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芦笛:读书经验谈

芦笛:读书经验谈

时间:2021-07-13 03:21:09

相关推荐

芦笛:读书经验谈

读书经验谈

芦笛

人一生中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我觉得是中学时代。在这时期给我最大教益的不是师长,而是我的小姐姐和小哥哥,正是他们帮助我搭下了一生的思维框架。我常想,如果我生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绝对只会浑浑噩噩地长大。从原始天资来说,我其实非常平庸,完全是靠后天建立的良好思维习惯变得“聪明”了的。

上初三时,大饥荒终于过去了,社会上出现了难得的宽松气氛。书店里出了许多著名数学家们为中学生们写的小册子,小哥哥和我都是热心的购买者(用省下来的早点钱),一块看,一块琢磨那些问题。一天小哥哥问我:“你看见这段话没有?”跟着就打开华罗庚写的一本小册子(书名忘了),老华在上面说,他有一次在科大上课,学生问了一个让他终生受益的问题:“当初那位数学家是怎么想出这定理来的?”

小哥哥接着说:“你知道这话的意义么?其实那问题不完全,应该是‘当初人家是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这话极大地震动了我,我还从来没想到这上头去,是啊,同样都是人,当初人家怎么就会想到许多我一生也想不到的问题上去,而且想出了答案?

从此,不管学什么,我都注意人家的思维方式,也时时琢磨人家是怎么会想到那些问题的,思路又如何展开。可惜教科书上从不讲这些东西,全得靠课外读物。上次在《论自由思辩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中介绍的伽利略的思路,是我在爱因斯坦写的科普文字里看来的,而牛顿的思路,是我看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悟出来的。

上高中时,一天小姐姐又跟我交流学习心得。我家是个大家庭,不过大哥哥姐姐们太大,跟咱们这些小字辈儿没什么共同语言。小姐姐比小哥哥就大两岁,咱仨自然成了一块儿玩的夥伴。

小姐姐算是天然领导,那倒不光是年龄形成的等级,她其实是孩子们中最聪明的,所以咱们对她的领导很服气。尽管如此,她不像小哥哥,对我这笨蛋非常有耐心。我上小学时,有几次作文写不出来,还请她捉刀(老芦小时候居然有写不出文章来之时,现在说起来谁会信?)。她内外双修,文理都行,那种玩意自然不假思索,立刻就口授成卷,让我过后在班上大出风头。

那天她问我:“你知道怎么把书读厚,又怎么读薄么?”

我当然不知道,于是她跟我讲解:看一本书或是学习一个新内容,最初掌握的东西非常之少,那就是读得很薄,此后得继续琢磨里面的涵义,随着理解的深化,领悟的越来越多,脑袋里的书也就变厚了。随着理解深入,你彻底掌握了人家的思维方法和整个思路,能够自己重走一遍前人当初走过的路子,此时你就会忘记了各种结论等具体内容,留在脑袋里的就那么几条,这便是把书再次读“薄”。

我闻所未闻,如聆仙乐,越想越觉得有理,于是便把这一套用在正在学习的高中功课上,果然发现特别有用。

例如物理学吧,你一开头学习一个新物理概念,哪怕你把定义背得烂熟,其实也丝毫没有什么理解。这理解的深化,得靠解题来完成。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让你对那概念的理解越来越丰富,这便是变“厚”的过程。等到后来豁然贯通,你就根本不用再去记住那些推论,脑子里只留下了原始的那几个条条。而要作到这点,你得在掌握了所有内容后,在峰巅回头下看,总结一下你是怎么爬上山来的。

这“薄──厚──薄”的读书“辩证法”,让我在中学时代就吃透了那点玩意的基本思路。到高三时,我已经能总结出:“解析几何的整个思路就是那个笛卡儿坐标,靠这玩意来把几何图形化为数量分析,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几何问题。”“三角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那‘单位圆’,它用‘射影’的巧妙定义,扩大了从三角形里来的各种函数的概念,突破了三角形内角的天然上限,把角度延伸到无穷大。”“高等数学最关键的概念是‘极限’,靠它把运动引进了数学和几何,用无限的逼近来求出某个瞬间的确定的值。”

正因为有了这种一般中学生根本没有的高屋建瓴式的理解,我的中学知识掌握的不是一般的深入和牢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我用不足一月的时间重温阔别半的教科书,一天内就能温习完一册并解完所有习题,还常常在温习过程中想起当时教室里的气氛来。

这种读书方法并不光适用于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同样有用。文革期间看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我也使用了这一套读书方法,同样受益无穷,可以说,直到现在,它仍然是我使用的基本读书方式。

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一套诀窍。对理科学生来说,解题不是为了帮助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思路的掌握,本身却成了一种目的。教师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得他们独出心裁发明出各种花样来,用马戏团训练小狗作算术的方式,把学生造成一种解题机。哪怕丝毫不懂数学公式的涵义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掌握了那套技巧,照样可以成功地解答各种难题。

文科教育就更糟糕。就连教师自己也不知道这“薄──厚──薄”的辩证法,更不知道世上还有“思路”这档子事。对于中国人来说,“文科=不用脑筋”,涉及到的唯一智力活动就是记忆。理解和思索是根本没有的。所谓高才生,就是能够把印在纸上的文字搬运到大脑中去,搬得越多,储量越大,也就越“有才”。这就是文科成了“落第秀才收容所”的根本原因──它为那些没有能力掌握数理化、只知道机械记忆的同志慷慨提供了庇护所。这也就是中国文科学人为何在国外碰壁的根本原因──他们以为看书就是记忆,绝对不知道去梳理原作者的思路和发现各种理论的隐含前提。如此录音机式的“本事”,决定了他们只能到网上来发表“学术论文”,还在后面按规矩附上参考书目。

其实凡理科学者都知道,理科也玩这套,不过那是论文引言中的“综述”内容,而光靠写综述是绝对不会获得出版的,您必须有自己原创性的发现才成。同理,要发表文科研究论文,您不但得说出前人没说过的话,还得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才行。更何况您那“综述”只证明您根本就误解了原作者的意思。

总之,据我观察,网上活跃的绝大多数写手们,似乎没有谁知道我在中学就学会了的东西。网上写手似乎就两类:“学院派”和“票友派”。

学院派扮演的基本是鹦鹉角色。这些人的东西(包括最出色的朱学勤的文字在内)的共同特点是“大学问讲小道理或无道理”,广征博引,展示他们的丰富知识,行文一派文绉绉,绕山绕水,从不使用俗话,让你看了云天雾地找不到北,最后的唯一感觉就是“此人真有学问”,但绝对想不起他/她说过些什么话,更不用说受到什么启发了。

票友派倒痛快,没那些“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墙头芦苇,山间竹笋”的恶心样。不过除了王力雄一个例外,他们的通病是还停留在第一个“读薄”的阶段。换言之,许多人对所谈的话题只有一个朦胧的概念,根本谈不上深入的认识领会,便敢出来放言高论,所以他们不像学院派,倒是言之有物,可惜多半很肤浅片面。

这不是说这些人没看过书,例如当初某网人就开了个书单,列出来的那些书许多连我都没看过。我相信他不是吹牛,但那又怎么的?这种人看书,就像我陪游的某些国内亲友一样。他们回去也可以说:XX地我去过,不就那么回事么?却根本不知道那些人文景观的历史内涵。

简言之,许多人看书,无非也就是“到此一游”。看的时候走马观花,过后有点影影绰绰的印象,便以为自己很博学,动辄闹出“无知笑有知”的笑话来。

有位网友说:“最重要的是观点。”这话其实暴露出他到现在也没掌握读书方法。其实,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文章,最重要的一条,还是领会人家的思路,找出隐含的前提,再琢磨其中有无破绽。不学会这一条,您就根本不能算会读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