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宋朝以前没棉被的存在 那么古人在冬天是怎么样御寒的?

宋朝以前没棉被的存在 那么古人在冬天是怎么样御寒的?

时间:2021-03-11 17:04:39

相关推荐

宋朝以前没棉被的存在 那么古人在冬天是怎么样御寒的?

没有棉,但有“麻”,而且麻的御寒作用,并不比棉弱。

受制于种植和技术,在宋末以前,“棉”没有被制造成御寒的外物,而且在历史学界中,普遍认为棉是在南北朝之后才少量从中亚、东南亚传入中原,直到唐朝以前,薄弱的贸易意识,让中原人没有对棉进行研究。

其实不研究“棉”,这并不奇怪,在棉以前,麻是中华民族主要的“衣物原料”,因为麻制品,四季皆可用,虽然没有棉对寒冷的隔离效用,但禁不住“厚”,所以有麻的时代,并不是对棉有着很急切的需求。

在宋朝末期,棉才正式因为商业的推动而发展,此时成熟的中原纺织商就拿“新材料”来制造新的衣物,无心插柳柳成荫,谁知道就制造出了“暖和”的棉来,随后便有了大冬天柔软暖和的“棉被”。

棉织物的出现是具备颠覆性的,但却不是不可替代性的,棉物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柔软,但御寒如何。

却是未必比麻织物时代好上太多,因为时代到了这个境地,御寒手段已经很多了,除了保温御寒以外,摄取体外的热能,也成为了常态。

麻的出现是在商周时期,这种“自觉”就被古人创造出来,或者说提炼出来的产物,成为了日后服饰和大量用具的重要原料,可以说,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和改变了文明的进程。

不过话不说远,暂论寒冷。

寒冷乃是人类的“天敌”,避无可避,只能抵挡,远古时期,被冷死的原始人类不知凡几,和自然界中“冬眠”失败的大多数动物一样,寒冷乃是可怕的夺命之因,而第一个缓解这种可怕的,乃是“火”。

火天然存在,但不是无时无刻就能生出来的,人类的进步在于对“温度”的应用,通俗地讲,就是对“火”自行创造,火的属性不用说,温暖更是个中极致,这也成为了上古时候,人类最基本的“御寒”手段。

那个时候没有房子,只能住在山洞,山洞这种居所,御寒的作用是不稳定的,说不定还会把人给冻死,因此火温就派上了用场,除此之外,火焰更是加热、照明、警示等作用的最好载体,就是时至今日,火的御寒作用都还是极大。

不过早期的原始人类,也会获取野兽的“皮毛”做衣裳,在如今的一些原始森林的部落人身上,可以看到这种旧习惯的残留,这些人的御寒衣物,就未必比棉差了,不同的只是,毛皮衣物数量并不多。

后来随着文明再次进步,耕种的习惯和意识形成,“农耕文明”初具雏形,而农耕文明,讲究的核心就是“自给自足”,衣食住,全由自己生产,这些生产所依靠的“原料”,就是作物,中华古礼法不兴茹毛饮血,就是这个原因。

穿不了毛衣、皮衣,但可以穿“麻”衣。

麻乃是农耕文明的一个精华,说只能做衣服,那就是太片面短视了。

因为物质特性,麻的紧密性很强,透气性不好,整体很重,但是这样也御寒,所以古时候,人家里的过冬衣物都是“麻制”。

但光靠麻,那也还是不够的。

所以古人还要生火,吃热食。

人类没有冬眠的说法,可也会屯“膘”,动物有秋膘之说,很多百姓待到冬天来临前,倒是会储存很多饱满的动物肉还有菜类,为的就是冬天劳动减少的时候,在家吃饱喝暖,这种特征最明显的写照就是“腊肉”、“腌菜”等菜品的诞生。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酒”。

酒乃是贯穿中华文明历史线的重要产物,酒最初是做什么的?

是消愁的吗?

还真不是,酒就是为了御寒的。

酒能御寒,这是寻常的道理,古人饮酒,偶尔意兴大发,可一些汉子冬天上山,喝了酒再出发不是为了到山顶和老虎吟诗作对,为的就是御寒,古人不论男女,到了冬天,都喜欢来一口烈酒,甭管什么品种,一杯下肚再睡觉,第二天起来脚都是热乎的。

而且说到酒,古人饮酒饮多了,连衣服都敢不穿就置身于雪原,虽然说不可能时时刻刻如此,但也看得出来酒的御寒作用很大,远在棉、麻之上,只是酒属于“进食”,有着自己的限制罢了。

也是如此,在宋以前,没有棉料,大家也还是过得好好的,军队远征,冰天雪地,扛不住寒冷便来一口酒,生一把火,围在一起痛饮,问题并不大,寻常人家没有那么豪迈,但偶尔脸皮红彤,不是为冬天里的一种独乐,生活中的一种雅致。

再说到更冷的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人民更是睿智,面对动不动积上数十公分高的积雪,他们直接把床变成了“炕”。

炕乃是把床制造成一种类似于“锅”的存在,现代有着更先进的名词,叫做“地热”。

东北的寒冷,自古以来都不是多一个“棉”少一个“棉”就能产生差距的,所以以炕御寒过冬,倒是非常适恰的手段,因此东北地区自古以来,“烈性”的植物吃得更多,譬如大葱、辣椒,那就是随处可见。

与东北雷同的还有川蜀地区,川蜀地区自古以来温差大,到了冬天湿冷气候让人坐立难安,这也不是什么棉能挡得住的,因此川蜀地区的人吃辣饮酒,为的是挥发体内的阴邪,以此御寒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四川人天天吃辣椒那么白,但其他地区的人却是与之不同。

而言至末尾,再说说“棉”的兴起之因。

虽说棉传入中国并不算早,但对于棉制衣物,却是早有记载,可因为交通的匮乏,而且棉的加工难度大,棉制品在最早没有引起中原人的重视,也是宋代以后,海上丝路繁华无比,南宋政府为了在关税上多多受益,促进了南宋和众多国家的“自由贸易”。

从香料再到土特产,宋朝来者不拒,就算是棉花,也是一样的。

当时有一些“纺织商”就看中了棉花这种新的作物,这是他们能够超越老一辈纺织商的机会,在唐代,早就有阿拉伯人穿着棉制品来到了中原,不过大家并不重视,特别是唐代的创意风格偏胡化,棉制品反而还被排斥。

南宋时期大商人很多,算是更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他们组织生产、组织研发,棉的作用被迅速放大,以往繁复的“弹棉花”,一般人家做不来,但是工坊做得来,于是棉花大量畅销,毕竟在质感上的确比麻好。

又有人发现,棉花虽然蓬松,但是和人的肤感更亲和,御寒效果也是不错,所以棉一下子就火爆了起来,不过还是要说的是,棉只是颠覆了以往众人的观念,并没有取代和消灭麻的存在,即便是如今,麻织品衣物,还是很活跃于市面上。

到了明代,为了推动一些沿海地区的生产经济,加上海禁的开始,棉的产业链开始转为了内销,巨大的需求和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纺织机器”的出现和完善,棉花的工作被精简,价格也更亲民,因此成为了主流。

反正不管棉发展得如何,古人们该喝酒喝酒,该生火生火,该进补也是进补,御寒的手段多样,和多年前比,好像很多不同,但其实又没有什么不同。

总而言之,棉的地位不是唯一性的,甚至夸张地讲,对于古人的“御寒”,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却不是什么救世一般的神奇,而生活丰富多彩、手段多样的古人们,把生活经营得如此丰富,才算是让人惊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