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书籍(9篇)

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书籍(9篇)

时间:2023-11-06 00:25:04

相关推荐

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书籍(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一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理解表达技巧

cai课件

讲练结合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

(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二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廉文化,创造了许多内涵丰富的廉政诗文、格言警句和戏剧歌曲等,流传着大量清官廉吏的故事,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务实、清廉”等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为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理论观点。

廉政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清正廉洁的思想精髓,体现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特别是“”重要思想中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贯彻了以为的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也汲取了当今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体现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三是群众性。广大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最广泛的主体,也是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廉政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和聪明才智,离开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廉政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廉政文化所具有的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作用,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和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廉政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喜闻乐见,老少皆宜,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蕴涵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四是广泛性。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涉及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农村和各种社会团体,需要组织、宣传、文化、艺术等部门,以及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既面对党员干部,也面向社会其他成员,覆盖面广,教育面大,影响深远。

五是实践性。廉政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廉政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丰富,在实践中发展。离开了实践,廉政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实践出成果。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贵在实践。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丰富廉政文化的深刻内涵,拓展廉政文化的有效途径,创造廉政文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载体,廉政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引向深入。

六是实效性。廉政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植根于经济基础,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巨大的反作用,穿透力强,影响深远,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能够从心理上、情感上潜移默化地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陶冶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洗刷人们思想上的污垢,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比如,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造就了一支秋毫无犯的革命队伍;抗战时期的《松花江上》和《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吹响了抗日救国的号角。

要充分认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重要思想强调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于文化的新认识。建设廉政文化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需要。包含廉政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引导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廉政文化是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党员干部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有助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坚决抵制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廉政文化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大力发展廉政文化,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占领城乡文化阵地,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和来自方方面面消极腐朽文化的侵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为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条件。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三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xx年,20xx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1、 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 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智慧中国——汉字。

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勇夺桂冠。黄河的涌涌波涛,带走了多少星辰,流走了多少岁月。仿佛是一坛岁月的浓酒,品一品,总是醇香的、厚重的。但是,中国的汉字,在这汩汩的长河中,却像是一颗永恒的恒星,一个不朽的传奇。如一个烙印,印进中国的史记。令后人,无不赞叹它的神奇。

汉字,就像一个个富有生命的孩子,在稿纸上玩笑嬉戏,愉悦你的眼睛,愉悦你的心胸。它的一点一画,都是那样惹人喜爱。我们常常为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思想与智慧。中国上下五千年,它一直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舞动。因此,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的古道,品一品汉字在历史上的奇韵。

先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说起:传说,汉字是由一个名叫仓颉的人所创造。一天,仓颉在野外的土地上发现了鸟的足迹。他们有斜有叉,富有变化,是那么优美。于是,他仿照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并根据事物的形状和动态,开始造字——这,就是造字的开始,也就有了汉字最原始的状态——甲骨文。

后来,在公元前220xx年,战火纷飞,秦灭六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自然,汉字也得到了统一——篆书。这一历史性的阶段,是中国汉字在演变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从松散变为集中。篆书的形体十分优美匀称,圆滑细腻,它是隶书之间的过渡。经过时间的磨合,时代的巨变,汉字才变成了现在的模样。也正是因为汉字,才会让《史记》、《世说新语》等以及文人墨客的“墨宝”——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流传至今。汉字的魅力,没有最强,只有更强。有时让人疑惑所思,有时又如同一只美丽的华尔兹,动人心弦。汉字体现了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是对一无二的、丰富多彩的。说中国有智慧,何不说中国的汉字有智慧?

诗人汪竹泊曾在《赞汉字》一诗中所说: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没错,在汉字的演变期间,有血多有志向的人,苦练书法。写出一手好字。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他们的字如诗如、画、如歌、如吟。令人浮想联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羲之的《兰亭序》。书中但凡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富有生命的形象。感觉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26个“之”字,各形不一,令后人无不惊叹——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四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力量。

可以说,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它的音、形、意、韵独一无二。汉字是中国文化进步的基石,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路基,是所有中国人的财富。它就像一个无限的宝藏,你挖多深,它的意蕴就有多深。作为21世纪的中国少年,学习,传承、珍惜中国汉字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平时书写规范用心,错字别字远离我们。发现错误,及时修正。爱汉字,也是爱国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汉字,是诗情画意的文字;中国的汉字,是丰富多彩的文字;中国的汉字,是举世无双的文字!对世人,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出: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文字——汉字!

谢谢大家!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五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六

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核心应指原则性的思想和一种特殊的精神,即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和载体,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需要。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古代文学工作需要进行理念转换、回归元典、强化基础等,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教育经历的缺陷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价值的相悖,服务于当代文化的重塑。

中国文化 价值认同 古代文学

当下中国,文化是传播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然而,在文化意识不断升温的同时,文化概念的内涵却显得模糊和泛化。文化的成果之一是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期盼着现代人去重新认识。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

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因而,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快感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众取宠。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要。

2、精选学习内容:回归元典 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完善。立足当代对精华和糟粕进行甄别,重塑中国文化的形象,是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当下信息泛滥,鱼目混珠,网络、影视,甚至主流媒体,歪曲元典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

重塑传统,挖掘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必须回归元典。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的那样:“文学史著就应立足于文学本身……文学创作才是文学史的根本,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是文学史的辅助方面,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辅助面。文学本位就是指强调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和紧抓另外辅助的两个方面。”以文学为本位,就要以经典作品为本位。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查阅元典,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良方。

3、立足传播基础:注重语言分析 针对由于古文功底薄弱造成阅读、传播困难的情况,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汉语语言学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增加语言分析的力度。一方面扫清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又使文学风格、情感意蕴找到依托。例如,骈文中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何通过句式和语音来表现;《左传》描写战争前的游说所体现的礼乐思想;用典对诗文典雅、简约之风的作用;诗歌意象间的意脉逻辑与哲理及诗风的关联,等等。相对枯燥的语言与相对空泛的文学、文化互相补充,相长相生。另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是万万不可废的,配合元典阅读,强化背诵名篇、名段,加强写作训练,也是提高民族的文化综合水平,促使当代中国文化重塑的良策。

4、重视服务实践:加速成果转化 在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中,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地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首先,要坚持把影视、网络、多媒体作为传播的辅助设施的原则,切不可抛开主旨内容而片面强调形式,造成喧宾夺主。其次,针对不同的接受对象要区别对待。对社会大众,在娱乐过程中要正确解读历史文化,切不可一味“戏说”或讲“野史”。在高校中,对理工学科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文学进行素质教育;对中文、新闻等人文学科来说,应强化分析、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必要时辅以多媒体;对理论性较强的人文学科,鼓励将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及时创作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适应社会需要,这也是人文学科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利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促进其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重塑。

[1] 张汝伦。中国文化的命运[n]。上海:文汇报,-08-28.

[2] 高方。双重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11)。

[3] 帅泽兵。论“80后”文学的当代资源与精神传统[j]。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01)。

[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9):3-4.省略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七

(一)内容繁杂与课时不足的冲突

中国文学从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发展到元明清及近代,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体,除了传统的赋、诗、词、传奇,又出现了元杂剧、南戏、散曲以及类型丰富的明清小说等。加之随着经济的发达与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了这一阶段,藏书数量有了空前的提升。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体类型还是数量都较前代更加繁杂。比如古代诗歌方面,提及古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唐代,可是就数量上而言,“元代有数百人的诗文集流传至今,明清的诗文别集达数千种之多,一部《明诗纪事》就辑录了四千多人的作品,约为《全唐诗》所收诗人的两倍,清代的诗文作者更是逾万。”再比如古词方面,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全盛期可谓是在宋代,但元明清时期的词的数量却是远胜于宋代的,叶恭绰所编的《全清词钞》就辑录了清代词人三千余家,这比唐圭璋所辑《全宋词》收录的作家多了近两倍。那么如此繁多的内容,在教育部高教司的要求下需要112 课时来完成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无法做到这个要求,而基本停留在50到80 课时之间。那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将繁杂的知识点讲授清楚,按照传统的“讲授加划书”模式就很难做到了。因为时间不足只能讲授重点篇目,其余部分尤其是近代部分,只能让学生在教材上划重点。如此教学会导致学生对于本部分文学史脉络不清楚,造成学生文学史认识断层,无法进一步提升其学术意识。

(二)传统讲授式与“95 后”学生心理特点的冲突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方式多是采取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以来,导致学生难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往往在一学期结束时,随着考试的结束也将所有的知识全部留在了教室。同时这样也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生气,加之现在的大学课堂主体是“95 后”,95后虽属于90后,但其本质与90 后有很大而不同。作为第一批出生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人类。95 后就像网络信息一样,更加活跃、多变,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变强,但是精神集中度下降。也就是说,传统的一味讲授会造成,教师在讲台上仍旧讲得眉飞色舞,可是学生的心神早已到了“诗和远方”,所以近几年才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兴起了“段子式”教学。这种段子式教学就是应对95 后学生而出现的,旨在学生听课集中度下降时,教师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段子”,突然转变教学方向,以提升学生的精神集中度。所以说面对着如同网络信息一样的95 后学生,如果依旧使用传统单纯讲授式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进行古代文学教学,必然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用教材片面化与学术教学深度化的冲突

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大量院校使用的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套教材是目前较为权威、全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单纯只使用这一套书,这套书存在着知识点流于表面的问题。例如说在本教材中,对于《水浒传》主题思想叙述部分,正文中仅采用了传统“忠义说”,引用部分简单设计到了“农民起义说”、“市民起义说”、“忠奸斗争”,但是就本书诞生时与“忠义说”同时存在,且相当重要的“诲盗说”并没有涉及,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固有观念,便于理解,但就其学术性而言,会显得流于表面,不够深刻。也就是说如果只使用这样一本书进行教学,就会与学术教学深度化产生冲突。学生很容易记忆这些知识点,但是没有选择学术角度的权利,进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研究。同时,文学史研究界的学术研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手中的教材很多部分都难以涵盖新的学术观点。例如在《西游记》作者部分的叙述中,如果还是以吴承恩作为唯一合理作者人选,就显得比较脱离与时俱进的学术前沿了,因为当代学者逐渐发现从方言角度《西游记》存在至少两种方言、吴承恩所著在明代书编中被归为史部地理类等等。可是这些观点在通用教材中往往鲜有提及,因为在其编写时此类观点尚未出现,或者未成为时代主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可能会有所转移。所以,依旧采取完全依托一本教材而进行教学,会使学生难以进行深度的学习研究,不利于学术的深化,不利于开拓学生的学术眼界,反而会使学生更加感觉学习的乏味。

(一)多元化教学要求从讲授式教师转向文、史研究型学者

要构建有效的多元化教学,教师的教学素养、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使得教师能够一本教案走到退休,不注重对于新兴学术观点的研究,故步自封。观点陈旧难有创新式的见解,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以教师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不断深化学习,要善于接受新的学术观点和教学理念,即在授课之外,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者,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单纯文学文本研究拓展为文史研究,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自不必像史学教师那样,对于大量历史事件进行细致研究,可是由于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时代特点,需要对于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具体作者人生重要经历有所掌握,并将二者联系起来,以便学生理解。也就是说要把教学变成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即讲授、文史研究、实际教学活动有机统一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心智模式和系统思维得到发展和改变,理论与实践得到深度融合。”

例如在讲授《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方面,如果仅依照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中的观点,那么只是强调“忠义说”,可是在明代便有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学说“诲盗说”,同时在建国后还出现过“农民起义说”、“市民起义说”、“忠奸斗争说”等等,片面性的讲授会影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层次。正所谓“教而不研则周,研而不教则殆;教然后知其困,研然后知其关。”所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持续进步的基础,同时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将使教师步入全新的职业生活境界之中,从而比较轻松的化解教学时面临的专业难题,使教学因之更加灵动和多彩。

同时在“元明清近代文学”讲授部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创作时代的历史氛围。这种历史氛围并不是简单一句话概括一个时代就能够是学生明白的,有时还要从很多细致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文学形式或文学思潮,比如元杂剧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元朝前期不开科举,中原文人无处谋生导致的;元杂剧之所以后来走向衰落,是因为元朝在“大德”后开始了科举,文人又有了靠读书得来的上升阶梯。再比如元杂剧中经常出现指天骂地影射朝廷的桥段,如果只归结为元朝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学生还是不会知道为什么,那么就需要解释“自由”的原因,因为元朝在中原90 年经历12 位皇帝,只有世祖忽必烈、英宗硕德八剌粗通汉语,顺帝妥懽帖睦尔精通汉语,其余皇帝完全不懂汉语。所以像《窦娥冤》中指天骂地的情景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来看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很难跳脱出元代从上到下的历史社会氛围的影响。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另外作者的生活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例如白朴的人生经历与金国遗民身份认同,就可以解释其作品中对于金章宗的影射。而这一切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的材料的累积,就需要教师“文史双修”。

(二)多元化教学要求构建开放式合作型课堂

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不断强调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并一再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如果将实际教学活动比作一出戏剧,那么教师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导演而非主角,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和组织的方式促使学生得出属于自己结论,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讨论当中。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讲授结束给予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借此调动其课下的学习。比如在讲授“三言”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思考其间人物形象的异同、描写手法的特点等等,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讲授《聊斋志异》时,与学生探讨传统印象中的狐狸精形象,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再由此推回文本,一同探讨“聊斋”中别样的狐狸精形象。

所谓讨论式,即,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并不急于作答,而是将问题置于所有学生中,进行讨论,最后再予以解答。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术意识。提出适合学生水平的相关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讨论前要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参考那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理清发言提纲,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一学期中要做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在发言后,其他同学可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讨论。当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于学生的多元学术观点给予总结,从而进一步引导其进行课下阅读。由此形成一种合作式开放型教学方式,通过对话、交流、互动、合作的开放形式,完成“元明清近代文学”的教学。

综上所述提高“元明清近代文学”教学质量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个工作中不但需要教师转型为文史双修型学者,同时也要作为“导演”组织、指导学生演好这样一出大戏。95 后学生由于年纪及经历的影响,以及阅读量的缺乏,对于文本的艺术魅力难于理解,并且很难对于文本,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批评。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进行有专业高度的讲解;另一方面引导激发学生的学术意识。最终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本的艺术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促进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也需要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以提升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使得祖辈的文学辉煌不置断送,中华道统继续得以延续。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元明清近代文学的全貌,体味传统文学的别样魅力。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八

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既惭愧又兴奋。惭愧的是,我从十岁开始背诵《三字经》到现在接触传统文化也不过区区十年功夫,和真正的大师相比,是蜉蝣和大鹏鸟的差别。然而令我兴奋的是,年轻的我尚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去恣意遨游,在传统文化的精神海洋里乘风破浪。

我非常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提供了十分舒适的环境和便捷的渠道,北一区的图书馆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宏伟,但是你一进去,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厚厚的《传世藏书》,满满排了三个柜子。

我认为“典籍”便是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通道。我专门了解过身边的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学会直接将“传统文化”等同于“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我小时候的想法。这种理解看似简单粗暴,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没错,进入大学之前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从课本教材里面学习一些零星的传统文化文本,为了应付考试也根本无暇思索背后的精神内涵。而一旦进入大学,也有不少同学对“之乎者也”的古文嗤之以鼻,总想赶紧摆脱。

面对这样的现象,有人痛心,也有人痛斥,但我觉得,时代的浪潮会把所有的泥沙都淘洗干净,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有像在座各位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存在,我相信我们的民族精华就有希望薪火相传。我身边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榜样,他是我们文学院师范班的同学,熟读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完全不是问题。

一开始大家会觉得他就是个书呆子,平常也不怎么说话,走路飞快,人称“小马达”。但是在我和他交流,或者说“辩论”之后,我就完全被他的修养所折服了,这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书生完全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和气魄。也是因为他,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我们学习中的垫脚石,而是不可或缺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除了文化典籍之外,“活动”是传统文化走入大学校园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相比于高小的学生而言,大学生无疑有更多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亲身经历。除了参加一些校内组织的活动之外,通过老师的介绍,我还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说书院中国的一些有关茶文化、古琴文化的雅集和四维通慧书院的讲座和游学。现在社会上传播传统文化的法人组织有很多,“四维国学”是我个人认为当中做的最得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

它不仅有联合北京高校的支教活动,而且还会资助大学生组织传统文化游学。去年暑假,我个人担当了第五届“瞻礼圣王”游学的领队,和刘宏毅老师一起去河南游学,收获颇丰。这些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去更广阔的天地,获取到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更高维度的能量。归根结底,其实这些社会活动是为了帮助我们建设更美好的精神花园,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就首都师范大学而言,本身就有非常优厚的文化资源。

文学院就有鹿鸣演颂社和鹤鸣吟诵社,两个社团都已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在此方向指引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鹿鸣演颂社的社长,我十分荣幸接触到著名演颂家胡乐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演颂社蓬勃发展,先后出演了二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比如说4月23号的世界读书日,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邀请我社参加读书活动,我社社员集体表演了《光的赞歌》。对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学习传统文化,老师的带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胡乐民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能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引的老师。胡老师为人十分随和,每次他出差回来都会和我们同学交流心得。最近他去成都参加中国影视高考培训联盟会议,他将所思所得分享在我们的微信群里,足足有一个小册子那么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鹿鸣演颂社里,同学们不仅能原创古诗,还能将之生动地演绎出来。

此外,我本人还在鹤鸣吟诵社担任骨干,参演过一些吟诵节目,比如说《木兰辞》、《木瓜》等等。主要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学习与交往的基本方式,优美而高雅。古人三五知己,怡然唱和,旗亭画壁,流觞曲水。

以这样一种真诚而高雅姿态生活怎么能不让人向往和倾羡?恰好学校也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吟诵资源,比如说像杨懿兰老师的讲座、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等这个暑假我们还将迎来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到时候名师济济一堂,场面会更加盛大。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能学会各种各样的朗诵、吟诵的技能,还亲身体验到一种更加自然而惬意的生活态度。所以,我认为,传统文化离我们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反而可以说是触手可及的,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用自己更多的身体力行去表现,去感染。但并非刻意地表现,唯有我们自己本人真正了解和受益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将之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传统文化”四个字多达五次,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文本更是超过二十余条。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堪称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哲学问题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找到答案。

我们本自具足如此优厚之文化资源,怎能坐而废弃?因此最后,我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斗胆以鄙人之见阐述我对“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四点建议:

第一,沉下来。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前远的意识,这就要靠积累和沉淀,一边从阅读中积累,一边从活动经验中沉淀。从下往上打基础。也就是所说的“勤学”和“明辨”。

第二,走进去。身处校园之中的我们,不能两耳只闻窗外,一心只读圣贤,必须先有勇气走进社会去实践。扩大自己的经验范围。在这个环节,是否能做到“修德”和“笃实”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价值的高低。

第三,选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浩浩文献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精华的,最经典的传统文化书籍,同时继续进行积累性阅读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第四,升上去。在体验古人的传统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的高维能量之后,我们大学生就要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精神水平。我始终坚持,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一块垫脚石,而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养料。

最新古代文化知识包括饮食礼仪书籍等如何写九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