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胶东乡村记忆:姥姥做的“干粮” 就是掖县老家的味道

胶东乡村记忆:姥姥做的“干粮” 就是掖县老家的味道

时间:2023-11-07 11:34:11

相关推荐

胶东乡村记忆:姥姥做的“干粮” 就是掖县老家的味道

(编者按:胶东半岛以面食为主,面食有很多花样,最普通的当属馒头了。不过,就是这看似普通的馒头,却承载了不少人的故乡记忆。本文作者是来自掖县的建华先生,在他看来,姥姥做的“干粮”,就代表了老家的味道。)

以下是正文——

饽饽是饽饽,馒头是馒头。在我们掖县老家,馒头被称作“干粮”。

我小的时候,家里吃的“干粮”不是市场买来的,都是自家发面做“干粮”、蒸“干粮”。

发面用的也都是自家农田里长成的麦子。用来磨面的麦子要求干净,略带水分。磨面粉其中的一个步骤叫做“捞麦子”,也就是将麦子洗干净再晾干的过程。

童年的我,很喜欢吃姥姥做的“干粮”。那时候姥姥虽已六十多岁,但在捞麦子这件事上,她还是坚持自己动手,不让闺女们帮忙。她总说:“自己能干的时候就不去麻烦别人。”

还记得姥姥来到天井东墙根的大缸前,依次把压在大缸上面的砖头、铁锅、塑料布取下,就看到了形态饱满的麦粒。

姥姥先用铁搓斗把麦子搓到扇形的簸箕里。而后姥姥拿起簸箕扬几下,这样就把麦粒表面的浮尘扇走了,最后倒进大铁盆。铁盆里放入一大半的水,实心的麦子沉在底,中空的瘪粒和麦皮则浮在了水面上。姥姥用笊篱把水面上的这些捞出去,然后把剩下的麦粒仔细淘洗干净。

姥姥的手那时候还不颤抖,她一把一把的筛选着麦粒,把坏的麦粒都捡出去,洗过好几遍,只见麦粒的表面不再是棕褐色,变得有些金黄色。这时姥姥就把这些精选麦粒捞出来,放进大蒲篓里。在天井晾台上放两条板凳,把蒲篓放在板凳上晾晒,再送到村里的磨坊。

我们都把磨坊叫做“机磨”。大电机带动机器,将麦子粉碎并分成一等面、二等面和麸皮。我们管一等面叫“白面”,管二等面叫“黑面”。其实“黑面”并不是黑色的,只是比“白面”的颜色要深一些。磨好的面粉用“面袋子”来装。“面袋子”是用白棉布缝制的,专门用来盛放面粉,比起塑料袋更干净、透气,是运输保存面粉的法宝。

姥姥做的“干粮”非常好吃。我有时放学后会跑到姥姥家。白天跑跑跳跳的早就饿了,我从碗柜里拿一页“干粮”,挤上一点面酱,再就着一棵小葱又跑到屋外,一边玩一边吃的津津有味。

现在的我回想起这一幕有时也会诧异,为何小时候的我不爱零食,却爱吃姥姥做的“干粮”呢?后来上学了、工作了,为什么又热衷于那些包装精美的垃圾食品和那些装修华丽的餐馆酒店了呢?

我想了许久,最后才懂得:人小的时候都有一颗童心,童心最诚实最透明。那时候吃什么东西,好吃就是好吃,不加掩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心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颗成年人的虚荣心。这时人就会感觉与外面繁华大城市相比,家乡的一切都显得特别土,特别单调,恨不得走出去再不回来。而当我们逐渐成熟,在外面的大千世界走累了、吃够了。再回到老家,会发现:最有味道的粮食还是自家土地上长出来的,最可口的点心还是自家老人做的。

提起“干粮”,还让我忆起一件事。在我十岁前,我们这还经常见进村讨饭的人,很多人看到“要饭的”都避而远之。那天村里来了一个“要饭的”,蓬头垢面的。正巧我和姥姥正在门口摊上割块豆腐。姥姥看到那个“要饭的”后,一开始并没有说话,驻足看了一会,就转头对我讲:快去西屋锅里拿个干粮给他。

这虽是一件小事,却可以看出姥姥心中懂穷人之苦。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本文作者:建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