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日本遭核爆的城市很快就可以居住 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

日本遭核爆的城市很快就可以居住 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

时间:2019-06-13 13:39:12

相关推荐

日本遭核爆的城市很快就可以居住 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

关于这一点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一个问题,首先我要说的就是二者根本不是同一个量级的,当初轰炸日本的小男孩和胖子只有两万吨级的当量,但爆炸时的威力却远远不够两吨。而如果论起辐射的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辐射是广岛的四百多倍。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四百颗广岛原子弹一起爆炸,虽然这样说可能不太严谨,但是这却是相对比较直观的一种描述。

核弹“小男孩”和“胖子”使用浓缩铀和钚装填,分别采用磁分离技术和气体分离技术。因为都是初代原子弹,相关技术并不成熟。“小男孩”原子弹为枪桶结构,两颗浓缩铀235放置在枪桶的两点,通过常规炸药引爆,使两颗高浓缩铀产生碰撞而爆炸。虽然小男孩是一枚铀弹可是实际装填铀却只有六公斤,所占分量十分微小,在重达四吨的“小男孩”体内含量最多的还是炸药。

而原子弹“胖子”内部装填就更为简单了,4.5吨的大块头。钚,装药6.2公斤,就相当于一颗柚子的大小,炸药装填量约为2.2吨。虽然“小男孩”和“胖子”都是原子弹,可是引爆方式却又不一样,“胖子”是内爆式结构,将高爆炸药做成环形结构,把钚239制作成低于临界值的小球,分布在环形高爆炸药中。这种方式的爆炸效率比枪筒高,虽然依旧不高,却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核弹的威力主要来源于爆炸冲击波、高温辐射、光辐射、放射线辐射、电磁脉冲以及放射性沾染。其中尤属放射性沾染影响最为深远,本题讨论的就是关于放射线沾染的问题。

像核爆产生的冲击波、高温、高压都是瞬时性的,灾难过后便不会再对人类产生威胁,而其产生的辐射才是对人类的最大威胁,它们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胎儿畸形、癌症、白血病等等。而导致这一切的元凶都是来自链式结构中没有反应完毕的核原料。如果反应越充分,核弹就越“干净”。其罪魁祸首——浓缩原料就无法传播开来。

当年美军在投放原子弹时即可以选择在高空引爆,也可以选择在地面引爆。高空引爆的话会造成超强冲击波,并且会散发更多的光辐射,让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最大化。而如果选择地面引爆,虽然会给地面带来更多的核辐射微粒,可是地面会反射大量的冲击波和光辐射,杀伤效果没有前者大,而对于追求效果的美国来说,无疑是高空引爆更为合适。于是1945年8月6日“小男孩”在距广岛上空550米的高度上爆炸了,而在爆炸后的第三天,“胖子”也在长崎的上空绽放开来。

这些未反应完毕的铀、钚则在核弹产生的冲击波下散向四方,有的跟随大气四处飘摇,有的则是沉入地底。如果是进入地下,没关系,只要不是深层次渗透进入地下河都是可以人工处理掉,毕竟这些辐射废土都是可以挖走丢弃的,而如果是进入到了大气层那就更好说了,在大自然的搬运下很快便会被“消化”一空。

再加上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大,在雨水和大气的作用下这里很快被清洗得差不多了。虽然放射性元素大大提高了核弹的杀伤力,可是往往却有着极短的半衰期,只需消减大半年基本就没啥事了。而且遭受破坏后的广岛、长崎已经民不聊生,人们都是思考如何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像这种辐射不辐射的问题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则不一样。

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由于工作人员的一个失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单元直接发生爆炸,爆炸摧毁了反应堆,造成大量核燃料外露,其放射性元素又是广岛的四百倍,约有6—8吨的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还把50吨的核材料烟尘带进了大气中,这可比日本原子弹中几十斤的铀(钚)刺激的多,其核燃料随着空气四处飘荡,给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没有海水也缺乏雨水的帮助下,只能完完全全的靠自己慢慢消化,至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依旧荒无人烟,远一点的周边有少数人生活,但承受着高剂量的辐射伤害。核电站三十公里内成为禁区,距核电站30公里近的城市—普里皮亚季至今仍是死城,却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虽然后来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加装了厚厚的石棺盖,可是里面的核原料至今仍在辐射,再坚固的石棺也无法抵挡住岁月的寝室,虽然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加固,但是这个定时炸弹仍是所有人头上的一把利剑。然而苏联所占疆域辽阔,在发生了核电站泄露的情况下还可以搬往别处,没有必要像日本一样死守一亩三分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