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国内已少见 国外却兴盛?解读华人的宗祠家庙情结!

国内已少见 国外却兴盛?解读华人的宗祠家庙情结!

时间:2023-08-22 07:43:05

相关推荐

国内已少见 国外却兴盛?解读华人的宗祠家庙情结!

你家还有祠堂吗?还有家庙吗?

这个问题对于南方的小伙伴来说相对熟悉,而在北方由于祠堂家庙几乎已经消失,很多年轻人恐怕已经不知道宗祠家庙为何物。

中国的宗祠家庙文化,是基于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正所谓“皇权不下县”,在古代真正使得一个地区能够正常运转的是宗族,制定道德法规的也是宗族,因此,宗祠家庙的地位一直都很高。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高速发展,宗祠家庙的地位逐步退化,在不少地方甚至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退出了家族发展的视野,因而,不少人认为“宗祠家庙文化”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不再需要了。

事实真的如此?

在国内不少地方,宗祠家庙在经历了一段“冷落期”之后,又逐步被启用,但是它的传统功能已经被弱化,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研学活动等新使命。与国内不同,在海外,特别是华人最多的东南亚,宗祠家庙的香火始终鼎盛,从过去到现在华人一直在花钱花时间去维护,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他们看来,宗祠家庙不仅是维系情感的纽带,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意义。

今天华人头条小编就与大家一起挖一挖海外的宗祠家庙,共同分享海外的宗祠家庙背后的故事。

初到海外建宗祠家庙,谋“互助共济”共识

东南亚地区现有的华人宗祠家庙,几乎都是当初“下南洋”的广东人和福建人建造的,而这两个地区也是目前国内仍然保留着宗祠家庙文化的地区。宗祠家庙早期在在海外主要作用,是为那些不幸亡故他乡又无法将遗骸送回祖国的人办一个传统正规的中式葬礼。之后才发展出以地缘、宗族、姓氏等为纽带的团体,这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动抱团的本能。

由于脱离了原有了社会制度,华侨华人在当地建立的宗祠家庙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在他们登上出海的船时其实就产生了——“互助共济”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海外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马来西亚槟城邱氏宗祠“龙山堂”

马来西亚槟城的邱氏宗祠“龙山堂”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龙山堂”建于1902年,目前是槟城最着名的华人宗祠之一。这支邱姓人来自厦门海沧新阳一代,最早达到槟城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770年。邱氏宗族是槟城福建人”五大姓“之一,与谢、杨、林、陈构成了早期社会重要的福建聚落。在十九世纪中叶起,五大姓纷纷在乔治市牛干冬街头,南至社尾街一带建立了个别的公司聚落。每个公司都以宗祠为中心,围绕三或四面属于公司的街屋。

之所以被称为“公司”,是因为其内部有一种近似“兄弟会”的结构,会由大哥带小弟,先来的人带后来的人,会给安排住宿、介绍工作、传授生活经验等等,互帮互助,财富共享。这种互为毗邻,紧密且带有防御性的同姓聚落,凝聚力是极强的,是否真的源于同一个祖先已不可考,但只要是大家是一个姓、来自一个地方就是一家人,甚至可以做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龙山堂是来槟城旅游必到之处

直到今天这种宗祠文化在海外依旧兴盛,原因就是文化上的差异,使中国人潜意识里始终觉得陌生的环境对自己是存在威胁的,只有和自己同根同源的人在一起才能好办事。而在国内,并不存在这种强烈的文化冲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全的法律制度逐步取代了宗族礼法,这是宗祠家庙在很多地方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所在。

扎根海外守宗祠家庙,解老一辈移民心结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面对这样的人生终极问题,可能每个人都苦恼过,特别是在海外漂泊的人。

对于老一辈的移民来说,大多数人是希望做出一定成绩之后能够荣归故里,但他们的后代或许早已经改变了想法,甚至对自己的家乡文化都知之甚少,这是老一辈移民的心结,他们惧怕自己的后代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忘记了自己根在哪里。海外的宗族家庙很大程度上就是解答“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在“龙山堂”不远处的“世德堂”,是来自厦门海沧谢氏族人在1858年在建造的,他们是把家乡的“世德堂”完整的搬到了马来西亚,希望大家可以互帮互助,关系更加紧密,也是希望把家乡的传统保留下来,让一些初来乍到的谢氏族人能有归属感。

马来西亚槟城谢氏宗祠“世德堂”

谢氏后人谢瑞发在退休后出任了槟城世德堂谢公司主席,他抢救了一大批史料文物,潜心研究史料、整理族谱,并且坚持按照原乡旧貌重修世德堂,还成立了东南亚第一个宗祠文化资料中心。“我看了公司的历史那么多资料,假如没有人整理保留给下一代人,那会相当可惜。”谢瑞发希望经过他的维护,不仅会有更多人知道世德堂的名字,还能让更多人知道世德堂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之后年轻的一代才会把它发展得更好。

谢瑞发

文化是唯一能从故乡带走的东西,这是当初的移民会在异国重建家庙宗祠的原因之一。宗祠家庙在,他们的根就在,不仅能让大家始终凝聚在一起,也能让他们的后代永远记得他们是从哪来的,始终拥有自豪感,可以勇敢的告诉别人我们华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要如何走。

展望未来护宗祠家庙,传家乡优秀文化

“我们是潮州人,我们要守好自己的文化。”马来西亚的华侨林玉裳是第三代移民,身在海外原本让她与故乡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但她说自己身上流着潮州人的血,守护家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而为了修好家庙,她在一年的时间里自学成了古建达人。

林玉裳

韩江家庙因为去年上了《国家宝藏》而红遍全国,是槟城的一座潮州家庙,建立于1870年。经历了150年的风霜依旧能够光彩夺目要感谢林玉裳,为了还原韩江家庙的原貌,除了自学成为古建达人,她还把潮州优秀工匠都一一请到了槟城。

林玉裳一直都说自己生在槟城,但始终是潮州人,因为她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潮州本地的孩子并无差别。林玉裳就是在韩江家庙长大的,5岁就跟随祖父学习琴棋书画,闲时一家人要去潮州会馆唱潮州戏,喝功夫茶,家里大人还会每天坚持用潮州话读报纸,后来她上大学也是受到宗祠基金的资助。这成为了林玉裳决心守护韩江家庙的初衷。

韩江家庙夜景

林玉裳认为,修复韩江家庙,实际上是恢复了潮州人对籍贯、族群的认同感,以及潮州人在槟城的社会地位。而为了让韩江家庙能够长久的存续下去,林玉裳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报名参加我们活动的人从17岁到82岁都有,而且我是以一个完全开放的态度,只要你会唱潮州戏、潮州音乐你就可以,没想到真的有一个印度人来了,因为他会唱潮州歌啊,所以我们热烈欢迎。”

韩江家庙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为了让年轻一代了解并且喜爱家乡文化,林玉裳把修好韩江家庙变成了潮州文化的传播中心,她同大家一起成立了潮剧组和潮乐组,经常在家庙内演出,并举办诸如潮州美食比赛、潮州文化节等活动,不仅获得了老一辈的认可,也赢得了新一代的积极参与,甚至吸引了不少粉丝。

除了林玉裳,很多华侨华人都在不辞辛苦地重修宗祠家庙,守护他们当初从故乡带出来的东西,并不断赋予其新的使命和意义,让后辈不仅能够记住自己来自何方,还能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让其得到传承,得以发扬。

[作者:郑昕 审核:山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