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明日处暑 | 暑去天渐凉 润燥 祛湿 早睡早起 为冬天打好底子

明日处暑 | 暑去天渐凉 润燥 祛湿 早睡早起 为冬天打好底子

时间:2022-07-27 22:02:12

相关推荐

明日处暑 | 暑去天渐凉 润燥 祛湿 早睡早起 为冬天打好底子

明日,我们将迎来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立秋节气,暑气还散着余温,但处暑的到来,就意味着暑气渐消,秋气开始驱散暑气,且长达40天的三伏天也终于宣告结束。

虽然白天的感受不明显,但是早晚的空气中已带着丝丝凉意,下班回家的路上,秋风习习吹过发梢,似乎吹走了一天的疲惫,连走路都轻盈了许多。连古人都特别珍惜这样的感觉,赞之为“新凉直万金。”

不同于夏的炽热,秋天更像是一位成熟的老者,不紧不慢。生命至此,似乎也应该放缓匆忙的脚步,用心去感受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去体会庄子说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之美。

01

顺应天时,早睡早起

睡眠时间可比夏日多1小时

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寐指入睡,寤指醒来。睡眠能够帮助人体调节阴阳,也只有阴阳调和才能有好的睡眠。

处暑时节,正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开始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此时,阴阳转化之际更需要顺应秋时,调整睡眠习惯。《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处暑时,阳气从发散转为收敛,此时应该早睡早起,建议大家晚上9点-10点入睡,最晚不超过23点(子时),早晨5点-6点起床,让自己的睡眠时间比夏日多1个小时。这是因为早睡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

也正因为阳气处于收敛的状态,这也提醒了很多运动达人,在秋天之后可以尽量减少夜晚剧烈运动的频率,例如夜跑、踢球等容易出大汗的运动,可以改为较为舒缓的活动,例如八段锦、瑜伽等,有助于阳气的潜藏。

秋有“秋刑”,秋季充满肃杀之气,容易导致心情压抑。所以睡前应保持安宁平和,即便白天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要在入睡前清空它,减少坏情绪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论语》中还说:“食不言寝不语”,其实这不仅仅是种礼仪,更是一种养生方法,因为睡前多说话容易伤肺气,影响睡眠质量。

在睡眠朝向上,古人也很有讲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秋冬季节睡觉应尽量头朝西,脚朝东,这也是顺应“秋冬养阴”的规律。

02

祛湿仍是重点

一个穴位,健脾祛湿

虽然已经处暑,但夏季的湿气还未全消,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湿气仍然很重。对此,古人也早就总结出了:“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于天地万物敏锐的感知力。

所以,祛湿仍然是处暑节气的重点。

体内湿气重与脾有关,祛湿,就得从健脾入手。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喜燥恶湿,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一旦被湿所困,运化就会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不思饮食,口中黏腻,身体沉重,进而引发其他疾病。

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所以,给人体除湿的关键在于健脾,而健脾的关键在于脾经的通畅。

脾经不通的人气血必定会不足,可仁建议大家可以多点揉阴陵泉,既可以培补气血,又可以健脾袪湿。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是脾经经气注入的地方,脾经经气在这里最为盛大,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清热利尿的作用,是人体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湿利水的要穴。

点揉该穴位时,最好能感受到有酸胀感,找准穴位给予适当的刺激,才会有效果。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可以点揉5分钟左右,而且两腿都要点揉,一般按摩两周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在按摩时,也可以搭配一些祛湿的饮品,比如可以温和祛湿的玫瑰茯苓膏,适合所有体质的人饮用。

03

处暑饮食

应增润防燥,少辛增酸

中医认为,秋季主燥,燥热易伤阴耗气,阴虚则人体易出现口干、咽喉干痒、皮肤粗糙的症状;气虚则会让人感到“秋乏”,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所以在饮食上应增润防燥,增酸少辛,多食养阴润肺之物,少吃辛辣,而多吃酸味的食物。

“少辛”是因为味辛的东西具有发散的作用,而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不要过食葱、姜等辛味之物。

增加酸味果蔬,猕猴桃、梨子、葡萄都是应季的水果,石榴也已经通红,石榴汁可是很美味又滋阴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一咸一甜”的方法。白天时,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盐,少量多次饮用,可减少水分流失。

而到了晚上可以喝一点蜂蜜水,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悦颜色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如此“一咸一甜”的搭配,正应上了“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这句话,讲的就是秋季养生之道。

这个季节也可以多吃点莲藕。但萝卜、陈皮这些理气的食物,现在还不适合多吃,因为夏天的虚还没有补好,不宜散气。酸梅汤也是这个季节很好的饮品,可以生津止渴,缓解秋燥。

04

古人用“吞口水”的方法养生

明代养生专着《遵生八笺》中记载有处暑七月中坐功:“每日丑寅(1点到5点)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通过叩齿和吐纳津液的方法来养生。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相同认识。他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身心,因此,他一直主张咽津养生。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久而久之,有利于健康。

李时珍也说过“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长留,眼明耳灵。”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经此养生,孙思邈活了100多岁。

口水分“唾”与“涎”,《黄帝内经》中说:“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唾”和“涎”是肾气和脾气生化之物,合称“金津玉液”。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藏精,精化津液而濡养全身,古代医家认为,口水是人之精华所在,每一滴都很珍贵。

但怎么吞,也是有方法的。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来练习:

1、叩齿36下,轻慢,以后槽牙为主,上下互相叩击;

2、全身放松,舌轻舐上腭(刚好接触上,要放松舌头,不要用力);

3、意守「金津」、「玉液」两穴;

4、屈舌在口腔内沿牙床外侧作顺、逆时针旋转各36次。搅动时要放松舌头,用力要柔和自然,唾液自生;

5、之后分三次将唾液徐徐咽下。

通过叩齿和吐纳津液的方法,便可“精气长留,眼明耳灵,祛病益寿”,古人真的是太智慧了。

- END -

秋的肃杀,常常让人心情莫名的低落。“不迁怒,不二过”,不将那些无法控制的情绪和捉摸不定的心念迁怒于外,你会看见更好的自己。

告别盛夏,走向成熟,我们留下了什么,就会变成怎样的大人。每天进步一点点,愿我们都能活出期待中的样子。

文章最后,我们一起来听梁老师给我们的处暑建议。

长按下方二维码

识别即可收听

去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