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为何孩子不听劝?越说越不听?家长多说这3个字 化解孩子逆反心

为何孩子不听劝?越说越不听?家长多说这3个字 化解孩子逆反心

时间:2021-07-10 16:31:23

相关推荐

为何孩子不听劝?越说越不听?家长多说这3个字 化解孩子逆反心

周末,外面下雨,娇娇想要出去玩,妈妈不许,说感冒刚好,不能出去,等会玩湿了,又感冒了。

娇娇不听,硬要出去,自己跑去开门。

妈妈见状一把抱住,对挣扎着的娇娇说外面下雨冷,出去感冒了你又要打针吃药了,到时候可别哭鼻子。

娇娇吵着闹着就是要出去。

妈妈生气了:"你这么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

娇娇趁机推开妈妈直跑出去,又被妈妈抓了回来,不服气的娇娇对妈妈拳打脚踢,最后直接躺地上哭闹打滚。

后来,还是爸爸回来,说带她去阳台看雨,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有时候,孩子容易跟家长"杠"起来,越阻止反而越不听,那是孩子逆反心理在作怪。

要想孩子能听进去,家长需要明白"你说的"和孩子"想听的"是不是一回事?又怎么把它变成"一回事"?

一、 为什么孩子越说越不听?

拿娇娇母女来说,妈妈为了娇娇好,所以不希望她出去淋雨而阻止,但是娇娇想出去玩水,妈妈越是批评和阻止,她就越是要出去。

这里就涉及到心理学上的一个”禁果效应“。

即:越被禁止的东西,人们对它就越好奇,越想得到。

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让他们总喜欢。

其实不是要挑战父母的权威,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么一个时期,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会试图用反抗来证明自我。

父母想方设法的阻止,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斗志",越好奇越逆反,从而产生禁果效应。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认清我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原因,深刻认识之后,重新认识到自己行为,实行起来才更简单。

二、为什么我们会常唠叨、禁止孩子某些行为?

在家长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不对的,所以该禁止,而禁止的理由就是"为了你好"。

可孩子偏偏不领情,为什么?

明明自己说的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呢。

究其原因,在我们看来是为孩子好,但在孩子看来,你就是剥夺了他的权利,你是在禁止他。

我们很多时候,对孩子说的"不",你不可以怎么怎么样,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小孩,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因为,禁止,是最简单的管教方式。

1、为了自己方便而设置的"不可以"

不要踩水、不要玩沙子、不要乱动……

其实,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孩子弄脏了自己,我们清洗、整理起来会很麻烦,我们不喜欢的是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而不是这些行为。

2、为了避免他人眼观而设的"不可以"

不可以不分享,不可以乱动别人的东西……

看起来是对孩子的要求,其实是说给旁人听的,期待自己的管教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赞同。

3、为了解决自己的焦虑和担心,而设的"不可以"

不要乱跑、不要爬树……

其实,是家长个性比较谨慎、保守,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禁止孩子做类似活动,其实,你不擅长的东西,可能是孩子擅长的。

"不要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如此限定孩子,确实可以给大人省下不少麻烦。但与此同时,也限定了孩子尝试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而且,你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孩子不服啊,总是不听,甚至反抗,所以,我们到底该怎么样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苦心,也让孩子能进去劝?

三、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以退为进

"可以":属于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孩子是主动方。

"不可以":固定型思维,让孩子感受到的是一个世界的封闭和危险。

多说"我们可以……"

这种以退为进的说话技巧,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主动权,又可以给与孩子具体的操作方法,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站在他这边的,一举三得。

比如说:孩子想要去踩水,你跟孩子说:"我们可以先去穿雨靴",这样一来,孩子鞋子不会湿,等他回去后说不定就忘记要踩水了。

2、在游戏中让孩子合作

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只要你换一种说话方式,通过游戏方式来表达,在乐趣和肯定中,孩子更愿意合作。

比如说:孩子不愿意收拾散乱一地的玩具。

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玩累了对不对,那稍微休息一会会,等你充满电了,就去收拾";然后,你可以用超级夸张的动作表示在给他充电,顺便问问他"充满了吗"。

如此一来,孩子就有动力了。

当然,游戏的方法多种多样,父母可以根据具体的情景去设置,只要是能勾起孩子的主动性就算合格的游戏法。

3、发挥禁果效应的积极作用

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与消极两面。

我们越是不允许孩子干什么,孩子就越是要对着干,这就是消极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反其道行之。

具体来看个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有两个儿子,苏辙和苏轼。

小时候两个孩子很顽皮,任何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只知道贪玩,看书也不起劲。

苏洵,怎么做的呢?

当两个孩子玩耍的时候,苏洵就躲在角落里读书,看到孩子来了,就赶紧把书藏起来。

两个孩子发现这一状况后,以为父亲偷藏了什么好书,于是等父亲外出时,就把书偷出来,慢慢的就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后来,父子三人都成了唐宋八大家,还并列为"三苏"。

苏洵,正是巧妙利用了禁果效应。

你可能还喜欢

1.这位妈妈这样陪孩子写作业,她孩子成了学霸(你现在知道还不晚)

2.7岁男童忽遭白癜风“魔爪”,却只是因为一件特别的“文具”

3.“她带娃不容易,你给她洗件衣服怎么了”“又没给我带孩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