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为啥家长喜欢对孩子超前教育?因为我们都是“理性人”

为啥家长喜欢对孩子超前教育?因为我们都是“理性人”

时间:2018-10-29 22:25:05

相关推荐

为啥家长喜欢对孩子超前教育?因为我们都是“理性人”

知名教师李永乐老师曾经接到过一个小学生的提问:为什么我的同学数学、英语都比自己学的快很多?

这样的问题相信不少家长也有过,明明已经给自家孩子在幼儿园报了拼音班、英语班,怎么上了小学还是比人家落后很多?

因为家长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实在是一件太普遍的事情了

如果问家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多数人会回答“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是一个颇具期许的回答,饱含了家长对孩子未来人生的期待。但我们今天换个角度,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究家长这种行为背后的原理,以及这么做是否真的能得到最优解。

01

我们都会陷入“旅行者困境”

在李永乐老师的视频中,他用经济学原理——“旅行者困境”来回答了这个小学生的提问。

该博弈是1994年由印度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教授(Kaushik Basu)提出,博弈情形如下:

航空公司丢失了两位互相不认识乘客的旅行包。两个旅行包正好都是一样的,并且里面有相同价值的古董,两位乘客都向航空公司索赔1000美元。为了评估出古董的真实价值,公司经理将两位乘客分开以避免两人合谋,分别让他们写下古董的价值,其金额必须是整数,而且要不低于300美元,并且不高于1000美元。同时还告诉两人:如果两个数字是一样的,那么会被认为是其真实价值,他们能获得相应金额的赔偿。如果数字不一样,较小的会被认为是真实价值,而两人在获得这个金额的同时有相应的奖赏/惩罚:写下较小金额的会获得10美元额外的奖励,较大的会有10美元的惩罚。

现在问题在于:两位旅行者应该用什么策略来决定他们应该写下的金额?

毫无疑问的,这两个互相不认识的旅客必然都希望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避免惩罚并希望获得奖励,同时他们会意识到对方也有这个想法。那么,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先站在所有人的角度,删除所有的劣势策略(写高价),然后重复这个过程。

因此,按照这个理论,如果两个人都是理性人,那么最终这个博弈的均衡点就是300美元。

这就像是A和B两位同学,如果A 同学在周六上课外班,那么B同学的家长为了孩子比A同学学更多的知识,会让B同学在周六、周日都上课外班。但A同学的家长同样是理性人,他们也会预想到B同学家长的做法,就会选择在周一到周五的晚上也给B同学报上培训班……最终的结果就是,A和B所有的课外时间都在上培训班。

于是,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全民“超前教育”。

02

你是“理性人”么

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博弈论却是存在争议的。

按照上面的演示,如果两个旅客是理性人,那么他们会都写300美元,这个结果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

然而,在实际的实验中,大多数测试者都会选择1000美元,或者接近1000美元。他们也清楚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个情况,选择了非理性的结果。并且,旅行者们会因为在博弈中严重偏离纳什均衡而获得比理性行为高很多的收益

为什么大多数人并没有“理性”思考这个情况?很大原因可能是10美元的奖罚不痛不痒

当将奖罚的金额从10美元提高到500美元,结果,实验中多数人的答案就都是300美元了。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成绩、升学、前途更是无比重要的,他们不会错过任何一种可能。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面前,家长都是十足的“理性人”。

03

到底是“理性”还是恐慌

可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真的需要这样的“理性”么?

来探讨需要不需要的问题前,我们再来引入一个概念,来想一想,你的这些“理性”想法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是谁告诉你的

随着网络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交网络——微信、微博等工具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动态,也了解别人的动态和新闻资讯。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FOMO(Fear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也称社群恐慌症等,这是指一种由患得患失所产生持续性的焦虑,得上这种症的人总会感到别人在自己不在时经历了什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种社会焦虑被描绘为想要与别人在干什么至始至终保持关联的渴望。同时,它也被定义为一种对后悔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使得你情不自禁地陷入到对错失结交社会关系、获取新奇经历、投资机遇或是其它好事的忧虑之中。

换言之,当你想象事情可以变得不是现在这样子的时候,这种焦虑就会不断向你袭来,让你感觉自己对于如何安排时间的决定永远是错的。

划重点:“想要与别人在干什么保持关联”“对后悔的恐惧”“对错失投资机遇的忧虑”。

联系到我们的家长身上:别人家的孩子学了什么我们也要学、对错过学习某一科目的恐惧、对投资孩子教育的持续忧虑。当你觉得你的孩子可以通过超前教育变得更好,这种焦虑就会不停地向你传递。

你能保证你的孩子永远是最聪明、学到最多知识的那一个么?你不能。所以,这样的焦虑没有终点……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对孩子人生的期许是每个家长都有的,且自古有之的,为什么以前的家长没有这么焦虑,而如今的家长却恨不得一个个都变身为“曼哈顿妈妈”“顺义妈妈”呢?

同样从FOMO身上找答案。FOMO是被提出,作家帕特里克 J.麦金尼斯在哈佛商学院的杂志中,发表了题为《麦金尼斯的两个FO:哈佛商学院的社会理论》。FOMO其实可以再往前追溯到学者约瑟夫·雷格尔在该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但其指代概念的起源其实是在营销专家丹·赫尔曼(Dan Herman)的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引入短期品牌:新的消费者现实下的新品牌推广工具的学术文章中;在其中丹·赫尔曼提出了错失某件事的恐惧。

再次划重点:将错失某件事的恐惧,作为营销手段。在这个新科技井喷的时代,利用错失恐惧症的吸引力来进行广告和市场营销活动并非新鲜事。公司或者品牌常常会告知其顾客这一经历或者交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类的话语。

所以,投射到超前教育这件事上,有没有可能你看的每一个在微信上被传播的“顺义妈妈”,都是一次关于教育焦虑的大型营销?

事实上,我们无法判断别人选择这么做的原因,我们甚至无法断定其背后的原因是为了通过传播焦虑来达到营销的目的。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焦虑正在变成恐慌,而恐慌在塑造一个个绝对的“理性人”家长,最终每一个“理性人”都会在旅行者困境中写下300美元的答案,却错过了非理性思考选择下1000美元能带来的实际收益。

300和1000美元,你的选择是?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子女教育和经济学收益之间并不能够完全等同。只看效益,枉顾孩子的成长规律,最终受伤的只会是孩子。

而更糟糕的是,所谓的学习效益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能会同时丧失。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

李永乐老师|视频《为啥家长喜欢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李永乐老师讲博弈论之旅行者困境》

维基百科|旅行者困境

维基百科|Fear of Missing Out

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一 粒 扣

家庭教育,给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点击以下蓝字可阅读发刊词 | 给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斯坦福实验:“表扬孩子”和“鼓励孩子”差别到底有多大?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妈”,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小欢喜》:以爱为名的学习焦虑和子女控制,现实比电视剧更魔幻德国教育研究部:儿童认知世界的69条清单

美国家长对付熊孩子的Time Out教育法,用错你就out了!

“老师因为收了家长一瓶水被投诉”,家校关系,就是这样慢慢变差

把孩子给老人带:一个可能三方皆输的决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