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学习书法 由临摹走向创作

学习书法 由临摹走向创作

时间:2021-09-01 21:15:30

相关推荐

学习书法 由临摹走向创作

临帖是我们任何一个书法爱好者的必经之路,也是书法能够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可以说,如果从来不临帖,全凭个人感觉信手一挥,即使你有王羲之一样的艺术天赋你的作品也谈不上叫书法。更多的历史事实证明,临帖用功越多,观察的越细,分析的越深,最终在书法上的成就越大,作品的法度和品位越高。史上任何一位书法家都不例外。

因此,临帖是学习书法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如何临帖、临什么帖、临到什么程度等等,又常常困扰着书法爱好者。今天将这些常见的问题简单予以梳理,与各位同道交流。

一、临帖七诀

1、草书不见长横 ,可用虚、细线替代。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行云流水的纵向感。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3、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墨淡无神。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4、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一般情况,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

5、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切记长竖画不要又长又直,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6、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7、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三、临帖十六要

1

临帖的选择?

临帖,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临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笔意,但对把握字的结构位置不足。简单说,如同找对象,你父母看中的,你未必就满意,你朋友满意的,你未必就同意。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尽管如此,但也有个起码的要求,一是在初学阶段,你所临的帖必须是经典的“法帖”,所谓取法乎上。二是刚起步三五年内宜多临正书(包括篆、隶、楷),不宜从草书入手,更不宜直接从现代人入手。三是初学的书体首选的起步帖不从个性太强习气太重的帖入手,如刚学行草书不宜从王铎、张瑞图,郑板桥等人作为起步。四是起步不从高难度入手,例如刚学楷书可从颜体、赵体柳体等入手,不宜直接学欧体,因为欧体笔法功力要求太高,结构要求太精准,作为初学者,很难在一二年内立见成效,毅力稍差的人就容易伤失对书法的热情。

2

临帖是必需的吗?

临帖是代代技法和艺术经验的结晶,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进是捷径的方法,人一生时间有限,除非你能活2000岁,那么,可以不临帖,甚至你自己重新造字都来得及。临帖中国书法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以临摹前人好的书法作品和字帖,学习书法家的精华,古人与今人都把临帖看作是中国书法入门的钥匙,是学习书法打好基础好方法。临的次数越多、临的范围越广,基础就越牢固。临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没有天生的武术家也没有天生的书法家,都要从基本功学起。?因此,临帖就是学规矩,正手脚,上轨道,走正路。任何一幅作品,有没有临过帖,临的深不深,一看就知道了,临过帖的,就像部队的正规军,言行举止都是规范动作,不临帖的,其作品给人第一印象就像草莽流寇,火气习气流氓气都有。

3

临帖总不像怎么回事?

可以找老师或真诚的朋友,听听他们意见,通过别人的眼光找出不足。自己认为笔法技法基本掌握了,按目前的眼界和理解,再临也不会再有更大的质的突破了,就可以放一放,换别的帖。学到七成像就很不容易了。不要企图100%的像,一是不现实,不管你下多大功夫,都不可能将“自己的东西”消除干净。二是余下三成要达到,会比前面七成纠缠的时间更多。要教会学习者边临帖边体会,第一个字哪里写得不像,哪个部位临得不准,第二遍加以改进。在写字的过程中。要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力求字如法帖。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就能一笔到位,不再涂描。

4

选贴的计划和顺序?

决定像不像因素一是对技法的功底,二是反映临者对书法的理解,看不到帖中妙处肯定是写不出来的。三是和笔纸心情等其他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感觉临的不像是正常的,说明自己感觉到有需要进一步理解、琢磨和锤炼的地方,一临就像是不正常的,说明自己要求太低,稍有一点形似就自满了。像与不像是相对的,丝毫不差的绝对像是不可能的,即使王书圣也写不出丝毫不差的第二本兰亭序。即使下了苦功夫临的很满意,往往过半年后再看,又不忍目睹了。因为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又在提高了。学行书可从圣教序或文赋以及赵体行书入手,不宜直接临高难度的兰亭叙。学草书可从十七帖、书谱起步,不宜直接就临怀素自叙帖。因为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审美不同,追求不同。性格稳重的人喜欢正楷,性格洒脱的人喜欢行草,内敛的人喜欢俊秀含蓄的作品,豪放的人喜欢雄壮的书法。

5

什么时候能换其它帖临习?

初开始入门时可以凭自己感觉,选你看中的。第一印象看中欣赏的,往往和你性格脾气相投,容易上手快,认准一体或一家钻进去。要选择版本清楚的,最好是彩色墨迹影印本。有了一定基础再换帖,要看你的目的,缺什么就选什么帖,既然称为帖都是优秀作品,临哪个都不是错,但,你学习书法总得有个计划步骤吧,这段时间写什么,下一步还缺什么,举例说,你感觉自己的字总是放不开,那么,可以选临黄庭坚的草书学一学,如果说自己的字火气太大,可以选临钟繇小楷、圣教序或大王行书手札。如果感觉自己的字太清秀,可以选临张迁、郑文公等。

6

换帖怎么换?

换帖时,大概有二种路径,一是按书家,例如你学完了大王圣教序,可以再换王羲之的手札,或十七帖,或兰亭序。学完大王再学小王,二王学完了,再学他的后继传承者,例如智永、陆柬之、赵松雪、米芾等。二是按书体,例如学了唐楷,可以再学魏晋小楷,学了魏晋再学明清小楷等等。

7

临过的帖还要不要再临?

同一帖,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理解。小学时,我们背诵《枫桥夜泊》,以为能背能默写就掌握了,中老年后,我们再读这首古诗,大脑会浮现出不一样的情境来,能读出诗中隐含的很多作者的心情和怅然。一本红楼梦,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时代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叹。因此,许多经典帖,放一放再临,又有新理解新发现。有数量没质量最要命,自己挥挥洒洒每天画一大篇,自己欣赏着陶醉着,实际上那几千字的收获还不如弄透一二个字,甚至弄清一二个笔法细节。

8

古人是怎么临帖的?

古人视帖如命,他们没那么多字帖,有人一辈子就钻研一两个法帖,最终也成了高手。我纵观历史大书法家的个人经历又发现,古代书法家绝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说明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很重要。没有笃实的文化修为,很难在艺术上达到足够的审美和格调高度。古人基本是代代口授心传,主要靠的自己功夫和领悟,当年张旭教颜真卿学书法就说两条,一是要勤奋刻苦,二是观察自然。绝大部分人是为实用写字,很少有书法家的意识,有炫技展览的意识,所以,他们的书法,不卖弄表面的花哨。我们现在是成也条件败也条件,条件好,眼界开阔,可是字帖太多,于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都是蜻蜓点水,一个没临的透。古人没有今天的条件,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看不到名家真迹,也没有复印件,都是一些翻刻拓本。

9

临帖的方法?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要教学习者读帖。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读、临、默三结合,专与广结合。读,不是读内容,而是要从笔法字形或墨法章法中有所发现,读出自己的感悟;临,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临摹,把自己读到的东西尽量再现到纸上。默,就是离开帖背临,让法帖能在大脑里放电影。默后再查对,找不同,找遗漏,找差距。 专就是要精一家,广就是要知百家。要说还有,就是“意临”,不过,这意临二字很“玄乎”,许多大师明明临的不像,却总说是在“意临”,你真拿他一点办法没有。事实上,“意临”应该是最高档次的临帖,前提是在扎实的“实临”基础上有所取舍,进行半临半创的临摹。如果老老实实的对临都不像,那么你所谓的“意临”要么是死要面子骗人,要么纯属扯淡。

10

怎样理解“眼上功夫”?

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11

一天要写多长时间?

和一顿要吃多少饭一样。人不吃饭是不行的,但是吃多吃少各人不可能一样。 我认为,每天至少专心写半小时以上,当然四五个小时更好。 注意点:宁少勿滥、要兴趣式不要任务式、要先读帖不要摸起笔就写、要细心对比查不足、要形成习惯不要三天打雨两天晒网。最忌讳“下笔千行,离题万里”。

12

如何理解笔上的功力?

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13

临帖目的是什么?

学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法不放过细微,字法要推敲变化,章法要上下左右前后比较。临帖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临帖是学原理,不是终生做奴隶。

14

临帖要人指导,找什么样的人指导?

临帖的目的就是学传统,打基本功,当然首要的是找一个有传统功底的老师,不要找流行风,不管名气多大。范增名气很大,你跟他学书法肯定找错人了。二要找对路子的,有人以草书出名,你跟他学篆书他未必在行,但出了名的人都要面子,不会承认自己不懂,只能敷衍你。三要找品德好的老师。否则不认真,不掏真货。

15

怎么看待古帖与现代书法?

我们不能轻率地完全否定现代书法家对当今书法的探索追求和在章法墨法和创作形制上取得的成绩,但也不能随便相信入了国展,出了名的,都是“经典佳作”。书法在功能上古代以实用为主,重在基本功,故正书与行楷居多。现代书法以欣赏为主,重在艺术欣赏性和创新性,因此行草书和一些貌似古朴的畸形体多。?正因为社会的变革,书法的功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书法的展览欣赏性功能日益增强,使得作品的尺幅、表现手法、表现目的都在发生变化。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真本事、真理解、真学识。能经得起百年考验,能在历史留名的,才是真正的书法家。

16

临帖到底在学什么?

这个问题得分不同情况,还没入门的人,更多的是在培养兴趣,磨炼意志,锻炼控制毛笔的能力。初入门的人,更多侧重于技法的学习和反复锤炼,例如学篆书隶书楷书,重在学习线条质量,和汉字结构的基本布置规则。学每个笔画和部首的基本形态,及其异变的诸种形态和适用范围,学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要求,如何使线条饱满浑厚,如何使线条灵动飘逸,还要学各种字形的平正格局和变形格局,使其能平正也能险劲,然皆可庄重大方而不鬼异野怪。而行草书则富于更多更广泛的变化,往往以“字组”甚至“字块”为一个单元,单字都好看,整个作品未必好看。还得要用“气”将它他们有“节奏”的“串”起来,除此外,还要考虑欹正、轻重、快慢、疏密等各种艺术对比渲染,最忌平白无趣,要处处制造矛盾还要能时时解决矛盾,达到既矛盾又统一,运用的手段越多,作品的趣味性变化性越大,统一的水平越高,作品的艺术创作就越成功。学行草书除了以上笔法和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要长期体会学习呼应贯气和节奏变化。篆隶楷作品基本上以“单字”为单元,每个字能过关就勉强算好作品了。“平安无事”则单调无味,“矛盾四起”却无法“摆平”也会“乱象环生”。再高一层次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将情感成功自然地付诸笔墨,以及作品总体格调境界的塑造,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