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4.2 理性看考试——《逆袭大学》连载

4.2 理性看考试——《逆袭大学》连载

时间:2019-11-19 10:49:48

相关推荐

4.2 理性看考试——《逆袭大学》连载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4.2理性看考试

被考试绑架了的教育

应试对教育的伤害

危险的游戏——将考试当目标

4.2理性看考试

面对考试这样一个话题,心情很复杂。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如果当年不是凭借那个像样的考试分数,我的生活一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另一种生活未必是贫穷的,甚至可能比现在富有。但我更喜欢今天的生活,现在能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为生计发愁,在和青年学生的一起成长中快乐生活。这个事实的前提是,我曾经在当年的高考中,杀出了重围。

上学就要考试,考试就要有分数,就会有排名,就会和录取和落榜。这件事有没有道理可以讨论,上千年来就是这样,似乎也看不到在哪一天终止。而求学是要长本事的,按前面的话题讲是要学到能用的知识,或者更正式些讲,是通过学习,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是,分数和能力都成为了衡量学子学习成果的标杆。分数一目了然,高考中多那一分顺利过线,少那一分只能服服帖帖承认失败。而能力虽然不好度量,遇上事了,拉出来一遛,却也能见个分晓。

于是,分数和能力之间就有了些有趣的组合。高分高能的总是光鲜有加,风风光光,我等吃不着葡萄的只能羡慕嫉妒恨,但传说历年各省高考状元的成才率似乎并不像期望的那样高,我们也有机会说声葡萄太酸不吃也罢。高分低能的总是可以让人极尽鄙视,一而再地被当作“好好学,结果却……”的反面典型,但人家依着那高分享尽各种荣耀和好处,却也让他人无可奈何。低分高能的人士显得更悲壮、更英雄一些,我有个别的老学生,里里外外一把手,就是一到考试就哑火,有些甚至毕业前补考清考,历尽磨难才拿到毕业证,尴尬之余,这些大仙倒也大度,他们有的是事做。考不了高分,也做不了事的人,我们可以称其为低分低能的了,倒是有人这壶开不了提那壶,混出个样子来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发现,考试打出的分数和我们学习中追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真不是那么明朗。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实际上我们都是期望高分的,别看有些考了低分的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无论考前考后,谁都在谋划着能否多拿那么几分。

凭着分数论英雄却由来已久。升学、求职、晋升,但凡有个考试,“分数不够”立刻会让人哑口无言。小孩子刚上小学,考了双百总是可以风风光光,低了几分就矮人一头,按分数分成了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再经过几次的升学,达线王侯,落榜贼寇,加上被升学率绑架了的学校不淡定地开起了应试的大船,祖国所有的花朵就普照在考试的阳光下了。

即使进入大学,考的惯性仍然收不住。期末考试决定是否能获得学分,学分不够不能按时毕业,考试不过还要补考、重修。得了高分可以评优、得奖学金,出国要看分数,就业要看成绩单,还要面临一大堆自选的考试:考证、考研、考公务员……即使我在参加工作之后,也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各种考试:岗前培训结业考试、党课结业考试、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普法教育考试,为开车参加了驾驶员考试,为领结婚证还参加了婚前培训结业考试。人生就是个大考场。

然而进入大学,却发现考试似乎也不再是中学里那种需要真刀真枪对待的了。看得开的,60分万岁,平时稍加努力,或者考前突击一个星期,大学考试居然就这么有惊无险地过了。认真学的,拿出高中时一半的劲头,居然赢得漂亮的分数。越看越觉得那个90分就是个讽刺。但也就在这样的宽松下,一批一批的“仁人志士”倒在及格线前。不少在高中时期待大学考试过了就行的同学,开始怀念高中不过也行的好日子。身为大学教师的我,甘冒误人子弟的自责与他人的责难,屡屡将考试标准与不可突破的底线等同起来,却也常为难看的成绩单纠结不已。

更令人难过的是,无论成绩怎样,大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居然成了共识。在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少数拔尖学生的成才,功劳不能算在学校的头上。公众对大学提出批评,大学用体制、大环境、扩招作着掩护,一面真心地想在扭转局面上有所作为,一面在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约束下举步维艰。而学生呢?抽去了看得见的考试杠杆,找不到看不见的能力标准,成群地陷入到迷茫之中。

被考试绑架了的教育

考试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教学的信息,这是考试的反馈功能;常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就会朝哪里努力,考试可以引导和指导着师生的教与学,考试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矫正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获得优秀成绩的“成就欲”,还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及老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考试的激励功能屡被认为是一大神器;考试具有评定和选拔的功能,举办统一的考试,知识与能力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就可以获得认可的证书,利用好考试的选拔功能也是一个被大众公认较为公平、公正的途径,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然而,我们的教育却真的对考试过分强调了,并且过分地强调了考试的选拔功能。全社会对学知识的重视,就是在追求有机会接受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业。升学必定要考试,每个人大致要经历的大考包括小升初、中考、高考,有些人还要考研。小升初不让考了,战场引到了更为可怕的奥数。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每一次的大考,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使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最为惨烈的高考中,通过高分,争取享受高水平大学教育的机会,亦能够得到理解。家长和高中的老师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获得更好的机会,为获得高分而采取的种种手段,我们不能过多苛责,但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应试对教育的伤害

在这种可以理解的追分潮中,考试已不是教学工具,而成了教学目的。中小学的教育,不能站到学生长期身心发展的高度开展,而是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着考试展开。本应朝气蓬勃的少年,沦为了考试的工具,在揠苗助长的课堂中,不讲求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讲求基本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取而代之的只是机械地记忆和题海中无休止的重复。没有了对科学、道德、责任的追求,忽视了对学科知识整体上、宏观上的理解,取而代之的只是解题技巧的演练。考试的激励功能退居其次,过度频繁的考试让成绩优秀者对高分麻木,而成绩落后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升学率的掌控下,考试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全部,学生个体性格、兴趣、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总分和排名前却一律平等。成绩上不去的学生,自动地将自己划入差等生的行列。

哀莫大于心死,哀莫大于少年心死。

就这样,幼稚的脸上写满求知欲的孩童,在十多年考试牢笼中浸泡之后,有一部分终于来到了满意或不满意的最高的平台——大学。满怀着高中好好学,大学好好玩的希望,却又发现学海无涯,无涯得可怕。依稀知道了学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旦行动,却总被应试型学习的阴魂缠绕着,无力摆脱。大学也有考试,顺理成章地继续与考试保持暧昧,理所当然地延续以前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我所关注和关心的大学生的学习。考试将他们送到了大学这个平台,却也成了阻碍前行的一道大闸。

痛斥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路线总是很过瘾的一件事。然而,每每谈及这个话题,总是在责备自己:身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可以或呐喊,或躬为,为将少年们从考试火坑中解救出来而努力。我关注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方针的顶层设计,气恼于可以理解的“下有对策”中的各种走样的执行,共鸣于“新教育”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痛心于16岁少女不堪每天18个小时的学习压力而跳楼的惨剧。

作为高中生的家长,我纵容了儿子小学时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尽情玩的潇洒,不执行儿子初中时老师让家长再向孩子施加考试压力的要求,却也在保护孩子学习兴趣与保证升学之间小心翼翼地做着平衡。有了多次的被老师约谈,理解老师的用心,但只给孩子传达自己解读后的信息;有了更多次同其他家长的交流中引发的惊诧与不解。我知道了应试教育的水太深,成分太复杂。

作为大学生的老师,所幸在教育上我有自己的地盘。我无法阻止我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在学习力上受到的破坏,也许没有那样的历程,他们还没有机会来到我的身边。帮助大学生重塑学习力,恢复学习的生态,这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是在我的岗位上应该做的事和可以做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时我太悲观了,我把希望寄托在经历了应试教育,却也能从应试教育的阴霾中走出的新一代人身上。确切地说,是现在的90后、00后,当他们为人师,为人父母之后。

这是我的选择。已经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也不必哀叹遭遇的不幸,相比过去没书可读的前辈,或许我们还算是幸运的。恢复本该有的学习力,从摆脱应试的控制开始,从现在开始。面向未来,走出来,在恢复中,为自己开拓新的道路。众多的人一齐努力所汇聚的力量,将是未来整体改变的源泉和动力。选择了独立面对,选择了自底向上的改变,要相信这种力量。

危险的游戏——将考试当目标

人的各种行为是需要动力和动机的,学习作为人类最高级的心智活动更是这样,有效的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动机来激励和指引。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学生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因素;而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而努力学习。

读者在此处不妨停顿一下,列举一下自己上大学的学习动机。享受求知的乐趣?学知识?获得毕业证?上研究生?找个好工作谋生……

如果不出意外,我们会悲哀地发现,我们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孩童时代那种纯真的求知欲对很多人而言,已经完全地消失了。许多人的学习,在多年前,已经完全被升学目标所控制。在大学,每到学期初,“我要好好学习了”的心愿虽然听不到却能感到随处涌动,而一到期末,“求过”的呼声则排山倒海地直接发出,甚至为求过而求“助攻”。经过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很多人的学习动机,直接建立在考试上。

有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相对地,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其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过分的外部动机甚至有害于学习。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他将在他家附近玩得很high的一群孩子叫过来,每人给了5分钱,并说以后每天到这儿来玩,都会得到奖赏。接连几天,心理学家兑现了他的承诺。直至有一天,他不再发钱,孩子们愤怒了,叫嚷着:“我们再也不来玩了!”

这个试验有些缺德,以玩为乐趣的孩子们,在外在的奖赏刺激下,玩的动机发生了转移,以至于“我们再也不来玩了”。

我们的学习何尝不是这样。进入年级前50名,在学校张榜公布;考进班级前10名,爸爸给你买iPad;考好了,带你去旅游,考不好,哪儿都别去……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有。我经常阻止亲戚朋友对孩子在学业上过度的表扬和过度的物质奖励承诺。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享受学习乐趣之外给孩子加以更多的外在刺激。

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充当了评价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分数就是现实中的虚拟货币。考试是所有外在学习动力的代表。十几年的分数、名次,面对的是人生可塑性最强的一段时光,学习已然与考试等同起来。当巅峰的高考一旦结束,外在压力撤除,内在兴趣无存,学习必然发生倒退。历经高考后的大一学生常常疯玩得找不到北,有不少人再也回不到正常的轨道,着实让人惋惜。在学习安排的自由度增加、考试压力大幅减小的情况下,不能找到考试之外的替代物为学习指引方向,注定陷入迷茫,甚至难以从迷茫中自拔。

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作者告诫老师们要避免给予学生过多的外在的刺激,包括高成绩,而是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内在动机。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们,是否能够从自己学习的角度,与那个曾经关系紧密的考试逐渐拉开些距离。大学的学习,不会完全没有考试,找到内在的学习动机,考试的目标自然能够达到。在大学,当自己对学习支配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的时候,是应该找到考试之外的其他目标了。至少,考试不应该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目标。这样的定位,将是学习发生改变的基础。

返回到【全文目录】【下一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