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岁月流逝中 那些打磨出“包浆”的日常生活 | 此刻夜读

岁月流逝中 那些打磨出“包浆”的日常生活 | 此刻夜读

时间:2020-04-20 15:08:17

相关推荐

岁月流逝中 那些打磨出“包浆”的日常生活 | 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图画书界奥斯卡”

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杨树浦地区,作家程小莹熟悉那里每一条曲折蜿蜒的街道,每一声家长里短的吆喝。和上海的许多地方一样,属于杨树浦的种种生活细节在岁月流逝中,渐渐地打磨出带着光泽的“包浆”,略加辨识,便能精准定位——只有那里有,只有上海有。今天的夜读,一起读他带来的忆旧短章。

程小莹 |文

刊于3月15日文学报

【小矮凳】

往昔,夏日,上海人有乘风凉的习俗。弄堂、新村、棚户房子,到了夜里,纷纷从家里出来,也不是说外面有多少凉快,总比家里多了些风,还省了电灯费。那时候,上海人家的小火表,在夏天是耗电度数最少的季节,这很符合自然规律,日长夜短;还因为,没有空调冰箱,连电风扇也没有,掌灯时分,一家人全在外面,到了再来点灯,是乘风凉回来后洗洗睡了。看一家老小风凉的样子,就看到一只小矮凳。从家里的小矮凳的数量,可以看出这家小孩的多少;小矮凳的年数,也大致反映出这家人家在上海过日子的年份。我从小用的是一只带靠背的小矮凳,在我用的时候被漆成绿色,弄得像幼稚园里的样子,为此有小朋友说是“偷”来的。后来漆为蓝色,在打砂纸的时候,发现它曾经是天蓝色,一问,便晓得了一些祖父、父亲那辈的家事,牵扯出一些诸如“大小老婆”的故事,赶忙打住。

白天我就坐在小矮凳上,像通常的一个上海小囡做的家务事——剥毛豆;晚上,乘风凉,小矮凳经常带进带出。小矮凳的分量不重,拎在手里表现出一个小囡的臂力,落雨天还可以顶在头上逃回来。最早晓得的鬼故事,男女风流韵事,国家大事……都是坐在小矮凳上听来的。四国大战、24点、通关、上游、抽乌龟、大腊克、钓鱼、接龙……几乎所有的棋牌游戏,都是在这小矮凳上启蒙的。

乘风凉还可以带上小矮凳到一个同学家去,在那里可以看到暑期里的同学生活状况,还可以认得同学的同学、邻里、兄弟姊妹、表兄堂妹之类。一拨子少男少女,越弄越多,关系也会复杂起来。大家都带有自己的小矮凳。没有看到过重复得一模一样的小矮凳。各家有各家的记认。比较常见的是一个小长方形的平面、下面四个凳脚外撇的那种;还有方方正正的样子;缩折的更便于走动;曾经还有用绕漆包线的圆木芯子做小矮凳的,这种像“洋线团”模样的小矮凳还可以当轮子来滚着玩,但当小矮凳派用处,一面落地,一面坐屁股,是人家规定好的,不会弄错。

我坐在小矮凳上的坐姿,永远会保持在幼稚园里的姿势,两手摆在膝盖上。这已经成为习惯。我从那时开始对自己的膝盖记忆深刻,那个俗称“脚馒头”的地方鼓起来,坚硬的,而底下叫“脚窝窝”的地方,却是柔嫩的,汗滋滋的。那个夏日,有男人在铺板上赤膊;是一种阳刚;女人多是在躺椅竹榻上,打一个瞌睡,一边当心拉好睡裙,两腿并并拢,扇子便搭在了前胸口。

【情景】

中班下班回家,就是这样的夏日情景。杨树浦路上,比白天还要闹猛。上夜班的人流刚刚涌进了厂门,接下来,中班下班的人流就涌出来。

杨树浦的人,这样平淡地过日子,没有很多闹猛,折腾;人心静得下来,有点小风,便可以图得凉快。不像现在,人的心思,像这大热天一般躁热,热火朝天。虽说这日常生活里,像蒙上了灰尘,难得有个动静,长远的日子里,还是积攒下了家底。一家人在一个厂,或者分头在几个厂里上班,差不多的工资奖金,不同的班头,男人困觉的时候,女人也许在上班。早班中班夜班,在一家人之间轮转。

大热天,还有冷饮水——冰冻盐汽水,冰冻酸梅汤……各个厂家略有不同,一家人都会带点回家,互相换着口味。

只要工厂的机器还在运转,就要加油,就要保养,就要维修,工人就可以有饭吃,工厂有很大的食堂,我们厂还有两个食堂;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饭菜票。

在工厂的日子里,对饭菜票记忆深刻,这上面带着饭的气息和中国菜酱油的味道。最早的时候是硬纸片做的,饭票上画一碗饭,印上“一两”“二两”“半斤”字样,菜票上画一棵青菜,是“一角”“二角”“五分”“一分”;字面比较模糊,但都可以从纸片的颜色上得以区分;手感粗糙,但很有工作和劳动的感觉。后来改用塑料片,棱角比较尖利,手感也光滑了许多。生活在逐步进入精致。

工厂里的每个人买饭菜票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一个月一买,半个月一买,十天一买;一叠,用橡皮筋扎好,一面是饭票,另一面是菜票;一根橡皮筋绕两圈;橡皮筋从紧到松,一叠饭菜票薄下去,日子就临近月底了。

【夜猫子】

一只黑色皮毛发亮的野猫,蹲在腾越路上棉十二厂的自行车棚顶上,对着我喵呜一声。中班下班,我把手中还剩下的一只刀切馒头的三分之一扔了过去。那夜猫子扑住,倏忽之间便消失在暗夜里。

这事儿现在说起来一点都不有趣。一个人的生活情景和节奏,被复制固定到一个连夜猫都可以晓得的模式里———每天夜里,我中班下班的时候,几乎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我会在食堂里买一个差不多的刀切馒头,在吃到差不多同样剩三分之一的时候,我便到了这个自行车棚,那棚顶上便会有个夜猫子在等我,与我分食这最后的三分之一馒头。

刀切馒头微甜。我只知道猫是贪腥的,却不知道也喜欢甜点。最初我只是因为到了车棚底下取自行车,要开车锁,要腾出手来,随手便扔了馒头,这夜猫子从棚顶上蹿下来,瞪着一对发绿的眼珠;后来,这夜猫子天天在这个自行车棚顶上等着,起先还有点焦躁不安的样子,喵呜喵呜,后来是知道了,老时间老地方,便静静地候着。

这事儿现在说起来真的一点都不有趣。

只是那夜猫子,让我在无聊的时候想象一些人和畜生的事儿。在我们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很有点人样儿,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穿貂皮大衣的女人,皮毛黑而发亮。

杨百

坐落在平凉路上的“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还有个别称,谓“杨百”,是杨浦百货商店的意思,是杨浦区人民对它坚守大杨浦的评定。

那时候我工作在杨浦,每天在杨浦,可以感受到的是,“杨百”之于杨浦,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就像“杨百”对面“东宫”(沪东工人文化宫),是杨浦工人的文化结晶。集聚杨浦的上海工人,每个厂休日看一看“杨百”,晚上走一趟“东宫”,夜里才睡得着。

还因为,杨树浦的工厂厂休是不一的,从周一到周日,都有工厂休息,俗称“厂礼拜”。另外还有做三班的工人,在纺织厂还有“四班三运转”,所以“杨百”每天都是忙碌的;许多大杨浦的人相信,“杨百”里没有的东西,别的地方也不会有。

是这个城市的韵味。一种本土的,日常的,市井的生活,在这里进进出出。

那时候,“杨百”边上有家照相馆。1975年初夏,照相馆的橱窗里,我们技校学生的毕业照显摆了一个月。比较显眼的,是我的前排女同学,她们席地而坐,每个人脚上的丁字型皮鞋,永远焕发出青春诗情。

丁字型皮鞋令人迷醉。那是我在告别一个时代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并肩而立。女孩穿丁字型皮鞋,但渐渐就要被半高跟的、头略尖的、系带的皮鞋所替代。

“杨百”和“丁字型皮鞋”带给了我许多关于青春的怀想,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丁字型皮鞋的搭袢居然如此美妙,会将许多美丽和忧伤搭配得完美无缺,并且一起凝固在生活里。

“杨百”和丁字型皮鞋闪烁在记忆里。徐桂秋老师和陈阿根老师端坐在他们的学生之间。他们一次一次告诉我——机械制图和布机平车。一个年轻女教师的形象深入人心;一个上海工人的形象焕发出机油的味道。发生了这一切与“杨百”有关,与1975年的丁字型皮鞋有关,就在这一个瞬间。

去“杨百”。那里的味道依然香飘四溢。许多年过去了,“杨百”还在,丁字型皮鞋已经被城市韵律的快感生活所替代。我常常凭借这样的“杨百”和“丁字型皮鞋”的情结,来重历青春。

新媒体编辑 张滢莹

夏季文创嗨

文学报夏季文创已上线微店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

邮发:3-22

长按左边二维码进微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