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长安时辰|细数《长安十二时辰》历史原型的百样人生

长安时辰|细数《长安十二时辰》历史原型的百样人生

时间:2024-05-20 21:43:34

相关推荐

长安时辰|细数《长安十二时辰》历史原型的百样人生

8月12日,热播一个多月的《长安十二时辰》终于迎来大结局,这部在暑假掀起一波“唐朝热”的爆火电视剧也到了更大家说再见的时候。

《长安十二时辰》很大程度还原了唐朝的原貌。没有以往“大唐盛世”虚假浮夸的金碧辉煌,大多数是粗糙的地面和喧嚣的市集,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长安城。

这得益于原著《长安十二时辰》是作者马伯庸在积累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马伯庸擅长将真实的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以不曲解、破坏史料为前提,描绘不见于正史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可以说,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每个角色在历史的舞台上都有迹可循,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结局之后,那些角色原型的真实人生。

何执正

人物原型:贺知章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

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

天宝三载(743年),剧情结局时间一年后,贺知章离开人世,享年八十六岁。肃宗追赠礼部尚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九郎

人物原型:李林甫

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后进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尹铸胜 饰 林九郎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成都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他提到当时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乱。如果姚崇尚在,叛乱早就平定了。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而后又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

当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唐肃宗画像

太子李玙

人物原型:唐肃宗李亨

肃宗李亨,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载(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

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当夜李亨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周陆拉 饰 太子

李亨的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

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

肃宗是一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

遗憾的是,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冯嘉怡 饰 圣人

圣人

人物原型: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先天元年(7),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鶺鴒颂》(局部) 现存唐玄宗唯一墨迹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

天宝十五年(756年)逃亡蜀中。抵达成都的第十四天,使者送来太子在灵武登基的消息。当时天下之兵,集中于中原、河北、关中、朔方等地,蜀中兵力很少,玄宗即使不同意,也没有资本,只好承认既成现实,下诏传位于太子。他在成都待了一年又两个月。

至德二载,唐军在香积寺大战中获胜,收复长安。肃宗请玄宗返回长安,表示愿让出皇位,自己重新当太子。玄宗惧怕不肯。李泌向肃宗建言,不如说让玄宗回长安当上皇,以就孝养,玄宗才答应。

宝应元年(762年)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

李必

人物原型:李泌

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

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

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

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贞元五年(789年),剧情四十六年之后,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衡山邺侯书院为其晚年隐居之地。

▲衡山邺侯书院 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十六年所建

姚汝能

人物原型:姚汝能

姚汝能,字汝上。唐代官员,生平事迹不详,曾任华阴县尉等职。

好文史。安史之乱后,著《安禄山事迹》一书,署名“华阴县尉姚汝能”。其余生平,在北宋时即已不可考。《安禄山事迹》卷下记录了马嵬坡事变的经过:

十六日癸卯,玄宗幸蜀。銮驾自延秋门出,百官尚未知。明日亦未有来朝者……

十八日,至马嵬,从官韦见素及男谔、杨国忠及男暄、魏方进及男元向等六人入驿起居。纔出,有吐蕃二十余骑,接国忠曰:“某等异域蕃人,来遇国难,请示归路。”国忠方与语,众军传介曰:“杨国忠与吐蕃同反,魏方进亦连”。一时带甲围驿,国忠曰:“禄山已为枭獍,逼迫君父,汝等更相仿效邪?”众军曰:“尔是逆贼,更道何人?”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

行在都虞候陈玄礼领诸将三十余人,带仗奏曰:“国忠父子既诛,太真不合供奉。”上曰:“朕即当处置。”乃回步入驿,倚回久之不进,韦谔极言,乃引步前行。高力士乃请先入见太真,具述事势,太真曰:“今日之事,实所甘心,容礼佛。”遂缢于佛堂,舁置驿庭中。令玄礼等观之,玄礼等免胄谢焉,军人乃悦……即日幸蜀。皇太子为百姓所留,寻幸灵武。

《长安十二时辰》是今人臆想中,对安史之乱的预演。他们拯救了长安的当下,但最终没能拯救长安的未来。

拯救了天宝三载的长安,却依旧无法拯救安史之乱下的长安。剧中人以为这次动乱已经是最大的动乱了,但没想到更大的劫难还在等着他们。

张小敬是一个能始终坚守初心的人。

是一个兵,就是要始终守护长安。这长安,不止是圣人的长安,也是长安人的长安。但这个圣人最终没有遵守承诺,亲手毁了张小敬保卫的长安。而张小敬,也依旧如自己承诺的一样,回来守护长安,除掉了杨国忠。

李必经历此事之后,放弃入主凤阁的机会,上山修道。而他之后下山,是十年之后,真正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助太子平定安史之乱,辅佐四朝天子,三度拜相。

结局之后,久久无法释怀。

我们确确实实度过了在长安城的这一天,比起右相太子圣人这些重要人物,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更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人物,历历在目。

之所以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与他们一样,虽艰难却热烈地活着。

我们热爱的长安的一天结束了,他们继续生活着,我们也继续生活着,活出我们千姿百态的各样人生。

江月年年照今人,今人依旧望长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