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秋节过了 让我们在辛弃疾的中秋词里 感受中秋情怀

中秋节过了 让我们在辛弃疾的中秋词里 感受中秋情怀

时间:2020-04-23 10:17:03

相关推荐

中秋节过了 让我们在辛弃疾的中秋词里 感受中秋情怀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只因为每一个秋日,我们都会与中秋节相逢。

而今年的中秋与国庆相遇,这是上个中秋与国庆相遇后的第19个年头,我们再次与双节相遇。

在每一个时光的轮转里,我们经历过无数聚散离合,经历无数欢乐与痛苦,可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每当中秋这个时节,都会共望一轮秋月,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尤其是思念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可是,今年的中秋,许多城市乡村却没有月亮高挂天空,甚至阴雨绵绵。不过,再怎么阴郁的中秋节,我们心中的明月却永远高挂天空。

这就是几千年来被古诗词吟咏的月光,也是古人心中的诗意。

说起中秋,诗词必然被提起,先秦时代有《诗经 陈风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liāo)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对月光与佳人的描述。

有《古诗19首》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有唐朝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也有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到北宋,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中秋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更重要的是,辛弃疾写过三首与中秋有关的词,三首词,三个不同的中秋节,三个不同的情怀。

一剪梅·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这首词应该是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隐居时写的。

说到辛弃疾,大家都知道他是爱国词人,词风也是豪放大气的,但他为什么要隐居呢?这画风有些不搭呀。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已经是靖康之耻发生十多年以后了。那时,南宋王朝在江南偏安一隅,他们早已经忘记了北方土地,忘记了在金兵铁蹄蹂躏之下的北方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当时的北方,在金国的压迫之下,怨声载道。辛弃疾的祖父名叫辛赞,在金国的朝廷上当一个小官。虽是金国官员,但他却依然有着一颗宋人心,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都期盼着南宋王朝能够北伐,能够夺回中原之地的掌控权。

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更是年纪轻轻就受家庭和时代的影响,立下要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但是生在南宋时期,这一新的宏图壮志的结果,怕是只能被辜负了。

长大后,本该拿笔杆子的他,参加了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而且一上马就有万夫莫当之勇,称为起义军中的掌书记,有勇有谋。当他得知叛徒张安国杀了起义军领袖耿京之后,他率领50余人,冲入数万人的军营,直取张安国首级,威震一时!

而南宋朝廷听到辛弃疾的故事后,也感慨这位热血男儿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于是,向这位年轻人伸出了橄榄枝。

虽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但北上抗金的旗帜还是要高扬的,招纳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人便是最好的方法,而年轻的辛弃疾更希望有一个归属,或者说让民间的抗金力量得到政府支持,于是,他便南渡来到了临安。

辛弃疾本以为来到临安,归属南宋朝廷就是找到了希望,能够实现报国抗金的理想,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朝廷想的并不是那样,只不过想借用辛弃疾那股抗金的精气神而已,并没有打算真的收复失地,更不愿意迎回二圣,哪怕二圣的骨头。就这样辛弃疾被闲置了,他先后辗转于湖北湖南,却始终找不到用武之地,抗金无望!

后来,他被调到江西,任安抚使,于是,他干脆过上另一种生活。他在上饶带湖找了一个安静的农田,建了农舍,开始了闲居,从此他自号“稼轩”,说起来就是庄稼老汉。

既然报国无门,倒不如归隐田园,效仿陶渊明。既然身披官府却不能实现收复故土的愿望,与其如此煎熬,倒不如解甲归田的好。

就这样,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山东大汉,一个年轻时金戈铁马的将军,在江西安顿了下来,成为南宋的陶渊明,最后也在这片土地上故去。

可是,江西没有桃花源啊,辛弃疾也不是陶渊明,国仇家恨总是在他心中萦绕,收复失地的呼声总是在他心中响起。

更关键是,他是游子,漂泊南方,有家回不得,在每一个中秋之夜,辛弃疾都受到心灵煎熬,此时,他不但是词人,更是一个有故乡回不去的游子,是一个无法实现收复北方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的将军。

对于这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只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不得不“可怜白发生”的失落军人,被闲置的将军,面对这轮圆月,他不能不想起了山东老家,那熟悉的家乡气息早就深入骨髓,永远不会被忘却。

本以为朝廷会支持自己的想法,怎奈主战派无用武之地,北望故土,只能徒然兴叹!

中秋本来应该是月圆之夜,可是,这一年的中秋却没有月亮,已入中老年的辛弃疾,一个人端起酒杯,想起早些年的中秋。

那时,他正在军营中,当时的他正值青春,军营生活虽然清苦,但中秋之夜有月光,有桂花,有美酒,这就够了,桂花入酒、秋月入酒,是多么恣意的人生。

如今呢,他年过半百,闲居南方的江西,当年的豪情万丈早已经被现实冷冷地打破,他登楼而望,本是祥和的中秋,在他眼里却是满目凄凉。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没有月亮的中秋,天空中只有云,只有绵绵细雨,云是湿的,纱窗也是湿的,绵绵细雨敲打着窗棂,发出凄惨的声音,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怅然,这种怅然是青春不再,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怅然与遗憾。

中秋之夜,辛弃疾看不到圆月,更看不到北归的希望!“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他多想到天上问一问天公,可惜啊,路太远、信难通达!栏杆拍遍又如何?朝堂之上那群衣冠楚楚,腰大臀圆的求和派能听得到吗?回首屋内,满堂烛红,蜡烛燃尽了,人也老了,只能装作从容,饮下这杯中秋思乡的酒!

如今我们国家富强,交通便利,想家了可以请假或在节假日回去看看,可那时候的辛弃疾呢?故土已经被金人占据,南渡之后再也没有踏足过故乡的热土,临终前还在喊着“杀贼!杀贼!!”生于盛世,当不忘历史。中秋和国庆佳节虽然已经过去,但对于月亮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却是我们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因此,在中秋国庆喜相逢的佳节过去后,再读一读辛弃疾这首《一剪梅,中秋元月》更让人意难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