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让光线来做设计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让光线来做设计

时间:2022-10-14 19:04:40

相关推荐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让光线来做设计

“让光线来做设计”

—— 贝聿铭

在世界建筑舞台,总有人说“属于华人的建筑印记,寥寥无几”,但贝聿铭,却是个例外。

这位大师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他的设计奉行“让光线来做设计”原则,既追求文化继承,又符合现代审美方式。参观过贝聿铭建筑作品的人,哪怕仅仅是欣赏拜读过他的作品图集,都会对贝聿铭在建筑中光的巧妙运用和娴熟技术叹为观止。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确实,贝聿铭的一系列建筑设计在与光的结合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特别是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设计中,他对光的处理可谓炉火纯青,也让玻璃金字塔成为蜚声全球的建筑杰作。

玻璃金字塔呈锥形矗立在广场中央,与地下的倒三角形金字塔遥相辉映,强烈的反差呈现非凡的视觉效果。尤其当午后阳光透过金字塔的玻璃洒下,在玻璃的折射下变幻出美丽的七彩光束,使内庭成为“光”庭,耀眼的光芒万众瞩目。

玻璃金字塔对于光的运用堪称极致,可以说,贝聿铭用光给卢浮宫博物馆开辟了一座通往神圣殿堂的“入口”。

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

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作为贝聿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完全奠定了贝聿铭在建筑设计界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博物馆运用中央通透的玻璃幕顶,由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下遮阳百叶的折射、漫射之后,形成相对柔和的光落在大理石墙面及地面上,让人既能感觉到光的存在又不至于光照太强。

在这里,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达到完美与和谐,光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媒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即使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能达到如此高度的现代美术馆、博物馆也是屈指可数。

苏州博物馆(新馆)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在再次回到故乡,接到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立体几何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设计,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将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理念发挥到极致。

光在那里,建筑无需言说。从美国国家博物馆的辉煌肃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活力四射到苏州博物馆的诗情画意,贝聿铭对光线的掌控,使他的设计作品自成一格,一个多世纪过去,然而只要光在那里,属于贝聿铭的建筑生命力就将延续。

历史让建筑拥有内涵,光线则让建筑有了灵魂。可见,光作为建筑的灵魂,如何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和体现光影的变化,成为一个伟大建筑首要的命题。

一个美籍华人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他既没有和世俗作对,牺牲自己盈利,也没有牺牲自己的艺术追求,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完成了自己对艺术的表达,这是极其难得的,带有中国智慧的表现。

他并没有留下很多书籍来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而是留下了很多设计作品。而且在和同行的交流中也极少批判他人,这显得十分世故圆滑,但一个异乡人在美国扎根本来就是难事,这样的行为也正是一个时代中国人的缩影,而恰恰是这样的性格,才能让他成为一个完美的设计师,让他大器晚成,让他圆圆满满,事事如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