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包拯墓穴中出土的物件 被鉴定为一级文物 彰显包拯一世的美德

包拯墓穴中出土的物件 被鉴定为一级文物 彰显包拯一世的美德

时间:2019-10-11 18:38:13

相关推荐

包拯墓穴中出土的物件 被鉴定为一级文物 彰显包拯一世的美德

对于包拯,大家并不陌生。包拯字希仁,人们都尊称他为“包公”,公元999年出生在安徽合肥,二十九岁时包拯中进士,之后当官二十六年,先后出任天长县知县,并出任端州、瀛洲、扬州等地的知州,后在江宁府、开封府出任知府。

我们都知道包拯是审案的包青天,其实,包拯也担任过外交官,他按照政府要求,出使过契丹,后来分别在刑部、兵部、工部任职过,做官一直做到了枢密副使。包拯1062年病逝于河南开封,后来被宋朝政府追封为了吏部尚书。

当时的宋仁宗赐予包拯“孝肃”的谥号,这一谥号也是官方对包拯廉政思想的高度赞扬。

我们今天通过包拯儿子墓穴中出土的一个小物件,来具体看看包拯身上的这一美德。

在安徽博物院的展柜中,有一方歙砚,这方歙砚是我国宋朝的物件,它高两厘米,长宽不超过二十厘米,形状像长方形,色泽灰黑,造型简洁,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长方形的砚台配了一个椭圆形的水池。

然而,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砚台,它出土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墓群中包拯次子包绶的墓地,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将这方歙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举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什么一方小小的歙砚,会有如此大的价值呢?因为它的背后见证了包拯的一段美好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包拯出任端州知州时“不持一砚归”的清廉美名。

包拯在端州当官三年,端州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贡品“端砚”,前去端州当官的官员,都希望将这种东西当成纪念品,从而留给后世子孙,然而,包拯在端州出任知州期间,却一块端砚都没有带走。

史书上也记载了包拯“不持一砚而归”的事迹,包拯在端州,也就是今天肇庆当知州的时候,端州盛产一种名贵端砚(端砚和歙砚同是中国四大名砚之列的),因为这种原因,每年端州的民众都会向皇帝进贡这种名贵的贡品。

历任端州的知州也总是在朝廷定额的端砚之外,多增收砚台,然而,包拯在上任之后,下令不再多收贡品端砚。

在端州当了三年官后,包拯离任,当地砚工出于对包拯廉洁精深的钦佩,于是私下给包拯制作了一方端砚,包拯拒绝不接受,砚工师傅就偷偷将端砚藏在了包拯的书箱中。

可是,当包拯行之江中的时候,他发现了书箱中的这块砚台,于是包拯立即将端砚丢尽了江中,包拯坚持不受任何贿赂,包拯如此不参杂一丝私心的清廉举动,也成就了包拯为官清正的声誉。

相关阅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