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宋朝以前没棉被 那么古人在冬天如何御寒的?

宋朝以前没棉被 那么古人在冬天如何御寒的?

时间:2019-05-09 17:54:16

相关推荐

宋朝以前没棉被 那么古人在冬天如何御寒的?

棉花大概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原境内,一开始被人们当作观赏性植物,直到有人无意中看出棉花的真正作用,故而得以普及,不过那个时期的棉花,不是家家户户用的起,很多人冬天的冬天的被子,只是用稻草填充罢了。每个人都不同,各人有各的活法,那么棉花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在寒冷的冬季,古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渡过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首先来说一下富人的过冬之法,古代由于地广人稀,有的地方还处于原始森林状态,所以山林之中有许多动物,当时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说,不可以猎杀皮毛动物,因此有不少贵族富户,秋季以狩猎为乐,以兔子为例,古人获取兔子以后,兔肉可以烹饪食用,而它们的皮毛,便可以制作成围脖或衣物。人们常说的貂皮,便是貂身上得来的,除了这些小型动物,还有老虎、狼等大型生物,史书上也曾记载古人们狩猎过。除去皮毛制品,富人们的衣物、床上用品,基本上都是绫罗绸缎制成,被子里塞满里鸭毛、鹅毛、羊毛等,等同于现代的羽绒服。鸭毛制成的被子,轻巧又暖和,只需要盖一床,整个晚上都是暖和的。

有了以上的东西,富人们足以安然度过冬季的晚上,然而白天呢?其实白天就更加简单了,有钱人家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白天取暖大部分时间是靠烧炭,并且对于炭火十分有讲究,就比如说受欢迎的银骨炭,这种炭不容易燃烧,但燃烧以后,无烟,并且许久不熄,炭灰如白霜,在卧室内烧那么一盆银骨炭,整个房间温暖如春,根本就不同担心受冻。追溯起中国人用炭时间,得到春秋时期,那时已经有人烧炭取暖,后来又出现了土炕、火墙等物。在汉朝时,皇宫中便设有一处取暖宫殿,名为椒房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源于建造时候,古人把花椒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起到保温的作用。椒房殿内铺有地毯,通风口被全部遮住,又设立屏风,冬天在里面一点儿也不会感觉到寒冷。

现代人冬季外出时,都会在身上贴个暖宝宝,或者抱个热水袋,实际上古代也有便捷暖手宝,这便是手炉,精致小巧的炉子里,放上烧红的炭火,炉子外边套上一层布罩,古人的衣服袖子较大,有时可以放在里面,亦或者拿在手上,除了手炉,还有给脚使用的,只不过足炉里不是装炭,而是装热水,与现代暖水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以上的东西,都是富人和贵族专享,寻常人家可没有这种待遇,其实古代普通人最好御寒方式,就是大冬天不出门,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御寒物品,只能缩在家中,有时甚至都不会烧火,冬衣就更加简陋了,麻衣制成的衣物,里面填充的,大多是干燥稻草或柳絮,被子也同样如此,若是能得一床地主家不要的旧被子或旧衣,对于穷苦家庭来说,那是最好不过了。

总的来说,在物理御寒方面,富人与穷人是不能比的,雪花对于富人、诗人人来说,是浪漫的代表,对在穷人眼中,却是无比的难熬,古代每年冻死的人不计其数。当我们去了解古人时,会惊讶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在冬季到来时,最让人感觉幸福的一件事,便是可以吃到热乎的饭菜,这种方法在古代也是可以实现的,在宋朝时期,古人发明了保温饭菜的方法,用陶瓷制成上薄下厚两个温盘,盘子两边的顶部,分别穿两个小孔,方便注入热水,中间空的地方,可以放入饭菜,这样可以让饭菜的热气缓慢流失。到了元代,甚至出现了热水瓶,只不过不是用现代材料制成,而是时下十分流行的青花瓷,有趣的是,元代的青花瓷热水瓶,与现代热水瓶样式差不多,就连原理都是一样的,可见古人有多么聪明,只可惜当时的科技水平太过于低下,不然后世许多事物,发展都要快上不少。

说到了冬季食物,不少人会想起火锅,大冬天聚在一起吃火锅,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实火锅在古代早已问世,古人将其称为暖锅,有关火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商周,贵族们每人会有一个青铜小锅,里面隔成几个格子,放着各种不同的蔬菜,此时的火锅,还属于一人份样式的。进入两汉魏晋后,此类饮食方式,已经广为流传,根据一些史料可以知道,那时有不少样式的火锅,锅子的材质也发生变化,从开始的青铜,转向铜锅、铁锅,甚至还有陶瓷制成的,古人吃火锅的方式,与现代人也开始接近了。古人生活条件虽不如现代,但他们制作的工具,却十分有意思,也影响了后人们。当然了,冬天最实用的御寒方式,还是多穿衣服,富人们的棉袄,都是用蚕丝之地的棉絮填充的,与被子一样又轻又暖和。

古语有言人分三六九等,取暖方式自然也有了,总的来说,越有钱、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御寒方式就越多,穷人就比较惨了,若是碰上一场大雪,几乎是灭顶之灾。古时冬天比现代还要冷上一些,杜甫就写诗记载过,说自己半夜离开京城,天寒地冻,他的手指冻僵,衣带冷的都系不上,到了凌晨才走到骊山脚下。杜甫是个过惯了苦日子的诗人,在这种恶劣天气下,连他自己也抵挡不住,在没有棉被的时代,冻死人是很常见的事情,好在如今科技水平发达,我们离那段苦难的时光,已经越来越远了。

本文系转载,不完全代表汉文堂观点。若原作者介意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