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10.3 学会合作——《逆袭大学》连载

10.3 学会合作——《逆袭大学》连载

时间:2022-07-13 02:28:05

相关推荐

10.3 学会合作——《逆袭大学》连载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10.3学会合作

团队起步一二一

利用好身边的机会

双向的交流才有效

找到人帮忙也是自己的力量

10.3学会合作

很多人认识到了大学阶段合作学习重要性,但合作方法和合作能力却经常被人忽视,似乎是今天想起来合作,一撸袖子上阵就能与人合作。当一个团队在工作的时候,很多一个人的时候不会遇到的问题,在合作中就会成为问题,需要团队成员共同面对。

关于合作学习、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著作、培训材料数不胜数。大可不必先来看上几本著作再去组建团队,而是可以先行动起来。和“兄弟们”“攻城一起上”,就是一种合作。在合作的尝试中,找到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获得全面的提高。其实,开展团队中的合作,不简单,但也不复杂。

团队起步一二一

团队成员之间要注重培养一种相互之间的积极关系。每个成员都要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团队的其他同伴的成长做贡献,团队利益须放在第一位。这貌似舍我的选择,实则会获得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空间。作为课外自主性学习的组织,我提倡大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型团队,而不是由班级或老师组织,也希望每一个成员保持对团队的深刻认同,相互之间的支持方能自然地表达出来。团队需要有一位大家认可的组织者作为核心,肩负起凝聚团队的任务。

既为团队成员,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任务。小组成功的基础在所有成员个人的学习。团队约定好的事情,没有明确取消,就不要随意自行放弃。遇到的困难先立足于自己克服,当不能突破时,提交给大家一起想办法。团队成员要能够主动积极地提供出自己擅长的能力,以及独特的思维,团队内各具特色的学生,才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出,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成果。

团队要建立起有效的评价学习成果的机制。为了保持团队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定期地评价团队共同活动的情况以及每位成员的情况。这样的评价能够为小组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反馈,使以后的合作更加顺畅,确定出未来更好的学习内容。课内知识的合作学习,可以选择学习成绩作为主要参考,而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以实践为主,则可以通过可见的作品进行衡量。

在所有的因素当中,良好的交往是合作团队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大家首先在一起能够相处好,才能够有学得好的结局。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在一起的融洽交往。未来不管加入什么样的组织,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是必然。能够加入团队,并且在团队中立足的人,也一定是主动打开了交往渠道的人。从这个角度,我始终在强调同学们应该放开自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交往的能力,拓宽个人交往的空间,营造自己的圈子,打造自己的人脉。在大学这样做,走向社会,也需要这种方式。

利用好身边的机会

多年来,我一直在承担班主任工作。前面讲的团队指自发形成的小组,而班级则可以看作是有正式组织形式的大团队。有一次我了解班级的情况,有些同学就说了,班里组织活动太少,没有在学习之外得到锻炼的机会。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我听到班委会的同学的苦恼在于,班级活动不少人不能踊跃参加,活动很难开展。是什么使这两个方面形成脱节?在我的调查中发现,班级活动的水平是有待提高,而认为班级活动少的同学,居然入学已经几个月了,还认不全班里的同学。他们即使参加一些活动,始终和自己同宿舍的同学在一起。由此可以想到这些人与同班同学以外的人的交往方式。如此看来,一些人的交往空间打不开,和他参加课外生活的方式有关。与人交往不是没有条件,而是有的人在浪费机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在《世界是不平坦的》一书中看的一段文字:“当我们的轮船在河面上航行时,经理和银行家们已经开始建立交易网,在长长的自助餐桌旁来回走动,互换名片,而级别更低些的人则用食物装满自己的盘子,在餐桌两边就座。”我做过如下评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为了工作的吃饭方式可以是不同的。如何吃,吃出点什么来,完全取决于吃饭的人。”经理和银行家们,以及级别更低些的人,之所以产生出区别,可能就体现在吃饭的方式上了。在大学里,参加活动就是为了扩大交际面,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增长见识,这需要不断跳出已有的圈子去拓展。用上面提及的方式参与的班级活动,自然会由于新鲜感的缺失,进而再没有动力去度过那份无聊,以至于人家玩得风风火火的事,自己可能压根不知晓。

在大学里,当没有更大的交际面之时,用好班级活动的机会,认识其他同学,让其他同学认识自己,再逐渐地将自己“推销”出去。这将会给你加入一个学习型团队提供机会。机会总是眷顾主动索取的人,在相互的等待中,一切的可能形成的团队都会化为泡影。投身到不同的圈子中,都有机会去学会倾听、表达、理解。作为老师,我组织过不少的临时性学习小组,成功合作的小组具有共同特征,其中核心的是小组成员共同营造的融洽交往氛围;失败的小组,往往还谈不上学习的问题,就夭折在了各种投入不足、沟通不畅之中。

双向的交流才有效

不少同学习惯于遇到问题了,就去“问老师、问同学”。这是学习中的一种好习惯,好办法。提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经过了思考和质疑,这是一个好的开端。问者提问,被问者会给出一个答案,交互就此结束。这是一种单向的交流。我常被学生问,从内心深处,常有一种说不上来就有些交待不过去的感觉。这几年我已经坦然接受了被学生问倒的情形,并且为之而高兴。回想当年刚当老师的时候,学生问问题,死撑着也想给出个一二三来,不敢承认自己不知道。在这种“问”的情境下,被问者似乎默认一定具备某种条件给人做解答,而给出的这种解答也隐约着有种标准答案的味道。这是单向交流的局限。这种交流总是显得有些不顺畅、不自然、不对等。

理想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在合作中开展学习,需要彼此把自己拥有的知识、观点提供给对方用作参考,双向交流更值得期待。提问者半瓶水,被问者水半瓶,就在双向的交流、讨论中,凑足了一瓶水。这对于正在处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更合适的合作方式。

双向交流的结果没有标准答案,走向何方也无法预测,这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你提出一个问题,对方对此也可能是一头雾水,但他可能会从某一方面提出一个你没有想过的小点子,你加入些新的成分,讨论半天可能会解决问题,也可能发现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才能将讨论进行下去,甚至原先的小点子可能会被完全否定掉,产生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无疑这样一个过程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夫子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也在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师者。

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的交流,双向交流在其他的学习环节和方式中也到处存在。

上网找资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网络上的资源很丰富,随便谁的观点,都可以上传、发布。所以,一切信息都只能是一个参考。输入关键字,百度来一大堆,彼此间有冲突,加入你的看法,带着交流的态度,这些存在矛盾的搜索结果将形成属于你的结论。有人说:“在网络时代,用什么上网搜不就行了吗?还要学习干什么?”说这话的人,没有真正用过搜索,或许是被填鸭式教学填得很舒服了。使用网络资源真正的功力,是需要有鉴别能力的,需要用双向交流的思路。只有博学善思之人才能做网络资源的主人。

实际上,看书也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看书的过程,是要一直带着质疑的态度去看,且不说书中可能真的有错,这种质疑带着你不断思考,按作者的思路理解,也按自己的思维整理,自己提出问题,试着寻找作者是解答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这是读书中和作者不见面的交流过程。如果能够习惯于用这样的思路看书,那你相当于走进了作者所处的圈子,学业功力自然涨起来飞快。没有了直接面对面的紧张,由读者自行掌控的平等、轻松的双向交流会使读书的效益加倍。

和不同的人,利用人际关系,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进行技术上的交流、观念上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的交流,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交流的深度决定了进步的速度和高度。优秀的程序员不应该是闷头技术的“苦逼”样,而是应该会充分利用这种交流和合作,使自己的工作、生活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找到人帮忙也是自己的力量

有人期望在大学里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与交流、合作的目标冲突吗?

很多人欣赏自己常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的品质,尽管有时把自己逼得很紧,也一定要通过自己思考和亲力躬为而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品质令人敬佩,也值得鼓励。由此而锻炼得到的能力也很可贵。不过,一味死抱着这个原则做事,未免对自己有些苛刻,很多时候的体验并不好,甚至断了学习的进程。如果走出校门口之后,还是延续这样的做法,甚至可以是一件算不得高明的选择。

在一个寓言故事中,父亲让儿子将一块大石头通过自己的力量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显然,孩子的力量不足以移动大石头,即使用上了杠杆之类的手段,石头还是纹丝不动。垂头丧气的儿子告诉父亲他搬不动时,父亲问他真的用尽力了吗?然后父亲告诉他,其实很简单,只要儿子请求父亲帮忙,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

请父亲帮忙,是否也是儿子自己的力量?力量不仅体现在四肢,但更强大的力量还体现在沟通、协调上。自己蛮力解决,可以是一种选择,关键是这样并不是明智的能够解决问题的选择,在实际工作中,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如果时间紧急,以及想让学习有更轻松、更多愉快的体验,不妨找到可以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合作、交流。利用好由你能支配的所有资源,这是大学生应该学会的方式。

返回到【全文目录】【下一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