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明清家具构件名称 明代家具构件

明清家具构件名称 明代家具构件

时间:2019-03-30 15:17:40

相关推荐

明清家具构件名称 明代家具构件

清早期 鸡翅木天平架

尺寸:50.5×23×64.2cm

天平随着货币的变革而消失,传世实物很少。但在古代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时代,它是一种常用的衡具,巧妙地应用了杠杆原理称量金银,精准至毫厘,是经商时不可缺少的用具。为了称重准确,天平上植立柱并架横梁,下有台座抽屉。传世的天平有多种形式和木质,但完整带架子和秤盘的很少。此套天平架,构件齐全,砝码亦不少。

此天平架以鸡翅木为材,纹理致密。底箱设抽屉两层,存放工具银两及砝码,可以加锁。箱顶和各个构件交接处用铜叶包裹加固,两侧安弧形提环,便于移动。悬挂托盘的横杆上錾刻了“文麟堂程宅製”。

石画记坚持原创,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高氏文昌阁:屏门珍贵的描金朱子家训

高氏文昌阁位于上杭路134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依大庙山而建,坐北朝南,后山原为高氏书斋,双层木构八角形结构,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为穿斗式构架。前部为高氏祠堂,建于清代早期。前后两进,依山势而升高,主座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第一进厅屏门阴刻描金朱子家训,文革期间被报纸糊盖,得以保存至今。

走进高氏文昌阁,一道石门框迎面而立。看起来像是灰塑石门框,原来灰塑石门框只是表面现象,门框里面是用砖头砌成的,外层再铺以壳灰、麻筋等,采用灰塑工艺呈现出石门框视觉,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原为高氏书斋,坐北向南,双层楼房,面阔三间,上层为卷棚顶,周围有楼部美人靠,穿斗式构架。文昌阁二楼原供奉有文昌帝君,相传为专司学问,文章之神,又为科举士子之守护神。阁南面方寸之地有小花园,有假山、鱼池、石桌、石椅。

【温馨提示】

公共交通:游览福州上杭路,建议最好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公交车在学军路站下,然后沿高顶路步行前往。

游览线路:国学馆→闽剧大观园→台江书院→福州商务总会→红鼎天漆艺馆→砗磲馆→采峰别墅→建郡会馆→高氏文昌阁。

#在头条看见彼此# #生机大会# #浓情中国年#

宜宾龙华古镇,位于屏山县屏山镇南37公里处,始建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形成现在规模,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镇上建筑多为木制结构的古屋,多为平房或者一楼一底式,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的风格;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三条街,名曰顺河街、新街、长街,皆是石板铺路。

【猫史图文】:明清官式建筑对比,清初顺治孝陵隆恩殿,民国初年光绪崇陵隆恩殿。两者都是重檐歇山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但已经有着很大比例区别。清初大致保留了明代中后期的建筑特点,出檐较浅,挑檐也较小,屋顶比例比较均衡,到了清后期已经较为夸张。营建孝陵时,工匠也是明末的工匠,民国初年营建崇陵时,也是使用清代做法建造,这种古建筑做法延续到了今天。这两者只是官式建筑中比较突出明显的两个例子,不具有完全普遍性,但反应了一定广泛特征。故宫太和门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保和殿为明嘉靖,比例区别其实非常明显,但作为故宫一体,并不引人注目。

但清代建筑绝非一无是处,避暑山庄外八庙以及颐和园三山五园等宏伟建筑,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输于明代,甚至是更胜一筹。明清之后建筑发展呈现的规律具有一致性,本质上趋势都是砖的普遍使用让建筑用木量减少,建筑用整体上,而不是某一个结构上,更经济,更轻盈,以适应生产力提高,和建筑需求量的增多,建筑的简洁,简便,便于建造且结实耐用,才是衡量建筑是否发展,而不是某一结构的放大缩小,例如斗拱。

到了明清时代,斗拱已经不在具有普遍实用结构意义,才带来了斗拱的退化和缩小,隋唐时代留下的巨大斗拱,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墙体防雨侵害(当时很多建筑都是土坯砖甚至土墙),明代之后砖的普遍使用,让为大出檐而设计的大斗拱已经没有实际作用,且消耗木材量大,所以才带来了普遍出檐的缩小,现在很多人具有标签化思维,误以为唐代建筑如何,用斗拱是否发达去衡量建筑是否发达,实际是有违于现实生产力考量的,现代建筑更没有斗拱啊。#历史上的趣事# #历史# #历史天窗# #故宫#

明代官制黄花梨刀架剑架,无雕花却显官气,暗榫卯结构,全品无裂不晃不摇,严丝合逄!九斤八两,40×36×18,喜欢搜闲鱼

12张图说清:欧阳询楷书间架结构《三十六法》,自己摸索不下三年。

昆明大观楼

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改建于同治三年(1864)。大观楼为砖木结构,三重檐四揽尖顶式楼阁,楼三层,高18米,面阔17米,进深10米。造型古朴典雅,彩绘及木雕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大观楼最为有名的是,楼前的180字的长联,由乾隆年间的名士孙髯翁撰文。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情景交融,文采飞扬,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山西晋中,祁县镇河楼,4重檐明代砖木结构楼阁,非常的壮观。斗拱上还有类似“角神”的武士形象装饰,特别的可爱,在宋金元时期的早期木构建筑中有“角神”的装饰,明清建筑比较少见。

通议大夫第(咸庆堂)-通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政府侧,约建于清乾隆1750年,距今250多年,坐南向北,砖土木结构,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白底黑字。

“通议大夫第”,俗称“一腹三翰院“,是指该屋主人杨缵緒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当朝翰林院大学士。在大埔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是:相传,江西有个县,隔河出两个宰相,横直十里出了九个状元,皇帝钦赐:“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立于路旁。杨缵緒在陕西任按察使时,有一天,其母饶氏前往探望打道该地,轿夫叫夫人下轿,饶氏便问他为何要下轿,轿夫便告诉她原因,饶氏说不妨大胆前行,那些当地人拦轿责问,饶氏不慌不忙拍着肚皮回答:“你们地方是显贵,但是近在隔河,远在十里,那有我小小肚皮‘一腹三翰院‘”。听到这些话,那些当地人惭愧地退下让路。

关于杨缵緒其母饶氏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傅,杨缵緒之父杨之徐一8前往大埔县城茶阳探友,路经一屋。看见门前晾晒一草席,隐隐有三条龙形,甚奇,叩门而问,方知该屋主有一女年十八,自小遗尿,皮肤粗糙有鳞片,急求婚,当即应许。标明佳日出嫁,天降暴雨,茶阳河水暴涨,人们都说是“龙女出嫁”。后饶氏生七子,有三个考取进士,被钦点为翰林大学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