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扁鹊为何成为华夏十大名医之首 看战国时期的祖国医学成就!

扁鹊为何成为华夏十大名医之首 看战国时期的祖国医学成就!

时间:2021-08-06 09:08:37

相关推荐

扁鹊为何成为华夏十大名医之首 看战国时期的祖国医学成就!

01 中国古代医学大家

祖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如果说有关神农尝百草只是我们祖国医学起源的一种传说的话,那么,商代的医学则确实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水平。我们不仅可以从甲骨文中看出那时有了按照体表部位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概念,而且有了医官“小疾臣”。到周代,从西周到战国的800年间,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商代医学的传统,而且还有医学著述流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保存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脉灸经》等医学著作,就是那时流传下来的。

02 扁鹊在中国医学的地位

战国时代,在我国医药卫生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是一个为我国传统的医药卫生科学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时代。那时,不仅在医药卫生科学理论方面有许多突出的成就,而且出现了一批在理论和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医学家。神医扁鹊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扁鹊并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姓秦,名越人。据传他从一个叫长桑君的人那里得到了秘方。扁鹊特别擅长诊脉,还能洞见内腑五脏的症结,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当时人认为他和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差不多,故把他也叫作扁鹊。长期以来,说起扁鹊人们都很熟悉,反到把他的真实姓名忘记了。

03 扁鹊起死回生之术

扁鹊的医术极为高明,拥有许多弟子,他经常带着他们在各国巡回行医。有一次到了虢国(今陕西宝鸡一带),听说虢国太子死了。扁鹊与弟子到宫门询问,了解到太子得病的情况,知道太子刚死不到半日。扁鹊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认为太子一定还能救活。守宫门的人不相信他,说他的话只能骗孩子。虢国的国君知道了,忙把他请进宫中。

扁鹊经过仔细的望、闻、问、切,确认虢太子不是真的死去,而是一种“尸蹙”(今通作厥),大致和现代医学上常说的“休克”差不多。扁鹊立即叫弟子子阳和子豹协助他用针砭进行急救。不一会儿,太子果然醒了过来。继续抢救后,太子能坐起来了。接着又开了汤济,连服了20天,虢太子的病全好了。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说他有起死回生之术。

04 一段关于扁鹊的文言文名著

有一次,扁鹊到了齐国,大致正是田齐桓侯午之时(前374—前357)。齐侯对他很客气。在召见时,扁鹊看见齐侯体内潜伏有病,就说:“君有疾,在腠(音凑)理(在表皮的意思),不治将深。”齐侯说:“寡人无疾。”等扁鹊走后,还对身边的人说,医生总希望别人生病好赚钱。5天以后,扁鹊又去见齐侯,说:“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齐侯还是不相信,心里还不高兴。又过了5天,扁鹊再见齐侯说:“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齐侯连听都不愿听。5天以后,扁鹊第四次见到齐侯,一句话不说便退了出来。

齐侯派人间他为什么见了面不说一句话就走了?扁鹊说:“病在表皮用汤熨即可治,病在血脉用针石可以治,病在肠胃间服些酒药能行。现在齐侯的病已经进了骨髓,没有药可治了。”不久,齐侯果然大病暴发。再派人找扁鹊,已找不到了,齐侯就死去了。这两个故事,可能有所渲染,但也反映了扁鹊医术的精湛高明。

05 对于扁鹊的评价

扁鹊对于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小儿科都很在行。他在诊断和药物调剂等方面,也有许多创造发明。在诊断上,扁鹊首创了切脉诊断法,为后来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奠定了基础。在治疗和药物调剂上,他根据不同病情的需要动用和发展了针砭,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效力和便于服用,他又把药配制成丸、散膏、丹、汤剂或制成药酒。他根据各种病情,有时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有时相互配合使用。

扁鹊不仅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还把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传授给他的弟子。据传,他还写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下来。《汉书·艺文志》中有《扁鹊内经九卷》、《扁鹊俞柑方二十三卷》。这些挂有扁鹊名字的古代医学文献,有可能是后人根据扁鹊及其弟子们流传下来的医学资料编辑而成,不一定是他的手笔。但战国时代私人著书立说风行,各家都有自己的学说和著作传世,因此,也不排除扁鹊及其弟子们有著作传世。从文献和考古材料看,战国之际确有不少医学著作流传。

06 黄帝内经的内容和作用

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传世的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它是我国长期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容也比较完整,最能反映战国时代的医学水平。这部书,在理论上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作为指导思想,用阴阳这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生理病变;在临床实践经验上,它对种病症、药方、针砭技术、保健卫生等等都有深刻的论述。

据《汉书·艺文志》讲,原书是18卷,其中《素问》9卷,《针经》9卷。唐代以后的传世本把《针经》改称《灵枢经》。这部古典医学名著中的不少论述,以现代医学科学成就去检验,也是正确的。

如《灵枢经》中讲到关于人的肠胃时,说从人的咽喉以下到直肠的长度,就和当今人体解剖所得到的统计数字基本上致。尤其是《素问》的《经脉别论》中关于人体体循坏和肺循环的论述,更是了不起。当时不仅认识到心脏是血液循环中起主要作用的器官,而且认识到血液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

《黄帝内经》还有预防的理论,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书中强调应以预防为主,一个人如果病已深成,就好像口渴了才掘井一样,那就太晚了。这种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思想,到战国后期又有进步发展,即注意从人们的目常衣食起居运动做起。

07 吕氏春秋对衣食住行的论述

这方面,突出的反映在成书于战国末的《吕氏春秋》一书里。

在穿着上,《吕氏春秋》的《重己》篇认为“衣不熘热,嬋热则理塞”。意思是说,衣服不能穿得过厚,过厚了太热,就要生病,造成所谓“理塞”,即脉理闭塞,血脉不通。衣服要穿得合适,能御寒就可以,用《吕氏春秋》的原话讲就是“其为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

在饮食方面,《吕氏春秋·数尽》提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味不众珍”,即不要追求美味的山珍海味、大肥大肉和浓烈的酒食,否则会伤害脾胃。所以书中提出了“肥肉厚酒”,“烂肠之食”,是有伤人体健康的。

在居住方面,《吕氏春秋》提出不能住得过于潮湿,也不能太干燥,否则对人体健康都没有好处。主张居住“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即住的要干湿适当。

人体的运动,对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吕氏春秋·数尽》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头上的病);处耳则为为聋;处目则为膜盲;处鼻则为航为窒(鼻子不通气);处腹则为张为符(小腹的病)。”这就是说,人不运动,血脉就不流通,气血郁结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要得毛病。它把人体的运动比作流水,流水才不会腐臭;又比作门的转轴,经常转动才不会被虫蛀蚀。

08 本文小结与启示

由上不难看出,战国时代,在我国医药卫生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是一个为我国传统的医药卫生科学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重要时代。那时,不仅在医药卫生科学理论方面有许多突出的成就,而且出现了一批在理论和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医学家。扁鹊便是他们中嘴杰出的代表人物。因此,战国时代祖国的医药卫生科学确实取得了极为光辉的成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