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网站伪静态如何配置 伪静态配置文件

网站伪静态如何配置 伪静态配置文件

时间:2022-04-03 10:10:05

相关推荐

网站伪静态如何配置 伪静态配置文件

孟子、荀子其实都是“性真习伪”论者。孟子说,人的“天性”是全然善的,所以不善者,是受到了后天的“习气”熏染,此时就不能说是“天性”,而是被“习气”包裹的“习性”了。

依此而论,荀子的“本性”则不能同于孟子的“天性”,荀子的“知性”也不同于孟子的“习性”。我意以为,“知性”类同于“天性”,知善知恶也;“本性”类同于“习性”,夹杂人伪也。

我意以为,“天性”没有善恶,“习性”则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即是“良知”。追求“良知”,这是儒家伦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各位可以读一读《朱子语类》,朱子自己也明确区分了“天性”和“习性”。“习性”来源于“天性”,但是被后天的气禀所拘,所以不能说完全等同于“天性”。好比佛教说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众生与佛还是不一样。这就是所谓“金非销故有,终因销成就”。

未杂于后天,叫“天性”。杂于后天,叫“习性”。并不是人有两个性,而是同一个性的不同状态。“天性”好比道心,“习性”好比人心。认为心性本净,为客尘所染,道心、人心是一心的不同状态,叫做“一心相续”。认为圣愚心性不可一概而论,道心可以主宰人心的,叫做“二心俱生”。前者了义,后者不了义。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有违“精一”之训。心体是净是染不可以“善恶”来区分,一但着了“善恶”就“是染非净”了。无论“善恶”皆是客尘,所以才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传习录•徐爱录》)

朱子怎样注解“明明德”呢?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意思是说人们生命中本有之性,原来本是清明的,具备一切的道理,而且能够适应万事的作用。但是,天生生命的禀赋,同时为气质的功能所拘束了,又为人心自己的欲望所蒙蔽了,所以有时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说不理性了。不过,那个人性的本体,还是照样很清明的,并没有停息过。所以学问之道,就要在它发动气禀、发动人欲的时候来明白它,就立刻恢复它的最初面目。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时只有天性在起作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时习性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天性”并未消失,而是包含在“习性”里。无善无恶与有善有恶,并不矛盾。如果认为“习性”等同于“天性”,岂非一尘不变的静态论?这在佛教里叫做“常见”。

所以有无知的人,爱把“天性”和“习性”视为两个东西。我说不能将其视为两个东西,所谓“性即理”,所谓“理一分殊”,却要区分概念上的“理”和具体的“理”。须知,朱子的理气论是由性情论而来的。

说到性情。人心、道心岂为二心?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说道:“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说到理气。韩儒因为学艺不精,将朱子理气论的概念性论述和实在性论述相混同,所以产生出误解,由此发展出“主理”和“主气”两大流派,互相争论长达约500年……朱子讲:“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朱子语类》卷一),即是说我们从概念上规定理在气先,但是在实际现象中,乃至认识上,理是寓于气中,不可分割的,所以也可说是气在理先。朱子为进一步论证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又阐述道:“若论本源,即有理然后有气,故理不可以偏全论。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以具,故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答赵致道》,《朱子文集》卷五十九),这句话意思很明了,即是说,理与气,实在上是互相混同,无法分开的,但是在概念上我们又不能不将二者加以区分,既要加以区分,又要认识上、实践上加以统一。

何谓“理一分殊”?朱子说的理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普遍性的,非言某一具体事物的,抽象的“理”,这就叫做“理一”,这个理是概念上的理;第二是寓于万事万物中的,具体的,分别而言的“理”,这就叫做“分殊”,这个理是实在的理。概念上的理是不变的,不动的;实在的理是因事而异的,有造作的。后世浅学之人未能将朱子这两层意思区分开来,所以产生出许多误解。

所以“天性”和“习性”也不是两个性,而是概念上加以区分。人的天性都一样,但是习性有善有恶,我把这个就叫做“性一分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