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不要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 成为理所当然

不要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 成为理所当然

时间:2023-01-30 04:44:51

相关推荐

不要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 成为理所当然

今年五月,参加中国佛教协会全国巡讲,在山东站讲经期间,有缘得遇一位住持,几番热情邀约,请我到他所在寺院为大众讲课。忙碌好久,终于有时间赴约。寺院坐落于山东菏泽,牡丹之乡。这个地级市显然没有同类城市发展得快,至今没有通机场和高铁。广州到郑州,下了飞机,居士早已等候多时。新郑机场到菏泽最为便利,尽管如此,还是需要近四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寺院。寺院在一个5A级的牡丹园景区之中,据说每年四月,成千上万牡丹争先绽放,数百个品种,纷彩夺目。慕名观赏牡丹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但牡丹花期一过,基本没人踏足此园。寺院刚落实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法师接任住持,但荒凉经年,一切百废待兴。不过,除了牡丹花期人潮涌动,平日游人罕至,反倒给了寺院大好的清净时光。到达寺院,抬头可见寒山秋爽法师所提寺匾:“禅香寺”。寺里历史建筑,只有一个大殿和殿后一排圆顶平房保存至今。大殿挂有一副写于1973年的对联:“云烟袅袅风轻云淡阅金经;无事悠悠意远神闲观弥升。”让人想起晚唐诗人司空图(公元837~908年,别号:耐辱居士)所作《中秋》一诗:“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大殿正后方,新建了一座法堂,法堂一层,供奉卧佛一尊,平日集众和法会之用;二层供奉藏经,平日打坐、念佛、停经之用;负一层为斋堂。除此两幢建筑之外,加上一座小型佛塔、一尊高近十米的露天地藏像之外,再无其他。若仔细再看,大殿一侧荒地上,义工们开辟了少许菜地,种植的茄子已经结果,经过细心培植的黑紫色茄子,圆润饱满,如同一个个胖灯笼。还有小米、辣椒、青菜等,也都逐一成熟。一片收获在望的生机。大殿另一侧,一个靠墙的半圆形围栏中,种着几株清代的木香藤(蔷薇科,别名七里香)。经年累月,根部和主要枝干已经错综交织在一起、不分彼此,乍一看像一棵粗壮的老树。法师说,每年春天,白色花朵开满整个藤蔓,香气四溢,久远不散。藤蔓向四周散开,细密的枝叶垂下,将整个半圆围栏包裹,像一把雍容的绿色大伞。走进细看,垂在前端的枝叶上,被来往人们系上红色绸带,一片火红衔接了绿藤。或许是将过往回忆挂在这颗老藤上,用年岁安慰自己易逝的人生;或许是将心愿挂上,希望这颗见证了无数风雨岁月的老树,依然能够见证自己细小心愿的实现。

中国历来有结红绳以求喜结良缘、母子平安、金榜题名等心愿的传统,而藤蔓则代表着心中那份爱的绵延生长、生生不息。正如刘三姐经典民歌《世上哪有树缠藤》中所唱:“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这种带有无奈感的决心,尽管双方都没有太多勇气,但还是希望和苦难的现实抗争。这种抗争是否真的有意义,可能还需要审视。在佛教看来,放任情爱贪欲如藤蔓一般滋长,是导致无明不断、轮回不绝的根本原因。如法救所撰《法句经》卷二所载:“一切意流衍,爱结如葛藤,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原。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这个寺院已经是该市市区中地理位置最好的一所,其余几家均距市区数十里。可想,相比沿海发达城市,南方佛教重镇,这里的人们,即使发心学佛,也没有便利的宗教活动场所,更莫提能够时时亲近僧宝,听闻正法。在这里,佛法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今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期间,同时举办八关斋戒,法师嘱咐我在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中加入佛学基础、念佛法门、禅修基础和修行答疑等课程。一日一夜,不仅需要随众参与法会,还要穿插每次两小时的讲课,这对我是一个身心的挑战。但仍然爽快答应下来。我对法师说:“我很乐意与大家以佛法结缘,交流学佛心得。”一直以来,尽己所能宣扬佛法,是我最开心的事。如同《大智度论》中载:“为可度之人说法,不可度之人为做因缘。”种一个善因,即使不在此时发芽开花结果,也会在未来的某个当下。法会头一日,已有很多人来到寺院做义工,大家各司其职,认真擦拭佛像和供桌,清洗地面,准备次日法会所需鲜花、水果、斋饭,还有义工将凌乱的经书重新擦拭、归类整理。这样的场景,在其他寺院中都能看到。也就是这无数放下俗世身份的义工,成为寺院护法,维护道场环境,最终成就了大众共修。

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在佛教看来,这叫无所求的布施,具有无量福德。其实,成就他人和无闻付出,本就是一个完成自己的过程。一个人,不懂得舍己为人,必然故步自封、无人相助。反之,要让自己在暗夜有光,就先用自己手中的光照亮他人。每每看到这些认真踏实的义工,仿佛看到了佛教的生生不息。如同吴国支谦所译的《佛说维摩诘经》卷一〈菩萨品〉载:“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灯灯相续,世界何来黑暗?次日清晨五点,集众早课,紧接着是正授八关斋戒(即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用。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种斋戒法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八关斋戒的功德,诸多经典中均有提及,如《受十善戒经》载:“持此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会期间,一切从简,居士们男女众分开,地铺上休息,包括斋饭也简单朴素,小米粥配上馒头,再加几个热菜。试想,如果能逐渐将简朴、规范、清净的斋戒方式,延续到每一天的生活中,那会是怎样的轻安自在?戒律带来的规范和规律,能够让我们不再为物欲所困,不再为得失烦恼,不再被情爱所伤,不再为自己的行为过失而担忧。就这样,我和大家一道,在一日一夜受斋的恪守和坚持中,在拜忏和念佛中,在止语和静心中,感受到了规范自己的轻安和喜悦。最后想提一提法会期间答疑环节印象深刻的事。至于讲课内容,以后有机缘再与大家分享。关于修学中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困惑,问题不在大小、深浅,解除这些困惑才能更有信心向前。比起讲课,我更喜欢答疑环节,这不仅是一个互动,还能直观了解到大家不同的修学症结。印象较深的有两位居士的提问,一位提出,自己开始学习坐禅,对禅宗特别感兴趣,后来有人劝她发心念佛修净土,她便开始整天读净土三经,再后来,有人说药师法门特别殊胜,她也跟着尝试。但后来她心中疑虑越来越深,自己到底“能去西方,还是东方”,找不到答案,信心也随之丢失。

我说,这个问题似乎不止困扰你一个人,包括念佛,很多人念着阿弥陀佛,却还惦记着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都想念,却发现心越来越慌。这和“去东方还是去西方哪个更好”是一样的困惑。其实印顺法师在其《妙云集》中的一段开示已经能解答这一类问题。按法师的观点,往生哪一方国土,是看你宿世劫以来和哪一尊佛缘分更深。在此层面而言,如果你平日念的是药师佛,但实与阿弥陀佛缘分更深,往生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另一层面,佛国净土,皆依诸佛愿力和功德而成就,性上而言,土土平等,无差无别。所以,净土法门的修学,比起相上的求索,更重要的是自力与他力共融的行持,换言之,与其担心未来如何,不如先顾及当下的实修是否与诸佛相应。还有一位中年妇女,她说,自己学佛特别精进,每天不断地诵经念佛,有法会就积极参加,但近年来,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好。身体各种问题出现,多种疾病缠身,每天都痛不欲生。自己能够忍受还好,就在此时,自己的几位家人同乘一辆车时还出了车祸,她一个人再也无力撑起这个家。她边说边哭,问我,学佛有什么用?她该怎么办?

我明白,她想诉说的苦难太多,三言两语无法道尽,别人也无法感同。这不是个例,我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过这样的倾诉,形异而质同。每当听到这样的倾诉,其实我也很无奈,因为没有办法马上解开。要知道,人生很多困局本就是别人无能为力的,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说:“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大正藏》卷13,782页上-中)故而,我能做的,是从观念上帮助她再度审视当下的苦难。我说,第一,你需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苦难,只是苦难呈现的方式和到来的时间不同而已,最大的苦难,莫过于生死。因此,苦难面前,人人平等。这个世界,永远都有和你一样苦的人,甚至比之更甚。第二,每个人对苦难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很多人没有学佛,看似能够面对苦难,但那种面对是麻木无知的、硬着头皮扛下来的。学佛的人,应该清楚观照当下苦难的本性,其在表象上,是有生有灭的,此时到来,彼时也必然消失,苦苦相连,循环不息;其在本质上,也是归于空性的,没有不受苦的人,同时也没有不离苦的人,关键在于是否发心出离,而非执着于苦难本身。第三,应对苦难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基于前两点,转变自己的心态,即众生皆苦,只有逐步扩大自己的发心,愿帮助众生都离苦。因为自己和家人也是众生一员,众生解脱,也就是自己的解脱。

我说了这么多,看她的反应时,在我的预期之内。即:道理都懂,但还是解不开当下的苦。很遗憾,我们多数学佛人都是这样,想要速效药,想求万能方,马上成就、迫不及待、不等来日。心态转变不了,佛菩萨也无可奈何。正所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缘分不成熟,自己不得力,问题不在诸佛那里,在你我这颗急功近利的心里。我转念一想,还是给她一些方法作为保障吧,如同一个受挫之人,可能需要的不是安慰,更多的是给她看到一些信心和希望。我接着对她说:“我可以给你一些方法,你只要能够听进去,老老实实去做,会对你有帮助。第一,每天坚持念佛,只要有空就静心念、老实念,不能间断;第二,每天吃素,决不能再吃肉,不能间断;第三,每天坚持拜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最佳,一天一部108拜,不能间断。”我特意加强了“不能间断”的嘱咐,并告诉她:“我曾经在自己巨大的苦难中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真实不虚。只要你能如此坚持一年,我答应你,明年此时,我还会再来看你。我们到时候再看看,你的苦楚是否解决。”全场鼓掌。我相信这些掌声不是给我的,而是给她的鼓励。

三天后,我离开寺院返程。飞机靠窗的位置,静静反复听着王俊雄1994年的佛乐专辑《清凉月》中的“金锡明珠地藏王”,看着窗外远方天空的晚霞,金黄、血红、橙黄、淡红相互交织却又层次分明。透过机窗,手机却拍不下美之万一。无声喧哗,寂静沸腾,刹那欢喜。我想,缘分就是如此,很多时候,你的选择和经历,其实都是刚刚好。如果没有这一趟的旅程,我不可能亲身感受内地地级市的佛教生态,如同没有选择这一趟航班,我不可能遇到如此美妙的空中晚霞。这里不富裕,没有沿海都市发达的寺院群,更没有成熟的弘法传统,但人们不贪多,有限的时光里,能够有这样的法会亲近三宝,便不辞辛苦,认真对待。这里不拥挤,整个法会一百余人,已经达到了小小寺院的最大承受度。大殿、藏经阁、斋堂均显拥挤,但大家的朴实和真诚,对硬件设施和环境无人抱怨,更无人挑剔,实属难得。这里不喧哗,人们各司其职、老实念佛、安心办道。讲课期间,从老到小,每个人都安静至极、仔仔细细听着我的每一句话。大众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坐直身子认真听讲,没有一个人因为疲惫而低头昏睡,让我感到震惊且感动。至少,这种场景,在佛法兴盛的地方,是极为少有的。这里的人们对于佛法的珍视,让我感动。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感珍惜。

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单纯的、略显执着的信众,让我更加认清一个事实:人的一生,切莫将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当你对学佛这件事,因为日渐熟悉而得过且过、甚至忘却初心之时,正是你的人生最遗憾、最可悲之处。我相信,这里会更好。因为我坚信,这里人们学佛的发心带给我的那份感动,将日久渐深,无从取代。祝福所有因为学佛而变得更好的人们。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真正的富有,是你脸上的微笑相遇,请善待;相别,勿伤害最出众的人品,是尊重他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