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原创]晚清六十年之我见二三事

[原创]晚清六十年之我见二三事

时间:2018-12-27 07:27:38

相关推荐

[原创]晚清六十年之我见二三事

1.中国为什么在与日本的竞争中败得这样惨?

现在研究甲午战争的人很多,资料很全,观点也很多,研究得非常细致了。除了大家公认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是前现代社会,无法与日本这样的近代化政体对抗等等主流观点外,但在此我也要提出我的观点作进一步补充。第一点我觉得中国的大块头“拖累”了中国。第二点是税收系统的落后,假设当时朝廷有远见的人优先利用西洋人改革税制,引进近代化的税收系统,缓解中央财政,或许历史会改观。中国太大,边疆事务太多太杂。税收又处在前农耕社会,财政实在是捉襟见肘。有限的钱不得不浪费在各种内政事务上。19世纪70年代中国朝堂著名的海陆防之争,说白了就是争银子。50年代打长毛,60年代剿捻及二次鸦片战争,70年代陕甘回族大叛乱及新疆阿古柏独立等等,大家确实看到了左宗棠在新疆的辉煌胜利,但背后是5500万两银子的耗费,以及眼睁睁的看到东海上日本对琉球的正式吞并,无奈没有海军啊。琉球相对新疆而言只是个弹丸小地,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直接扼制了中国东海的进出大洋的出洋口。危害至今!现在叫冲绳县,美军第七舰队的住地。当时的朝堂之上不是没有明白人,内阁大学士文祥直接希望对日一战,趁日本尚未做大,对日本来个根本性的阉割,解除眼前之患。无奈朝廷没钱,无钱建设海军。李鸿章1888年后北洋未置一舰,说白了也是没钱。朝廷当时计划建设南北洋外海舰队,预计每年拨款400万两给南北两洋,但实际没有一年完全到位的。李鸿章通过各种方法搞钱,甚至一年40万两的捐官款也拿来了,但也杯水车薪。中国在买定远镇远舰时还精明了一把,当时的清政府的考察官看遍了欧洲各大造船厂,最后选定德国这个新型的国家造船厂来建造定远舰,花费140.9万两白银。并从新设计,结合了当时英国新舰炮口径大和德国船铁甲厚的特点,打造出了当时第一流的战舰,重达7700吨。要知道当时德国本身的主力舰也才8000吨,英国最新的主力舰也才11000吨,这艘舰在当时是很牛叉的。新舰制成后清政府举国欢腾,又接着订购了第二艘镇远舰。俩舰连上人员的培训回国的费用共计花费了340万两。无奈财政实在拮据,此后再也拿不出钱来购买铁甲舰。假设中国能再购买俩艘铁甲舰的话甲午海战可能改写。后到1888年,北洋购买的8大舰以及辅助舰,鱼雷艇,练习舰,还建了5座海军要塞,还要支付外国教习的洋俸以及北洋水师的薪俸,共计花了大约3550万两,后期根本没钱应付,每月所到款项紧够维持现状,可见一个落后的财政系统危害有多大。在这插一句嘴,清末赫德控制的江海关是整个大清最先进的政府系统,也是唯一一个堪称清廉的系统,每年大约为清政府贡献1400万两白银的关税。清政府整个国家税收大约8000万两,正常的支出就需要7000万两,政府根本无法有所作为。日本小而灵活,而且财政已有近代化特征,每年能收入4000万两白银。而且地处大洋,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把有限的财政全部用于海军,不像中国财政即落后,边疆事务又繁重,政府守土有责不可不管,清末正是多事之秋,可谓焦头烂额。中国又是古国,传统顽固,改革进展慢。日本就是利用这一机会打了中国一个时间差,但中国是大国,资源丰富,潜力大,只要认真稳步发展,依靠力量就能压倒日本。但历史不给这样的机会。 同时多说一句,当时中国的福州,天津等造船厂也能造小型炮舰,但成本是购买欧洲同样舰价格的俩倍还不止,质量还不行,谁都知道自己造才是正道,但无奈花钱更多,见效太慢,李鸿章认为应付眼下复杂局面造不如买,但初次接触世界的中国人还没有现代化意识,以至于李鸿章装备的北洋炮台火炮有84个型号之多,后勤混乱可见一斑。

2.中法条约的签订背景真的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吗?

现在的小学课本上这样写,中学课本上这样写也就罢了,假如大学也这样教那真是开历史玩笑了。一个具体的事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当时的精英阶层可不是我们认为的这样傻。真实的背景是,冯子才即未击败法军解除边患(只是击退),刘铭传也未完全保住台湾。陆上边境清政府调集当时中国最好的军队,主要是淮军,主要将领打过太平军及搅过捻军,装配近代化枪炮,即使如此,也挡不住法军的犀利攻势,同时期的英国人观察员认为大约5名华勇能顶一名法军,也就说中国当时最好的军队战力与欧洲军队比也就是1:5的水平。清政府在镇南关集结1.5万人,大约阻挡住了4000法军的进攻,杀了大约300余名法军,逼法军退怯,但同时法国援军已到,在越南大约集结了25000名,而与此同时,法国已征服越南,越南保大帝已签署条约承认是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战争的目的已达到,清政府开战的目的已没有了(就是阻挡法国吞并越南),同时越南还背信弃义派出了大约14000名兵勇协助法军,这样法国大约集结了4万兵力对付边境的1.5万名清军,不停战局势会发展到哪一步真不可知。当时的法国是世界第二大海军,大约有50艘铁甲舰(中国只有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其余的只算巡洋舰),130艘巡洋舰及其他辅助舰,大约有50万吨的规模,同时英国大约有90万吨的规模,当时菰拔的远东舰队大约集结了25艘船,当时法国与英国在激烈争夺埃及,并没有派最先进的船只来远东。没有铁甲舰,最大的不过4500吨的铁肋附甲巡洋舰。法国一开始想在吴淞口全歼中国舰队,截断长江,但此处涉及多国利益,怕引起国际纠纷,所以作罢,另一设想是截断中国往北方的运粮船,困死京师,但此时中国多用英美船只运量,挂英美旗帜,遂又做罢。最后选定福建马尾港这一中国南方海军基地做攻击目标。中国福建的舰队与之差距并不太大,但由于清政府不敢首先开战致使贻误战机,开战结果是中国被击沉9艘新式舰以及旧式水师全军覆没,死700余人,法国方面死6人,伤27人。清政府曾下令北洋及广东水师援助,但各自搪塞,保存实力,不去援救,最后逼不得已广东派了3艘船援助,但被法军封锁到浙江镇海内港,由于镇江陆军达1.5万人,法国不打算拿下,只进行过几次炮战,这次事件被清政府宣传为镇江大捷。此外法国人精通国际法,在中国宣战后并不急于宣战,只是承认两国发生冲突,这样他就可以在中立国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香港加煤补给淡水修理船只。只是在后期英国人认为事实上法中已处在战争状态,根据中立原则不再接待法舰。但法国不为所动决定把战争打下去。同时法军拿下来基隆以及澎湖,同时封锁了台湾,但兵力有限加上刘铭传军旅经验丰富,向淡水推进被击退。无法推进台湾内地。法国内阁的意见是用澎湖和基隆换取中国对越南事实的承认。同时朝鲜发生了甲申事变,日本急于派兵侵略朝鲜。清政府急于议和,好腾出手来处理朝鲜事件。双方都认为再打下去已无意义,都有议和倾向。这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说当时的中国政府趁着镇南关大捷签订这个较体面的合约,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继续打下去那才是疯了。

[ 转自铁血社区 /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