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这首诗作者通过中秋的明月 来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

这首诗作者通过中秋的明月 来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

时间:2024-06-11 16:30:46

相关推荐

这首诗作者通过中秋的明月 来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

本文由作者《小伟爱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光绪十一年,作者黄遵宪解驻美国旧金山领事任,从太平洋乘船归国途中,时值中秋,他仰望如镜明月,俯视茫茫海水,回顾人生际遇,悲欢离合各不相同,个人身世漂泊无定,不禁感慨系之,于是写成了这篇佳构。《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整首诗以中秋明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时而描写海天月色,时而叙述船上的种种情形,时而又从明月联想到祖国人民,进而写出自己的怀归之志和个人浩茫无际的复杂心情。全诗在朦胧月色笼罩中,显得幽邃深沉而又变化多端,极具纵横排宕之致。

从“茫茫东海波连天”到“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为第一大段,二十八句,描写海上中秋明月的景色,从中流露出漂泊异域的孤独愁怀。开篇八句从月出写起,第一句先点出地点,是在茫茫无际、波涛连天的东海中,这和下文提到的航行其间的一苇孤舟,大小悬殊,形成强烈反差,即此一句,已有孤独之感暗寓其中。接着就写海上中秋明月的特点:一是“大”,二是“圆”,三是月光分外明亮。笔墨非常简练,但那与海浪共生的一轮中秋明月,已经跃然纸上。然后才写了周围的环境和航船的去向。

此时,除了这只船而外,四周没有一寸土地,空中是湛蓝的青天,下面是黑沉沉的海水,像这样航行,从起程到现在已经有四个月了,走过了遥远的三千里。从这些具体的描写中,海上的中秋明月更为形象,作者的弦外之音也自然流露出来:在异域的海上航行了这么久,居然碰到了今夜这个中秋佳节,月光又是这么好,这该是多么引人兴奋的事情啊!这八句中,虽然有淡淡的愁怀,却也有难以掩饰的高兴心情。作者在诗中有意吞吐,让人吟味得之,诗意倍觉深厚。

然而,以下二十句,作者却不再写那一闪即逝的高兴心情,而是从三个方面,来着重渲染自己漂泊海外的孤独和悲愁。一是从中西风俗不同来做对比:“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从公元以来近二千年,从来不管什么中秋节,因此,航海人员仍然捧着罗盘到“舵楼”开船,不肯稍息。“虬髯”、“碧眼”的白种人正在醉酒高歌,那异方的音乐听来只增人愁闷。二是从我国华工的酣睡来与自己做对比:他们虽然懂得中秋的意义,但在海外谋生太辛苦了,只有在睡梦中才能免于被人驱使,此时就像众多的蚂蚁一样,挤在下等舱中横七竖八地进入沉沉梦乡。

三是继续描写明月,来突出孤寂心情:由于“泰西”不懂中秋之意,同胞又沉沉入睡,孑然一身的作者无人可语,只好到船舷边徘徊。望眼所见,“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一轮明月静静地悬在高远的空中,照着海上的这艘轮船不停地航行。作者只能与明月为伴,“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倍觉情亲。通过这三个层次的侧面烘托,异域情调十分浓厚,海上中秋明月的景象也更加生动,而作者的孤独与深藏心头的愁绪,也自然地显露出来,这就为下一段扩大描写的范围,抒写更多更深的感慨,预作了充分的准备。

从“举头西指云深处”到全诗末尾,二十九句,是第二大段,从想象祖国四亿人民的悲欢,联想到自己的孤独和漂泊不定,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眷念和对自己前途的迷茫。前六句,从第一大段对中秋明月的描写自然引出,那茫茫大海西面是什么地方呢?那是我魂牵梦萦的祖国啊,那里的四亿骨肉同胞,虽然各有悲欢,但都正在过着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作者只身海上,从一轮明月想到祖国人民,表现出感人的赤子之心。

从“岂知”以下十一句,作者更加紧密地把自己与祖国联系起来,抒发长期漂流在外的愁苦。先是从正面着笔,“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好像在埋怨祖国对自己不了解,其实是深情的诉说,表现对祖国的思念。自己出门已经“十载”,无论在日本还是在美国,只要见到明月,就会勾起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在诉说中,“即今”二句又从对面着笔,想到自己的家人,此时也正在望月,正在隔海遥遥地盼望自己早些归来呢!那月亮也正在不停地运转,就要西沉了。

这些情景交融的描写,满怀深情的诉说,无论是正面叙写还是对面着笔,都无一不饱含着对祖国、对亲人眷念的深情,读来感人极深。从“嗟我”以下八句,作者从怀念祖国的深情中,进一步想到自己的今后,不免又深深地牵动了愁怀。作者把自己比为随风飞转的蓬草,多年来像张骞开通西域那样地艰难奔走,连大禹治水没有到过的地方,不依夏历记时的异国,都已经去过了,然而世界是如此之大,毕竟还没有走完啊,“异时汗漫安所抵”,今后还会要到哪里去呢?想到这里,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禁搔首徘徊,想问问那冥冥之中的上苍,到底怎样安排。

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在这“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的茫茫大海中,清光弥漫的青天又怎能给自己以确切的回答呢?我们可以想见,此时的作者,眼望中秋明月,再环顾左右,思绪如潮,内心该有多么烦乱。于是,全诗的最后三句,就写出了这种情形:“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作者靠在船舷边的栏杆上,各种愁思触绪纷来,心神不定,渐渐地,中秋明月西沉、隐没,朦胧中一轮晓日从东方升起,满天朝霞把茫茫海水映照得一片通红。

这三句与开篇照应,从明月东升写起,直到它渐渐西沉,以朝日出海作结,在日、月的交替变化中,展现了在大洋中航行的特殊而新鲜的情景,首尾贯通一气,浑然一体。同时也说明,作者在中秋之夜,一夕未眠,那孤寂的心境,深沉的思乡情怀,以及种种难以排遣的愁绪,都一齐涌上心头,奔来笔底,蕴涵诗中,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产生出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不过,这首诗虽然是以写思乡情怀和个人际遇为主,具有感伤的情绪,但是从整体上看,却没有悲戚之感,仍然显得感情豪迈,气势雄放,这在同类诗歌中,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原因,从内容上看,作者摄入诗中的意象,是茫茫大海,明月青天,加上远航的轮船和“虬髯”“碧眼”等等,构成了一种阔大无比的景象,并且具有前所未见、令人耳目一新的异邦情调,这些,自然起了消融悲伤情绪的重要作用。从风格上看,作者信笔直书,明畅通达,在元气淋漓中,显得慷慨激越,气势奔放,明显地表现了阳刚之美,使人不觉其悲。特别是最后结尾的安排,“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用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来代替夜间幽暗的色彩,那红彤彤的灿烂朝霞,仿佛将夜来的悲愁一扫而空,随着朝日的升腾,依然是十分明朗的气象。这些,使得全诗有一种豪爽、雄伟的气概,读了令人感奋。

全诗以描写海上中秋明月为线索,从开始的“天边大月光团圆”到最后的“月影渐变”,一直通贯全首,使得全诗在结构上一气流转,十分谨严。不过,它真正的妙处还在于恰到好处的断续、穿插,使诗歌更饶顿挫之致。比如开始四句本是写此夕海上中秋明月的景象,第三句忽又横插“送人夜夜照船尾”一句,拉回到今夕以前去。接下来四句,“一舟”两句写眼前情形,而“登程”二句又回溯到过去。这样,就造成了跌宕的效果,更富诗趣。至于以下把对月色的描写和船上情形、祖国人民、个人际遇、抒发感慨等等,交叉穿插起来写,多管齐下,那就更有峰断云连、不接而接之妙。作者运思于笔,穿插多姿,不枝不蔓,表现了独运的艺术匠心。好了,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那么关于类似的古诗,大家还知道哪些呢?

参考资料:《《史记·大宛列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小伟爱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