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神游泉州”之“摩崖石刻之旅”分享会.08.12

“神游泉州”之“摩崖石刻之旅”分享会.08.12

时间:2019-12-31 14:05:36

相关推荐

“神游泉州”之“摩崖石刻之旅”分享会.08.12

你对泉州了解吗?

嘿,我可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那你知道泉州有多少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额(⊙o⊙)…,我还真不清楚耶!来,今天就让老李带你走一遭

1

一身简朴的棉麻衣衫,斜挎一个白色帆布袋,手摇一把大折扇,脚蹬云纹如意鞋,谈笑间徜徉千年,挥手间烟云过眼——这就是李以健老师!一个音乐人、一个创意人、一个文化人……泉州传统茶饼店“十八芝”的掌柜,“一茶书房”的合伙人之一,人称“泉州老李”。

“神游泉州·摩崖石刻

这一期,老李将和我们分享“摩崖石刻”之旅,会有三个地方和大家见面:铁灶山佛国、五塔岩、开化洞。让我们足不出户,跟随老李的脚步去了解古人在石头上留下的亘古不灭的信息。

加油

站!

摩崖石刻: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 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比如大家很熟悉的九日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有广义狭义之分 :

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 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比如刚才讲到的九日山摩崖石刻。

崖?

摩崖一词由宋代欧阳修提出,摩是刮蹭、摩擦之意,就是说在山崖之上刮摩。 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在《金石索》中说:“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石刻文字始于秦,秦始皇东巡,刻石颂德,峄山、泰山、琅邪、会稽等处都留下了石刻。刻字上石是为了永久的纪念,纪德、纪言、纪事、纪功。把铭记写在文字里,再把文字深深地刻进石头里,希望千秋万世的流传。但泉州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更多的是祈风的功能。

1

分享一则小故事,来自章惇与苏东坡

1

《宋史》记载:章惇与苏东坡曾是好友,某 日,他们相约去游南山,走到仙游潭时,潭 ,下临绝壁,章惇横木空架,遂挽苏东坡同在绝壁上写字,苏胆小畏惧,不敢过独木桥。章惇稳步过桥,垂索挽树,在石壁上书写:“苏轼、章惇来。” 苏东坡看了说:“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笑。

(是不是有“某某某到此一游”的感觉呢!)

晋江紫帽铁灶山法藏寺

汉朝的时候,有个道人沿着梅溪经过此地,在山上支灶炼丹,故而名之曰“铁灶山”。起初是道家的道场,唐宋时变成佛家的道场,明清时成为儒家书院,出了十八学士,还有一个探花。十年浩劫,此处夷为平地,只留部分摩崖石刻。90年代,释法空师父来此修行,试图募捐造寺,然未果。某日夜,一个白胡子老头托梦。法空师父遂找到乡长告知此处是风水宝地。后来,募捐成功,才有了法藏寺。1991被评为第二批县级保护单位。

进入法藏寺,眼前是“伽蓝殿”。(百度:伽蓝殿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佛教伽蓝神的代表形象。)门柱上有一副藏头对联:释道归真六根已净、雅言点破五蕴皆空——说明法藏寺原来名叫“释雅禅寺”。殿里供奉的是罕见的“土地伽蓝神”,表示法空师父对土地爷爷托梦的报答。

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尊“阿弥陀佛”像。手上托着宝珠或莲花,另一手做接引的手势。

“阿弥陀佛”像的旁边是“观世音菩萨”像,俗称“念珠观音”,面容安详,手拿念珠,赤脚站在云上。

漂亮的字体!来自《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上合十方诸佛, 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 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 六道众生, 与诸众生, 同一悲仰。

旃檀瑞像!(百度:旃檀瑞像是释迦牟尼佛传世唯一真容,第一尊佛像)传说,鸠摩罗什把旃檀瑞像带到了中原交给了皇帝,一直到宋朝靖康之变后,旃檀瑞像消失无踪。下面这尊是宋朝的皇帝照着旃檀瑞像的形象做的铜像。

那么,以上这两尊旃檀瑞像,哪一尊符合你心中的形象呢?

此石刻有“攀龙鳞、附凤翼”六个大字,“攀龙附凤”在现代已经演变为带贬义的成语。然,最初是指孔子的学生跟随老师的身边得到他的学问、增长自己品德的一种荣耀。

李老师说,这块石头旁边还有一块刻着“颜如玉”的石头,但是找不到了。传说紫帽山上有九十九个“心”。(百度:与清源山、罗裳山、双阳山并称“泉州四大山”的紫帽山,山上的“百心传说”更是泉州的文物奇观。吴志谦的《泉州市文物普查札记》说:“紫帽山登山路上,沿路石上刻有很多‘心’字。据当地群众传说,‘心’字共有一百字,系仙人所刻,如果有人能把一百个心字全部找到,就能成仙。”然而,至今并未有人集齐“百心”,也曾听闻有人集齐了九十九心,最后却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山上大约有十幅刻字,其余的都毁掉了,可惜。

神仙脚印!神似!

五塔岩石塔,位于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前。寺原名灵水岩,又称龙水寺。五塔岩寺肇建于宋,元代加以扩建,现存为近代建筑。岩寺依山就势,利用二个天然石洞建造龙水禅楼和定光道场。该寺内有元代石池,周围有虎硿、无底洞、盘古洞、关刀石、白鹤石、雷公石、郑公泉、定光石室等胜景,山上还有多方宋元摩崖石刻。(百度提供)

漫山遍野的石头堆里,隐藏着五尊石塔!你看到了吗?

拾级而上,看到了麽,“第一山”!这样的字,在清源山的“第一山”石碑上也有。米芾的字体。

关于“第一山”,还有个故事。盱眙的“第一山”是最早出现的,北宋书画家米芾从开封南来,舟行千里,一路平原,直至汴河中才隔淮望见南山,于是赋诗:“京路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天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题“第一山”三字。后来宋朝宰相李炳(?)被贬泉州,游清源山时心情愉快,取出珍藏的盱眙“第一山”的拓片,刻在石碑上,竖立在清源山上。然元末明初,盱眙的“第一山”毁于战火。清朝乾隆八年,有一个叫郭起元的泉州人,赴任盱眙,听闻此事,回泉州拓下“第一山”三个字,并运送泉州花岗岩到盱眙南山,重刻“第一山”,竖立在原址。(关于郭起元,李老师介绍他是南安人,福州鳌峰学院的学生,和铁观音的发明者是同级生,是林则徐的师兄。《四库全书》中有两卷《水经注》是他写的,收录了一篇反对烟草种植的文章,比林则徐禁烟还要早。然而,这样的人物,泉州人知之甚少。而且,他还是阿拉伯人的后裔。)

绕过“第一山”见到的是“盘古洞”

过了“盘古洞”,扑入眼帘的是这五座南宋至今仍保存相对完好的窣堵坡石塔。何为窣堵坡?传说佛祖往生时,弟子跪泣问之:如何纪念您?佛祖脱下袈裟折叠好,取来钵盂倒扣在袈裟上,禅杖插在后面,这就是窣堵坡。中国最初没有塔,随着西域的典籍进入中国,音译成窣堵坡,也叫“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塔上文字已然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侵蚀中,模糊不清;只剩下精美的雕刻在诉说着它曾经的美好!有美丽的文饰,狮子踩球的雕刻……

三块岩石:图左一写有“笔峰”二字的是“中州岩”,有一个关于“长坑鬼和矮脚鬼”的传说;图右一是“灵水岩”,有一口井“郑公泉”,相传是郑成功屯兵于此。图右二“定光岩”。

新修建的五塔岩寺!唯一有欣赏价值的是下面这幅释迦摩尼佛石像。

该石像藏在寺内佛像的背后,可惜,鼻子被毁了。

龙水寺卧佛殿!然,卧佛是新塑的!不过,殿内凉爽异常,实乃天然的避暑胜地。

松根桥

塔状的建筑物,供奉桃园亭的先祖,是谁呢?看下图

桃园亭先祖——铁拐李!

1984年新刻的“佛”字。

刻字的人很有自知之明,留下了“但愿同心同德,不求水平高地”。

漂亮的“出砖入石”墙,不讲规则又配合完美!

民国时住持重修五塔岩寺的碑刻

“道人”这里指和尚。佛教进入中国后,为了融入中国,和尚自称“道人”、“贫道”。道家的称“道士”。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和尚们还自称“贫道”。所以,上面提到的“道人”是和尚。

岩石上刻阿弥陀佛立体雕像,高约4.5米,立于莲花座上,头戴方檐法巾,脸型丰满,两耳垂肩,双目微合,嘴唇饱满,左手掌心向上平放胸前,右手摊掌向前自然下垂,神态安详,衣褶转疏,线条飘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可惜,佛像的头在十年浩劫中被毁,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上的,所以比例有失!

开化洞的变迁。

“八仙”代表人世间的“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你能说出这八个字分别对应的是哪一个神仙吗?

开化洞旁边的一个小庙,里面供奉的神仙很“混搭”:右一是土地爷;左一是苏夫人姑;中间的是达摩,因为他的脚下踩着一叶芦苇(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这三位,民间信仰+道家神明+佛家神明,其乐融融!

在路上

有很多美好

还有美食

还有古建

淳朴古老

下滑查看

从明天起

准备行装

骑上小电驴

回归

寻找

下滑查看

以下是分享会的花絮——

En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