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长安十二时辰:请回答盛唐公元742-744

​长安十二时辰:请回答盛唐公元742-744

时间:2023-04-07 08:24:31

相关推荐

​长安十二时辰:请回答盛唐公元742-744

作者 |八尺 八尺

来源 | 八尺 八尺

1. 李白的长安梦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二度“北漂”长安,结识了八十多岁的贺知章。

贺知章久闻李白大名,向他讨要诗歌,李白遂拿出《蜀道难》,惊的贺知章假牙差点掉在地上,随后称他为“谪仙人”。

那时贺知章已做太子的老师多年,在政界属风云人物,在文坛乃流量大V,但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搞“人设”,还总拉着李白。

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后来又与李白、焦遂、李适之、张旭等谓“饮中八仙”。

不过两人确实都爱喝酒,都有“酒仙”的称号。喝完酒还都爱作诗,他们虽然风格不同,也都算是大唐金牌“词作人”,那时“词作人”地位比演唱者要高。

李白玩的是“摇滚”,作品深受00后(公元700年后出生的人)青年男女的追捧,例如——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打打杀杀的,多么具有摇滚精神!

贺知章的作品多为“民谣”,靠一首《咏柳》吹了一辈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春风十里》——我在二环路的里边,想着你,你在远方的山上,春风十里……我说所有的酒,都不如你。

此类作品虽然传唱度高,但并不被业界认可。一次李白醉于西市街头,对众人说:“我只在不喝酒的时候才会读贺知章的诗,你们也知道,我这人没有不喝酒的时候。”

当时长安城内有一磨锤人,名唤罗永浩,后来因磨锤失败,改售烟草,目前「闲疼在家」。此人认为——贺知章的诗为了押韵什么都干得出来,李白的诗更是狗屁不通。

该罗氏面相狰狞,身材臃肿,以打脸闻名长安,早已声名狼藉,「土没肥脖」,无人问津。

李白平日虽狂放不羁,但对贺知章这位大名鼎鼎的部委级干部也不敢怠慢。他来长安的目的很明确,最终就是想做宰相,贺知章虽无甚才华,做朋友完全够格,或许以后还能帮得上忙。

两人逐渐在酒桌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成为忘年交,平日里相互给对方写诗,酒桌上时刻不忘商业互吹。

李白:“贺老身居庙堂,王侯将相无不尊崇,文人骚客无不敬仰,你是大唐的根基啊。”

贺知章:“太白老弟过誉了,你才高八斗,我只是年过八旬罢了,大唐的未来是你的。”

李白一向心系大唐,壮志在胸,听了贺知章的话,心理不胜欢喜,暗暗想到:“这糟老头子,写诗不行,说话倒中听”。

可惜,这大唐盛世没能如李白所愿,也没能如贺知章所言。

2. 长安城里的风流人物

很快,在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下,李白终于获得唐玄宗的赏识,进入皇宫,虽没能做翰林学士,好歹也做了个翰林供奉。

所谓翰林供奉,说白了就是不在编制内,临时工,甚至没有五险一金。皇帝高兴的时候,让他写首诗取乐,不高兴的时候,也让他写诗取乐。

当时在唐玄宗身边的供奉有很多,除了写诗的供奉,还有弹琴的供奉、逗鸟的供奉、做木匠的供奉、画画的供奉。

同时期,大唐画圣吴道子就是他的同事,只是位于不同工作岗位,一个是设计,一个是文案,都是收到brief才能办事的人。

吴道子进宫时,唐玄宗就曾明确下令:“非有诏,不得画”。

李白的《清平调》也是奉旨而写,基本算是命题作文,结果却写出了杨贵妃的盛世美颜,写尽了盛唐时期的极致浪漫,至今读起来依旧很甜。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之所以能进宫待在唐玄宗身边,并非一时幸运,而是他努力几十年才得来的结果。

他从15岁就开始干谒各类社会名流,一心想成为大唐不通过科举就能做宰相的第一人,后来通过好友元丹丘结识了玉真公主,才算离目标近了一点。

相比之下,他的好友孟浩然就踏实多了。年轻时胸有大志的孟浩然也不参加科举,年近四十仍未能做官。公元728年,39岁的他终于决定考一次试试,结果不幸落榜,连三本都没考上。

从此开始劈柴喂马,周游天下。

要知道,公元702年,24岁的张九龄就已进士及第;公元727年,29岁的王昌龄进士及第;公元731年,30岁的王维状元及第。

且不说张九龄,在孟浩然参加科举考试的前后几年里,已被几乎是同代人的王维、王昌龄远远抛在身后,况且他们还是圈中好友。

李白不一样,他从未想过参加科举,不参加科举考试就想做宰相,这种自信从唐朝以来大概唯他一人。不参加高考可以上大学,但不上大学就想做总理,几无可能。

李白对宰相这个职位有多迷恋,从他的两段婚姻里也可见一斑。他一生娶过三个老婆,其中两个都是前宰相的孙女,两次都是入赘女方。

他一直相信自己有治世之才,大唐盛世需要他,宰相的女儿更需要他。

他的第一个老婆许氏正是孟浩然介绍的,不幸的事是,婚后十年,妻子患病亡故。

而在公元742年,也已距离孟浩然去世两载有余。

背负着妻子和好友去世的惨痛经历,进宫后的李白一度以为壮志将成,没想到一切才刚刚开始。

他平时的工作,除了为皇上和贵妃写写陈词艳调的“软文”外,有关时事的“调查稿件”、“人物稿件”、“特稿”从不让他碰,更不要说参政议政了。

久而久之,他开始酗酒度日,唐玄宗每次召见他,他无不酩酊大醉。

幸而皇恩浩荡,老板重情,在员工带薪喝酒严重影响工作之时,都没直接炒了他。哪怕后来真炒了他,补偿给他的薪水又何止三倍五倍,足够他在长安二环内买套别墅。

这是后事。

正是在这一年,二十七八岁的岑参刚来到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不幸因在街头骑马扰乱治安,被贺知章关进靖安司的牢房里。

他在牢中大喊:“放我出去,我正要拿诗去干谒李白,他今天又喝大了,看什么都觉得美,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两年后,公元744年,岑参果真考上了进士,而那时李白正要离开长安。

3. 大唐盛世,全在酒里

李白在长安的一年多里,一直不受重用,他带着这种怀才不遇的情绪,喝遍了长安城里的大小酒馆。

起初的酒局只有李白、贺知章,后来逐渐加入了王昌龄、吴道子、高适等长安各界的文化名人。

那时岑参作为初到长安的小弟,只能待在一旁为大佬们端茶倒水,酒后充当代驾,驾着马车一一将他们送回各自的府邸。

而尚属小镇青年的杜甫,虽然此时已经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励志名句,依旧未能挤进头部大V行列,无人为其打榜,流量少的可怜。

当时在座的文人雅士,皆能“会须一饮三百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如果李白是半个盛唐,所有人加起来便是整个盛唐

他们常常一喝就是一个通宵,东市喝富水,西市喝若下,南市喝烧春,北市喝博罗。有时喝至清晨,众人随便进入一家小馆,以一份水盆羊肉驱寒充饥,再食数颗火晶柿子解酒护胃。

接着各自回家,仰天长啸一句“老子今天不上班”后,倒头酣睡。

公元743年,是孟浩然离世的第三载。三年前王昌龄去襄阳拜访他,两人相见甚欢,纵情饮酒食鲜,孟浩然却因吃海鲜过敏不幸身亡。

此后每逢酒宴,王昌龄必先端起一杯酒,浇在地上,以告慰孟浩然在天之灵。李白等人见状无不低头垂泪,艺妓躲在帘内,吟唱起孟浩然生前留下的诗歌助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虽没做过官,生前在圈中地位却很高,好友众多,包括731届的全国状元王维。当时王维的名气要比李白大,不仅写诗一流,画画技术也相当精湛,其作品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着称。

奇怪的是,但凡有李白的酒局,王维绝不出席。每当众人约酒,贺知章、王昌龄等人派人去请王维时,他无不借故推托,不是正在赶往边塞出差的路上,就是已经身在边塞,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诗和远方的要义。

李白和王昌龄、孟浩然以及后来的杜甫都是朋友,彼此之间都赠过诗,王维和他们也都是朋友,朋友的朋友却成了“敌人”。两人未曾见过面,未曾赠过诗,未曾评价过对方。

关于原因,城内众说纷纭。有人说,二人宗教信仰不同,王维信佛,属佛系诗人,李白信道,为道派诗人,自然不相往来。

也有传言说,王维嫉妒李白的才华,明明非科班出身,却可整日待在圣人身边。

在长安黑市上,更有以“王维、李白、玉真公主陷入三角恋关系”为标题的书文,开篇如此写道:“王维暗恋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却对李白有情,李白也对她有意……”

长安城内向来没有一顿酒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一碗水盆羊肉化解不了的矛盾,但他们谁都没给对方机会。

王维和李白大概是盛唐文人相轻的典型案例,或许在那盛世,他们各有所愿,酒怎么也喝不到一块去。最后却选择待在两个平行空间里,独自承受孤独、痛苦和各自的怀才不遇。

他们是同龄人,一生未有过交集,唯一的交集是——都亲眼看着这盛唐起高楼,亲眼看着这盛唐宴宾客,亲眼看着这盛唐楼塌了

4. 这盛世,如谁所愿?

聪明的读者也许已经看出,以上虽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相符,也不乏虚构的成分。那些诗人们尽管都相识,但几乎不可能在公元742年-744年聚齐于长安饮酒。

事实上,公元744年,王昌龄和高适才刚结识李白,公元751年,岑参才与李白、杜甫、高适同游。

以上暂且翻篇,接下来的内容,将会以真实历史讲述这些诗人后来的命运。

公元744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平常一年。

这一年,李白在宫中生活难以为继,选择离开长安。原因是被人构陷也好,嫌工资低也好,干的不开心也好。

可贵的是,他的血液中流淌着盛唐精神,面对挫折,依然能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对人生充满自信的诗句。

这一年,86岁的贺知章因病还乡,写出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千古名篇,同年因病去世。

这一年,29岁的岑参进士及第,当上了参军,从此一心报国。

这一年,王昌龄从江宁暂至长安,与李白和王维结识,但后二人却素未谋面。

真正让这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在洛阳相遇了,两人的这次邂逅让大唐盛世更为光彩照人。同年,两人还遇到了尚未做官的高适,三人同游,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但后来在安史之乱平息后,面对李白因站错队入狱时,杜甫和高适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捕,并被迫出任伪职。战乱结束后,王维按律当斩,后来降职查办,6年后离世。

甘肃阳关王维雕像

战乱爆发时,杜甫等推荐岑参为右补阙,几年后被贬谪虢州长史,后来官职最大做到了嘉州(四川乐山)刺史,相当于现在市长的职位,公元770年,岑参客死成都。

战乱爆发的第三年,王昌龄路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后来因出师不利被宰相张镐杖杀。

面对战乱,李白则选择了与妻子前往庐山隐居,公元757年永王李鳞派人上山请李白为国效力。请了三次,李白不听妻子劝阻,最终决定加入永王的军队,再次燃起报国的雄心壮志。

而在这的前一年,太子李亨已绕过唐玄宗擅自称帝,并尊称唐玄宗为太上皇。李鳞早已对此不满,多次抗命,渐起反心。

在李白参军的第三个月,已为唐肃宗的李亨派军队镇压李鳞,很快,李鳞在战斗中被砍了脑袋。作为叛军的李白入了大狱,按律当斩。

而在参与镇压李鳞的官员中,其中就有已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等于说,李白就是高适抓的。杜甫也在这一年投奔了唐肃宗,并任左拾遗。

李白在狱中给高适写信求助,高适未予理会。杜甫为李白感到痛心,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至此,当年同游的三个人,因选择了两个不同的队伍,导致命运截然不同,一个入了大狱,一个做了高官,一个虽然没做高官,也暂时摆脱了生活的困顿。

不能说高适真的就为了仕途而不顾朋友,也不能说如果杜甫坐在高适的位置上,就一定能对李白出手相助。

他们处在大唐盛世由兴转衰的时期,世道充满艰辛,在机遇与挑战里,一个选择就决定了个人命运。

或许,李白真的没什么政治才能,但他大起大落的一生,正是盛唐五十年历经兴衰的真实写照。

哪怕那盛世没能如他所愿,可在后世人们的眼中,那盛世就是他本身,以及和他一起旅过游、喝过酒、吹过牛的所有文人志士们。

他的才气最终还是保住了他,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后来被判流放到夜郎。

夜郎路途遥远,走了十五个月后,因关中遭遇大旱,唐肃宗宣布大赦天下,死罪的改为流放,流放以下的全部赦免。

听闻这个消息,此时已年近六十的李白喜极而泣,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于是吟出这样的千古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的不是景,而是人生

只不过命运依然在和他开玩笑,三年后,李白病重,写完《临终歌》后与世长辞。

四川阿坝松潘古城李白雕塑

《临终歌》如此写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他做到了,在那盛世大闹了一场,悄然离去,大鹏展翅后的余风吹至今天,乃至千世万世。

或许他对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不曾后悔过,至少在面对种种不幸的际遇时,他从未丧失信心,把文人风骨和侠客、斗士般的精神深深融入诗歌当中,最终与那大唐盛世交相辉映

而如今,你我生于这般盛世,又该如何做出抉择,何以安身立命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