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景德镇古陶瓷鉴定中心:宋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胎釉成分和烧成温度的测定研究

景德镇古陶瓷鉴定中心:宋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胎釉成分和烧成温度的测定研究

时间:2022-07-17 10:14:31

相关推荐

景德镇古陶瓷鉴定中心:宋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胎釉成分和烧成温度的测定研究

引言

龙泉市是龙泉窑的中心分布区,目前保存的窑址超过300处,规模庞大。按照窑址的地域分布,可 分为龙泉东区与龙泉南区两大部分,以龙泉南区为核心。龙泉南区又以大窑为核心,大窑龙泉窑遗址位 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的琉华山下大窑村一带,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大窑龙泉窑遗址包含大 窑、金村(含上垟)、石隆和溪口四大片区,约有160处窑址 。金村地区是龙泉窑早期的生产中心,目前 可确定的有大窑犇、后岙、溪东、屋后山及庆元的上垟等8处窑址,其中以大窑犇窑址最为集中,堆积最 厚,序列最完整,产品质量最高,种类也最为丰富,产品时代涵盖北宋至元代。9月至1 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龙泉窑大窑地区的枫洞岩 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0多平方米,发现了一系列的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窑具和瓷片,出土器物的年代涵盖元代晚期至明代早中期。鉴于此,本文选择金村地区的大窑犇窑和大窑地区的枫 洞岩窑分别作为龙泉青瓷北宋至南宋时期的样本,作为元至明代时期的主要代表,测定两个窑址出土标 本的胎、釉元素组成和胎体的烧成温度,以揭示龙泉窑青瓷胎、釉元素组成和烧成工艺的时代发展规律。上述两个时期的检测数据为探讨龙泉窑青瓷技术发展史提供了数据支持。

样品及测试方法

(一)样品

本文选取龙泉金村地区大窑犇窑和大窑地区枫洞岩窑的青瓷为研究对象,时代涵盖北宋、南宋、元和 明代,所有标本共53个。大窑犇窑标本27个,其中北宋标本9个,南宋标本15个,元代标本3个。枫洞 岩窑标本26个,其中元代标本14个,明代标本6个,垫饼5个,匣钵1个。

(二)测试方法及结果

采用美国EDAX公司EAGLE Ⅲ XXL大样品室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大窑犇窑和枫洞岩窑标本 的胎、釉元素组成含量进行测试。实验测试条件为:主、次量元素采用的电压为25KV,电流600uA,束斑 0.3mm,测量时间300s,经标准样品校准校正后得到近似定量分析结果,测定数据分别见[表一]和[表 三]。利用所有标本釉的元素组成数据,分别依据釉式计算公式‹2›计算各氧化物的摩尔含量值,并计算 其釉的b值,其中b为木灰釉式系数,计算公式为b=nRO /n(RO+R2O),RO为碱土金属氧化物(CaO+MgO), R2O为碱金属氧化物(Na2O+K2O) ‹3› ,将其与测定的釉元素组成中各氧化物含量一起,分别列入[表二]和 [表四]中。运用德国耐驰公司DIL402C型热膨胀仪测定大窑犇窑和枫洞岩窑标本胎体的重烧热膨胀曲线,测试 条件如下:样品尺寸为25mm×5mm×5mm,测试升温速率为5℃/min,吹扫气为氮气,流量为50ml/ min。运用李家治‹4›先生的热膨胀仪法判定胎体的烧成温度,即重烧热膨胀曲线拐点法,所测结果如[表 五]所示。

[表一] 龙泉金村地区大窑 窑青瓷标本胎体元素组成 (wt%)

[表二] 龙泉金村地区大窑 窑青瓷标本釉的元素组成 (wt%)

[表三] 龙泉大窑地区枫洞岩窑青瓷标本胎体的元素组成 (wt%)

[表四] 龙泉大窑地区枫洞岩窑青瓷标本釉的元素组成 (wt%)

[表五] 龙泉大窑 窑和枫洞岩窑标本胎体的烧成温度 (℃)

讨论

(一)龙泉窑不同时期青瓷胎体元素组成 的时代规律

为了分析龙泉不同时期青瓷及不同窑口间标 本元素组成的异同,使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 分析方法(PCA)对[表一]和[表三]中大窑犇窑和 枫洞岩窑不同时期标本胎体所有氧化物含量测试 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图一〕所示的第一和第二 主成分分布散点图。同时,为了解龙泉青瓷标本 胎体、垫饼和匣钵间的元素组成关系,将枫洞岩 窑的垫饼和匣钵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

〔图一〕 龙泉窑不同时期标本胎体元素组成的因子分析图

在〔图一〕中,龙泉大窑犇窑的标本与枫洞岩窑的标本明显区分开来,因子分布于不同区域,仅见枫 洞岩窑的匣钵落在大窑犇窑标本区域内,表明大窑犇窑所有标本胎体的元素组成与枫洞岩窑标本存在明 显差异。结合[表一]和[表三]数据看,两个窑址标本胎体各种元素组成中SiO2、Al2O3、K2O、TiO2、Fe2O3等 氧化物的百分含量存在一定区别,大窑犇窑标本胎体的SiO2、TiO2和Fe2O3等氧化物百分含量相对较高, 而胎体中Al2O3和K2O含量略低些,其窑址标本SiO2、Al2O3、K2O、TiO2和Fe2O3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3%、19%、 2.5%、0.17%和2.42%。枫洞岩窑标本胎体的Al2O3和K2O含量相对高些,而SiO2、TiO2和Fe2O3含量略低些, 其窑址标本SiO2、Al2O3、K2O、TiO2和Fe2O3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0%、21%、4.2%、0.07%和2.05%。相对大窑犇 窑而言,枫洞岩窑标本胎体中Al2O3、K2O含量的升高和TiO2和Fe2O3含量的降低,表明枫洞岩窑制备胎体 原料中高岭石矿物和绢云母质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这样不仅胎泥的可塑性好,烧成后胎体的物理化学 性能较好且胎体颜色较浅,即枫洞岩窑址附近的制胎原料比较好 ,这也印证了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 载的可信性:“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 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釉)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

大窑犇窑北宋、南宋和元代时期青瓷标本在该窑址区域内又相互有所区分,其中北宋时期青瓷标本 分布区域比较大〔图一〕,表明这一时期胎体元素组成波动范围较大,即大窑犇窑北宋、南宋和元代时期 青瓷胎体原料或原料处理工艺可能有所不同。枫洞岩窑元代、明代时期青瓷标本和垫饼在〔图一〕相互交 聚在一起,仅匣钵样品落入大窑犇窑标本区域〔图一〕,即标本胎体和垫饼的元素组成无明显的差异,表 明元明时期制胎原料比较接近,同时也使用制备青瓷胎体的原料制备垫饼,但该窑址制备匣钵的原料与制备青瓷胎体和垫饼的有所差异。

综合大窑犇窑和枫洞岩窑不同时期青瓷标本胎体元 素组成变化特征,其中SiO2和Al2O3含量变化具有一定发展 规律,北宋时期胎体SiO2和Al2O3含量波动范围比较大, 到南宋时,SiO2有所降低而Al2O3含量有所升高,到元代 Al2O3含量进一步升高,即从北宋至元代大致呈现Al2O3含 量升高而SiO2含量降低趋势〔图二〕,而到明代Al2O3含量 又略有降低。这一变化趋势也符合龙泉窑青瓷发展的时 代规律,即北宋时期为龙泉窑青瓷创烧期,南宋和元代 为发展鼎盛期,明代为龙泉青瓷的衰落期‹1› 。通常情况下 风化深的制瓷原料的选择和精细的淘洗工艺皆能够提高 原料中高岭石类和绢云母质矿物的含量,使原料中Al2O3 的含量升高,进而提高胎泥的可塑性和操作性,同时也 能够提高胎体高温烧成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减少高温 形,利于大型器物的成型和烧制。因此从北宋至元代胎 体元素组成中Al2O3含量的提高,体现了龙泉青瓷在制瓷 原料类型选择和淘洗工艺控制上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也 是当时能够大量生产大花瓶和大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二〕 龙泉窑不同时期标本胎体SiO2和Al2O3含量变化图

(二)龙泉窑不同时期青瓷釉元素组成的时代规律

从[表二]和[表四]知:大窑犇窑北宋时期标本K2O和CaO含量分别2.2-4.3%和5.8-10.5%,南宋时 期标本分别2.2-4.0%和5.9-11.8%,元代标本分别2.5-3.3%和4.3-13.8%;枫洞岩元代时期标本K2O和 CaO含量分别4.0-5.3%和4.3-9.7%,明代标本分别4.3-5.1%和5.0-8.8%。整体上看,随着时代发展, 从北宋经南宋至元明时期,龙泉青瓷釉的元素组成呈现了釉中CaO含量逐渐降低,而K2O含量逐渐升高 的发展趋势〔图三〕。这一变化趋势与龙泉青瓷产品艺术外观特征的时代发展规律基本吻合,即北宋时 期龙泉青瓷通常为淡青色薄釉,南宋末期和元代初期出现薄胎厚釉,元代后期及明早期,大规模厚 釉青瓷出现‹2› 。通常K2O高温粘度和随烧成温度的变化率较CaO的比较平缓,因此K2O含量提高和CaO 含量的减低不仅能够提高釉的成熟温度,且能够拓宽釉的烧成温度范围,进而利于形成厚釉和成品 率 。据此判断,釉中K2O含量的提高和CaO含量的降低可能是龙泉青瓷在南宋末期和元代初期形成厚釉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宏杰等提出了区分钙釉与钙-碱釉的定量标准:b≥0.76为钙釉,而0.5≤b<0.76则为钙碱釉。“b” 是釉中碱土金属氧化物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总和中的摩尔比值。据〔图四〕可知:龙泉金村地区大 窑犇窑北宋和南宋时期青瓷皆在钙釉与钙碱釉分界线(b=0.76)以上,即他们的b值基本皆大于0.76,且 南宋时期青瓷釉料配方的b值略低于北宋时期,即北宋和南宋时期青瓷釉料配方基本属于钙釉。相比北 宋时期,南宋时期青瓷釉料配方中CaO含量有所降低,K2O含量有所提高。金村地区大窑犇窑元代时期、 大窑地区枫洞岩窑元代和明代时期青瓷釉的b值有大于0.76也有低于0.76的,且绝大部分青瓷釉的b值皆 小于0.76,即金村地区大窑犇窑元代时期和枫洞岩窑元明时期青瓷釉料配方既有钙釉也有钙碱釉。依据 大窑犇窑和枫洞岩窑青瓷标本釉料配方的时代发展规律推断,该地区在南宋时期釉料配方中已经出现了 CaO含量减低和K2O含量升高的现象,但青瓷釉料配方基本仍属于钙釉。随着时代发展,直到元代大规 模的钙碱釉配方才得以广泛应用。然鉴于目前研究标本无元代早期或晚期之分,尚无法判定龙泉窑青瓷 钙碱釉配方大规模出现的具体时间,有待未来做进一步研究。

〔图三〕 龙泉窑不同时期标本胎体K2O和CaO含量分布图

(三)龙泉窑不同时期青瓷烧成温度的时代规律

历代龙泉青瓷的质量优劣与当时的烧成技术有密切关系,其中包括窑炉的构造、窑具以及烧成温度 和气氛的控制 。据[表五]知:金村地区大窑犇窑北宋时期青瓷标本胎体烧成温度约在1220-1310℃ 间,南宋时期标本约为1220-1270℃间,元代标本约为1150-1270℃间。大窑枫洞岩窑元代青瓷标本 胎体烧成温度约1130-1270℃间,明代标本约1120-1270℃间。整体上看〔图五〕,北宋和南宋时期龙 泉青瓷标本胎体烧成温度波动范围较小且胎体烧成温度基本皆在1200℃以上;而元代胎体烧成温度波 动范围较大,基本可分两类,第一类大致为1270℃左右,第二类大致处于1150℃左右。表明北宋和南 宋时期龙泉青瓷产品烧成工艺比较接近,产品的烧结程度相对较高。而元代青瓷一类烧结程度较高,成 品烧结质量和两宋时期接近,另一类产品烧结程度低,产品质量较差。

综合以上数据,龙泉窑南宋时期在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上有较大改进,且釉料配方中K2O升高,提 高了釉料高温粘度,利于青瓷厚釉的形成,进而在南宋时期烧制出高质量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表明南宋 时期龙泉窑烧制青瓷的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窑室长度和坡度看,窑室短、坡度平缓,温度和 气氛易于达到均匀,即元、明时期的烧成工艺更容易控制 。此外青瓷胎体中Al2O3含量升高,提高了胎 体抗变形能力,拓宽了胎体烧成温度范围。同时元代青瓷中钙碱釉大规模的出现,也拓宽了釉料的烧成 温度范围,降低了流釉效果出现的概率。综合窑炉结构、产品胎釉元素组成的物化性能可知,元代青瓷产品应易于烧成且成品率较高,然而事实是,元明时期除少量产品质量较高外,大部分产品质量却有所 下降,因此推断龙泉窑在元明时期可能为了满足国内外需求量的猛增,较注重产量的提高,而在烧成工 艺上缺乏精细控制,致使部分产品烧成温度较低,进而使烧成质量有所下降。

〔图四〕 龙泉窑不同时期青瓷釉的b值箱式图

〔图五〕 龙泉窑不同时期青瓷胎体烧成温度分布箱式图

结论

(1)龙泉窑北宋和南宋时期青瓷胎体元素组成Al2O3含量基本低于20%,而元代处于21%左右。随着 时代发展,胎体中Al2O3含量有所提高,体现出龙泉青瓷在制瓷原料类型选择和淘洗工艺控制上有着不 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因为原料中Al2O3含量升高能够提高胎泥成型能力和胎体抗高温抗变形能力,使 龙泉窑在元代能够大规模生产大花瓶和大盘成为可能。

(2)龙泉青瓷釉从北宋经南宋至元明时期,其釉元素组成呈现了CaO含量逐渐降低和K2O含量逐渐升 高的发展趋势。北宋和南宋时期青瓷釉料配方基本属于钙釉,到元代,青瓷釉料配方仅有少量标本属于 钙釉,绝大部分属于钙碱釉。但是目前尚无法判定龙泉窑青瓷钙碱釉配方大规模出现的具体时间为元代 早期还是晚期。

(3)龙泉窑北宋和南宋时期青瓷胎体烧成温度比较接近且波动范围小,基本处在1220-1310℃间。依据元代青瓷胎体的烧成温度高低,可将元代和明代青瓷分为两类:一类烧成温度较高,约在1270℃ 左右,基本上与两宋时期相同;另一类烧成温度较低,约在1150℃。表明北宋和南宋时期青瓷产品烧成工 艺控制得比较好,烧成质量好;而元明时期产品优劣差异明显,一类烧成质量好,一类烧成质量较差。

南宋 龙泉窑青瓷贴双鱼纹折沿碗

直径21.5cm

元明初 龙泉青釉缠枝花卉纹荷叶形盖罐

南宋 龙泉窑青釉贴双鱼折沿盘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龙耳盘口瓶

元末明初 龙泉青釉牡丹纹浅盘

元 龙泉青釉开光穹顶式香薰

元 龙泉青瓷褐斑舟形水注

元 龙泉窑花卉纹双环耳瓶

明早期 龙泉窑青釉莲花纹葵口盘

南宋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