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慈溪·村落 | 彭桥的味道和温度

慈溪·村落 | 彭桥的味道和温度

时间:2019-03-18 04:37:53

相关推荐

慈溪·村落 | 彭桥的味道和温度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离不得“吃”“穿”二字。彭桥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与吃穿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乡人,说起彭桥,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彭桥的麻花和小江布。

如果为慈溪的美食列一个榜单,彭桥麻花必然榜上有名。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慈溪人脑海里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这样的记忆:“彭桥麻花到咾哉,要买好买哉……”一声声叫卖,随着街巷里流转的风飘到屋檐下、灶膛前,并从人的耳朵钻入人的心里。面对美食的诱惑,大人尚且情难自禁,忍不住将唾沫咽了又咽,小孩子听到后,嘴角边更是口水四溢,非是一块两块的巾帕所能擦干。

只是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吃的多了也好了,与之相应,彭桥麻花不再似从前那般为人们所熟知,甚至它已慢慢地从今人的视线里、记忆里淡去了。不过想要重温彭桥麻花昔日受欢迎的程度其实也很简单,你只需到宁波南塘老街走上一遭,那边买油赞子的人依然在排队,里三层外三层,而且每个人只准买两斤,多要还不给,这油赞子即是麻花的别名,曾几何时,彭桥麻花的畅销与之相比,不差分毫。

彭桥麻花起初只有粮站有卖,村民必须拿着谷米去换,那时农村里可吃的东西很少,看见别人吃麻花,小孩子难免会觉得嘴馋,总是央求着家里的大人也去兑一点儿。大人若不许,他们便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从米缸里盛些米去换,以满足味蕾的需求。彭桥麻花色泽金黄,远远望去,自有一种诱人味道,口味则有咸甜两种,咸的咸淡适宜,甜的甜而不腻。咬一口,脆爽之余,唇齿留香。

事实上,若以工艺流程论较,这天底下的麻花都是相似的:备料、和面、擀面、搓揉、切条、上油、铰链、油炸……彭桥麻花之所以久享盛名,凭的不过是麻花制作者的两颗心:一者匠心,一者良心。匠心所至,白米饭也能做出十分滋味,更何况是麻花这样香喷喷的零嘴;而良心则体现在用料足、火候足等方面,制作者心底无私,麻花的口感自然优于寻常。

除了麻花,小江布也是彭桥的一绝。彭桥旧属姚北,故老相传,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据说,早在宋元时期,此地就已开始了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历史。棉花收割之后,土纺土织,经过去籽、絮棉、轧花、纺纱、织布等近二十道工序,方有成布出炉。

由于此间出产的细布质量上层,销量十分可观。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小江布”成了地方的一个特色产业。旧时的彭桥村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机杼声绵延数里,不绝于耳。“小江布”纱细均匀,布面平滑,花样繁多,民谚“彭桥细布雪雪白”便是对小江布品质的形容。那个时候,除了部分小江布做成衣服供当地人家穿用,更多的布料被运往白沙路的棉布市场,还有些则被贩往数百里之外的杭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也正因此,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前,彭桥的水陆道口,车马喧嚣,商船如缕,使彭桥闹热的画面更上层楼。有道是,食可果腹,衣可防寒,麻花与小江布即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彭桥是一个有味道的村庄,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村庄。

文| 潘玉毅

往期精彩回顾:

慈溪红色线路丨寻访先辈足迹

慈溪红色史迹丨慈北战时服务大队队部旧址

慈溪人物丨胡玉堂传略

慈溪有这样一位师傅,擅长在玉石上雕刻

慈溪人物丨施叔范先生行略

溪上随笔丨沈国章:采购往事

转载自横河发布丨责任编辑:小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