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老北京文化:砖塔胡同的故事与岁月更迭

老北京文化:砖塔胡同的故事与岁月更迭

时间:2018-10-12 00:20:40

相关推荐

老北京文化:砖塔胡同的故事与岁月更迭

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胡同之称虽然始于大都,却只出现二十九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指,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根。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孤例。关于砖塔胡同的古老,我们可以从元人杂剧《张生煮海》中找到佐证。长生煮海》叙述了一个叫张生的年轻人与龙王女儿恋爱的故事。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环住在什么地方,ㄚ环说:“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也就是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称砖塔胡同,少了“儿”字。

总铺是军巡铺的总称。军巡铺是防盗防火的哨所,设在坊巷之内。每隔三百多步,设一处军巡铺,有三至五名铺兵。若干军巡铺设一处总铺,如果硬译为现代的北京话,军巡铺相当于治安岗亭,总铺相当于派出所。《长生煮海》里的丫环让书童到这个地方找她,对于大都时代的观众,或许会发出会心的一笑,今天的读者大多会觉得茫然,但是,对于居住在砖塔胡同里的居民来说,自然又会觉得亲切。砖塔胡同的北侧是羊肉胡同,这条胡同在明代也已经出现,至今没有变化。在大都时代,在今天的阜成门内大街至西四一带分布着马市、羊市、牛市、驴骡市和骆驼市,统称为羊角市。

今天的阜成门内大街与太平桥大街、赵登禹路相交的地方,旧时有桥称马市桥,或许便是元时的马市所在地。羊肉胡同与羊市,也应该有某种关系。这是远的历史,而在现代史上,有四位著名人物与这些胡同发生了关系。198月2日,鲁迅与周作人发生龃龉后迁居到砖塔胡同61号。在这里,鲁迅居住了近十个月。创作了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并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张恨水也曾居住在砖塔胡同。

1946年2月,张恨水从南京飞抵北平,筹备北平《新民晚报》,买下了一所有三十多间房子的大宅,正门在北沟沿,后门在砖塔胡同西口。1949年5月张恨水突患脑溢血,不能写作了,失掉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卖掉北沟沿的大宅,迁到砖塔胡同43号一所小院直至病故。1937年2月,刘少奇随北方局的同志从天津转移到北京,居住在砖塔胡同南侧的南四眼井胡同10号,指导革命工作。在这里,刘少奇撰写了《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不久,迁到鲍家街。1964年,郭沫若一度居住在大院胡同9号。在清代,9号是多罗贝勒府。近年由于城市改造,丰盛胡同以南的胡同完全被拆光,其北的胡同也列入改造范围,而且,砖塔胡同的西部已经拆毁,这就令人担心砖塔以及周围胡同的命运了。

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自然是难以辩驳的;但是,另一方面,挖掘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质,增强文化发展力,同样也是不可辩驳的。同时,文化本身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砖塔胡同毫无疑义是北京的文化载体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景观,是北京的独特文化优势。北京的街巷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城市,与砖塔胡同的存在是分不开的,值得格外珍视与爱护。砖塔胡同作为大都唯一有文字记载的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根。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大都时代的建筑,基本不存在了,屈指可数的,只有阜成门内的白塔、土城的残垣、隐藏在西四道路下面的排水道等等,都已经被列为文物。

同样,砖塔胡同作为大都唯一有记载、有实体的胡同,作为大都的城市肌理,是否也应该列为文物呢?可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砖塔胡同面临着被拆毁的命运,而且,西段已经被拆,仅余东段,也岌可危,无论如何难以令人接受。因为这是大都的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根,就此而言,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孤例。在北京西四路口的西南,矗立着一座灰色的砖塔,埋藏着一位僧人的骨殖。在北京旧城,今天的二环路以内,这是唯一与僧人有关的塔,该塔筑于元初,至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塔的主人万松行秀,是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本姓蔡,名行秀,河南洛阳人。

15岁时在河北邢台的净土寺出家当了和尚,后来云游四方,在河北磁县的大明寺继承了雪岩满禅师所传的佛法,专攻禅学。以后又重返净土寺,建万松轩居其中,故自称“万松野老”,而世人则敬称其为“万松老人”。万松老人博学多才,精通佛学,讲经说法透彻警人。他来到燕京,其身处空门、志在天下的胸怀受到了当时金章宗的极大赞赏。后来元朝定都北京时,元世祖、重臣耶律楚材慕名而来,投身门下,参学三年。万松老人平时给世祖讲经说道,告诫他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切勿乱施暴政,祸国殃民。世祖深深地记住了这些话。每至闲来无事,万松老人常常席地而坐给世祖弹琴吟曲。三年后,世祖为了纪念这种师徒之情将宫中承华殿的古筝和“悲风乐谱赠给了万松老人。

老人圆寂后,人们为他建了这座朴素别致的砖塔。紧靠砖塔北侧的街巷也随之得名为“砖塔胡同”此后,该塔渐渐无人问津,不知何年,有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而出,再以后居住于此的人开起了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明万历三十四年,有一个叫乐庵的游僧,从南方游历至京城当他看到这处于酒食店中的万松老人塔时,顿时醒悟,于是便募捐将此塔买下,大加翻修后,长居此中守护砖塔。乐庵死后,砖塔便草荣其顶,破旧不堪。清乾隆十八年,奉敇按照原来的规模重修。民国十六年在塔的北侧开了一个小门,门檐上书“元万松老人塔”。胡同因塔得名,自身同样经历着历史的变迁。

在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作为戏曲活动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元代杂剧在京城非常流行,当时把演杂剧的戏院叫做“勾阑”勾阑内有戏台、戏房、神楼和腰棚,大的勾阑可容纳数千人观戏。这时的砖塔胡同及附近的口袋底胡同、钱串胡同、玉带胡同有戏班、乐户和勾阑不下二三十家,终日锣鼓喧天。到了明代,在东城的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等处设立了教坊司,专门管理音乐、戏曲等事务。这样,砖塔胡同一带便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热闹。清朝,砖塔胡同被当做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但不久,这里又恢复了元代“歌吹之林”的面貌,再度成为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里的戏班、乐户纷纷逃回家乡,从此砖塔胡同渐渐变成了居民区,归于宁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