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时间:2023-10-27 12:42:34

相关推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可称为“基础”,这是发展的载体。第二,个性与品德。可称为“品德”,这是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人。第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可称为“思维”,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教书育人”的简称,可见育人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当然具有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与任何课程一样,都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显性的课程,是与数学有关的内容;第二是隐性的课程,即数学活动背后渗透的价值观,渗透的教育。

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数学教学是育人,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教学课程不能回避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教育功能。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不是对社会的,不能片面的理解成德育。数学课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具有浓厚的数学味,主要包括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一致,建立自信心;体验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挖掘教材内容、搜集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而这些数据材料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见识增多逐步充实,从校内到校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际,教材都作了一定的反映。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教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的数据不能及时反应到教材上。因此,教师要经常及时地搜集新的信息,精选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编成习题介绍给学生,这样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例如,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在介绍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后,我们可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了“歌特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我们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在介绍圆周率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比如在教学大数的读写时,出示:①、1901年,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西方列强共赔偿白银450000000两,这个数读作。②、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一共可以节约米2090500克,可供6000人吃一天。比一比,看谁读得好。然后让学生议一议,大家读了这两段话有什么感受。一读一议,由说到想,潜移默化中,学生了解了旧中国的黑暗,进而萌发爱国之心,树立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豪情壮志。通过第二个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应该养成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一分钱的好习惯。这一读一议,两种角色的切换,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好多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都应该恰当地渗透。

二、利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辨证法和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观察世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学生加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很多很多,如对立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等等。教师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对立统一的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知识点,如整数和分数的对立统一;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对立统一;精确和近似的对立统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另外辨证的思维方法诸如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2、普遍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在学完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们的异同。学生会发现,原来这些图形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为零的梯形;长方形可以看成上下底相等并且高与腰重合的梯形。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学会了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解决数学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课堂学习是学生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课堂学习质量影响到学生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正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不但要让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和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学科的科学美,使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和创造的同时,所呈现的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想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就是要根据这种认知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亲历动态生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相互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来源于客观实际的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比如,通过分数、除法、比这三个概念间的比较,搞清两数相除就是两数的比,把比与除法、分数联系起来,从除法的旧知引出了比的新知,又以比的新知温习了除法、分数的旧知,把三者融会贯通,建立起稳固的知识结构。再比如,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知识点,但它们都是商不变规律在不同情况的具体应用。也正是商不变规律沟通了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同时学生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从而向学生渗透了相互联系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矛盾转化的观点

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无论是进行四则运算或解答应用题,都是要解决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促成未知向已知转化。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要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等等。a×b=c,a一定时,b和c成正比例;当c一定时,a和b成反比例。可见因数一定,或是积一定,是正比例与反比例转化的条件。转化是在运动中实现的,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数的转化要通过恒等变形,量的转化要通过化和聚,形的转化要通过割和补,式的转化要通过法则或运算定律等,由此看到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学时要注意潜移默化的渗透。

三、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在教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利用平移、旋转和对称得到的美丽图案,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还让学生去设计美丽的图案,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们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学完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后,有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悬殊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一个班级、一个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个群体的实力就越强大。”再如,学完了圆的知识以后,有学生这样写:“圆的半径越长,圆的面积也就越大。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的面积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增加实践性体验,培养实践合作精神。

学习性的实践体验是一种注重与实践结合、与实际经历结合,并从中获得认识或知识、形成一定行为品质和态度的学习性活动。而新课程改革与以往课程相比,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具有三维目标,除关注知识与技能外,更多地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数学教学中,数学课程所蕴含的是一种隐性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如何将这种隐性的素材转化成性教材,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做实践性的体验活动,多做小组学习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育学欲望与合作精神。

例如:六年级“家庭开支统计”活动。我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提前两天布置学生各自调查收集最近一个月家庭的收入及各项开支费用情况,并以统计图的形式绘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程序:

(1)学生出示自己绘制的统计图,小组内汇报各自家庭的收支情况。

(2)交流自己在统计图中获得的一些启示,你对自己家的家庭收入与开支统计后有何感受?

(3)扩大样本数据,制成“小组家庭收支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4)展示交流、评价方案。

“家庭开支统计”学生课前调查收集材料,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设计方案,解决数学问题。学生通过对家庭的收入的统计,了解了自己家的收入及家长挣钱的学容易,自己平时的乱花钱的不好的习惯于。而且通过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感觉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又如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这一内容,就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种方法最优化或方法与对策的数学知识。如果只是进行说教,无论如何学生中没办法体验到这一数学思想与方法的。

问题是这样的:煎一个要6分钟(正反两面)一个锅一次能煎两个,问煎2个饼要几分钟,3个呢?4个呢?。方法怎样?

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用小纸圆片当成饼,用作业本当成锅,让一些学生煎,另一些学生进行统计,看看2个如何煎,用的时间最少,3个的又如何煎用的时间才会最少,经过小组的团结协作,共同讨论,商量,设计,统计,分析,总结,比较等等一等系列数学学习活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让锅里同时有两个在煎才能用的时间最少,即的饼数量的3倍。数量多的饼,我们可以两个两个的煎,煎到最后3个,我们再按3个饼的方法煎。

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既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同时也学会了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探讨,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吗?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数学训练,教师的示范,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和数学训练中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学生的特点是:崇敬老师,并摹仿老师。这就是为什么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例如:上课时,教师衣着得体,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条理性。板出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批改作业要认真、细致。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有耐心、细心,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教育。从小开始注重对学生数学训练中的培养,在数学课中,要耐心指导他们专心听讲,怎样思考问题,如何完成作业。使他们逐步养成严肃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善于与人合作的意识。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日后乃至整个一生的学习、工作,时时都是在悄悄地发生着积极的影响。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呢?

1、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吸收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太稳定,持久性不够强,上课时遇到刺激物总想看看、听听、动动,精力不集中往往影响正常学习。因此,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加强常规训练,明确提出专心听讲的要求,逐条落实。此外,要经常恰到好处地表扬鼓励专心听讲的学生,从而激励其他学生。

2、勤于动脑、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疑问是思考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和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3、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养成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就具备了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就获得了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要注意引导和帮助他们阅读概念、例题、习题。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抓住例题下面的小字,启发学生思考与解题。学生解题发生了错误,引导他们从课本的概念中先找例子,从而领会到认真看书阅读的必要性,并喜欢阅读课本。

4、认真、及时、独立、整洁地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认真、及时、独立完成作业,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以后的劳动态度,有一定的潜在影响,因此,从新生入学起,就要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学习的责任感,另外,要经常表扬那些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诚然,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中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数学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