行业协会,对抗商人抬价行为。上述提到的没有校舍带来的流动性,这里就起了关键的作用。以为学生和老师都可以随时转移,所以商人们只能向学生妥协。教师也如此。此时教师讲课已经开始收费了,但是教学质量如何?教师会不会无辜离开城市?都是学生们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当时老师要离开城市都需要给学生行会缴纳保证金,等回来的时候才可以拿回保证金。

可能正是因为学生行会的原因,使得当时的师生关系有些紧张,于是第二所大学的雏形巴黎大学于1200年得到教会的特许状,成为巴黎圣母院的延伸物。为了保证教师的权益,教师联合起来推举了校长,学生行会逐渐被教师行会取代,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更加和谐。这也成为了以后一直沿用的制度。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可以理解,西方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围墙呢?物理上的自由,可以引导精神上的自由。无论是对精神和知识的无限渴望,还是对自由的不断追求,亦或者是对于教师的看重,都使得这一道围墙成为了阻碍。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建自由的大学。

知识无国界,祝愿每个渴望知识的朋友,都能畅游在思想的长河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分享知识让更多人受益!本文为“地球那边有个德意志”原创!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感谢您的理解!扫下图二维码即刻关注,获得更多来自地球那边的信息!您的关注和分享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