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黑洞照片科学吗 科学到底是什么?

黑洞照片科学吗 科学到底是什么?

时间:2023-08-29 18:50:50

相关推荐

黑洞照片科学吗 科学到底是什么?

作者按:4月10日晚,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正式公布,成为了我们继引力波被证实后的又一项“有生之年系列”。

人们对于科学的看法一直是矛盾的,依赖它时真香,放下碗则言及必称“科学不是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科学就知道一切吗”、“科学就不会出错吗”、“科学也是一种宗教”、“不要迷信科学”、“科学是最大的迷信”、“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等等

也许是借由这些说辞可以体现自己心怀宽广、思维活跃、敬畏自然、辩证看待事物......而若有人追问一层:科学是什么?

——说不上来,遇见装X死角了吧?

01

科学究竟是啥?这个题目很大。

当【科学】作名词使用时,到目前为止是没有一个公认定义的,包括其范围和标准。狭义上是自然科学,广义上什么数学金融经济心理财务审计工程编程医疗等等也尽在其中。

当【科学】作形容词使用时的意思更贴近其本身用法,所以问题可以变成:当我们说A事情科学,B事情不科学时,我们在说些什么?

①为什么这样做就科学,那样做就不科学,差别何在?

②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既不是科学家出身,也没有关于“科学程度”的准绳,但每当某件事物需要我们做个评价时,我们却都可以凭直觉做到一望便知,得出正确答案?

02

举最近的栗子,黑洞照片科不科学?——毋庸置疑是科学的。

根据公开的资料,在拍摄黑洞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需要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望远镜→→用全球8处射电望远镜阵列替代

需要减少干扰和足够准确→→选取波长1.3毫米

需要提升分辨率→→VLBI技术

需要8处望远镜完全同步→→氢原子钟,每天只误差十亿分之一秒

需要稳定存储大量数据→→移动硬盘(生成数据量1048万GB,换成高清电影需要花100年才能看完)

这些数据要合成一张照片→→开发一系列特定算法和程序

......

将上面的任意一项完全展开,何尝不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科学史?无数的公式定理猜想实验千丝万缕、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在了一起,才最终交织出了这张照片,就如同你手中的这部智能手机一样。

尽管科学们如同一棵棵参天大树,但好在今天资讯发达,我们还可以到每个细枝末节里翻箱倒柜,把科学找出来——然后你就会发现找到的东西千奇百怪、形状各异。

--十大最美物理实验:

用一个大摆锤一直摆来摆去(证明地球自转)

把放有金属钋的盒子开一个小孔对着金箔,金箔后面放一个荧光屏(证明原子核很小)

观察两个小镇的阳光影子的差异(测出地球周长)

用两个大铜球引起两个小球轻微移动(测出万有引力常数,进而得出地球的密度质量)

把三棱镜放在阳光下散射(阳光的光谱)

用香水瓶往一个带电场的盒子里喷油滴(测出电荷量)

用电子朝着接收屏发射,中间放两条缝(证明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数学

数字分类、数列、集合、几何、概率统计、群论、拓扑.....

各种奇形怪状的问题猜想悖论佯谬,奇形怪状的函数方程,动辄折腾几十上百年。说几个比较生活化的,诸如一堆橘子如何装箱可以摆放最多?(开普勒猜想),什么样的地砖铺地板不留缝隙?(历时数百年,到才解决了周期性单密铺问题),如何不重复的走完哥尼斯堡的七座桥(一笔画问题和哈密顿问题).....

越试图总结,科学的真容越发步入平凡,它们就像一张张史诗级巨幅油画,在展览馆里静谧的灯光下,显得精密复杂、恬静高贵。而当你屏住呼吸一步步踱近前去,画框里的整体逐渐消失不见了,你发现眼前不过是些普通的笔法,连笔刷涂动时的粗糙质感也清晰可见。

所谓科学,有什么固定的范式吗?有一个统一的形态吗?好像找不到,看来看去都只是老老实实的研究问题,稳稳当当的解决问题罢了。

从来没有一个物质实体叫做科学,也从来没有一个动作特征叫做科学。科不科学,我们在评价的其实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说“科学思维”更完整。

03

原因=/≠/≈结果?→→一因/多因?一果/多果?

因果关系是世间的最基本法则,也是认知的根本对象。想要认知世界,就必须从掌握大大小小的因果关系开始。

科学思维的前身是民智,它源于生活却往往并不高于生活,因为生活经验所见的因果关系大多比较浅显单一,喝水就不渴了,吃饭就不饿了,穿上就暖了,摔破就流血了。最后历史告诉我们,民智极不可靠,依赖如此粗浅低端的思维层级只会导致兜兜转转,原地打转。

什么是民智?民智是代代相传的十八般观念风俗讲究,是泥土塑立起来的一个个神神鬼鬼,是风靡一时拥有无数真实案例的气功热、酸碱体质、放血疗法、绿豆泥鳅,是街头巷尾的谣言,是超市里抢完的盐和醋(防核辐射防非典).......真实的民智从来就不是许多人幻想的那样淳朴真切、善良理性。恰恰相反,民智里充满的是三人成虎、以讹传讹,是拍脑袋、想当然,是逃避问题、诉诸迷信,是荒唐无理、拳头话事,是真香,是六学......

科学思维常常是反民智,反人性,反常识的,详细列举起来它包括但不限于理性的逻辑,精确的定义,谨慎的表达,可重复检验,容许质疑,接受证伪,接受修正,接受推陈出新.....

当我们谈科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没那么复杂。核心诉求是两条:逻辑思维、实证思想。再换成大白话就是:讲道理,讲证据。再简单粗暴点就是:说人话。

逻辑和证据二者兼具,逻辑足够严密,证据足够可靠,这样的东西我们就说是科学的。

符合逻辑但缺乏证据,可以说是假说猜想,尚待验证。

有了证据但不合逻辑,可以说是未知原理,尚待验证。

既不合逻辑又缺乏证据,还不接受检验,甚至不容质疑,这样的东西当然就是不科学的。

04

科学说起话来是:A理论适用于宏观、低速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如何如何,有ABCD公式。进入微观、高速的范围时适用于B理论,A理论不再符合。备注,微观是指在尺度小于X时、高速是指速度高于X时、秒是指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科学做起事来是:这个事情是如何如何的,观察到如何如何,可能的因素是如何如何,需要单位就定义单位,有干扰就排除干扰,需要变量就引入变量,需要常数就引入常数,不需要了可以再去掉......

科学的东西用起来是:笔尖发现天王星,笔尖发现海王星,笔尖预测彗星轨迹,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成功GPS定位,成功飞出太阳系,成功着陆火星,成功月球背面着陆......

科学的认知当然没有掌握到世间全部真理,但就算科学的尽头里有再多阴影,也不会寻求既无逻辑又无实证的神学去解释,怎么会沦落至神神鬼鬼呢?

科学的成果当然不一定正确,但就算要取代也得是经由更准确的理论、更强有力的证据,而不是转而挂倒车档,回到更弱鸡的理论和更低级错误当中去。什么求同存异,胸怀宽广,兼容并包,那些是文化艺术领域的词儿。

科学的思维当然不是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但既不讲逻辑又不讲证据,和【瞎掰】就成了同义词了,认知是能认知,很难得到正确的认知罢了。谁都可以用车轱辘话翻来覆去自洽,谁都无法证伪,但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就好比一旦涉及到开飞机、造汽车、搞芯片、做手机、卫星定位,几时有过传统大师跳出来一顿博大精深?一旦涉及真假立判的烧伤科牙科妇产科阑尾炎小儿麻痹肺结核狂犬病等等,几时有过中医大师跳出来一顿“整体观”、“黑箱论”?

05

大师的胡子很白,表情很严肃,锦旗很多,你很信任他。他告诉你:由于邪气入侵你的身体,使得阴阳失衡,然后导致湿气过重,进而脏腑出现阴虚的问题,所以给你开A花草+B树叶+C菜根+D果皮,回去熬汤喝下去后就行。你带回去用了几天果然感觉有所好转。

是否具备科学素养的区别就是,类似这样的东西明眼人瞟一下就知道有一大串等号划不上去,而在缺乏科学素养的人那里,这串等号可以全线连通,畅行到底。

讲求逻辑和实证,本就应该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底线,是我们衡量自己是否愿意接受一样事物的重中之重。媒体专家公知们嚷嚷的国民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就是指这玩意儿。若把这种做法评价为“科学是最大的迷信”或“科学教徒”,那么.....

正确是不是最大的错误呢?

聪明是不是最大的愚蠢呢?

向左是不是最大的向右呢?

诡辩罢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