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谍战剧凭什么吸引观众?是因为惊险的故事情节 还是谍战技能?

谍战剧凭什么吸引观众?是因为惊险的故事情节 还是谍战技能?

时间:2023-11-05 01:45:21

相关推荐

谍战剧凭什么吸引观众?是因为惊险的故事情节 还是谍战技能?

#热剧推荐#

文|冷丝栏目|谍战剧

谍战是种特殊形式的战斗,自古至今一直存在,谍战要求潜伏者必须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有娴熟的谍战技能。

不过,以往的众多谍战剧,剧集的潜伏活动被处理得非常简单,专业性不足,并且漏洞百出,而近十年的谍战剧强调了特工或者说谍战这种特殊工作的专业性。

《暗算》的阿炳单凭狗的叫声就能分辨雌雄,甚至能听出两块手表表针摆动的微小差异。黄依依能够解开复杂且精密的数字密码,都在显示着谍战人员的超凡能力。

《黎明之前》对道具隐形药水、电话通讯的运用,以及巧用公共邮箱、报刊来公开传递信息等无不显示了谍战工作的专业性。

进行比较之后,冷丝认为,如果说《暗算》中的这种超凡能力仅是潜伏人员的个人天赋,那么《潜伏》中余则成离家前在门垫上洒下香灰,回来后仔细观察有无异常,则展现的是谍战人员的训练有素。

众所周知,潜伏工作具有相当高的危险性,极具挑战,灵活地运用专业的技能进行高度的自我伪装,根据现实场景的需要进行多重身份的自由切换,身份的转换从根本上将谍战英雄与其他革命英雄区别开来。

以往的谍战故事对“秘战”的方法和手段呈现较少,更倾向于通过流血牺牲的方式来表现对革命的忠诚,或者通过超人般的战斗能力展现革命者处理困难和危险时的游刃有余,表现出一种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而现在的谍战剧将与死亡共舞的真实潜伏状态浓墨重彩地加以呈现和强化。

如今的谍战剧,在谍战故事中一再展现谍战者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正是这些必备因素才使他们战胜敌手,获得胜利,也是英雄区别于常人的特征性品质。比如《潜伏》,余则成不仅熟练掌握传递信息的方式,同时也处处谨慎、内敛低调,有时候也会做些违背革命正义的“小恶行”,比如帮助站长敲诈敛财等。间谍战是一种窃取信息的行为,“窃”对于职业的潜伏者来说,意味着从行为到思想都要掩饰“偷”的事实,伪装是潜伏职业的“内在要求”。

同时,就像余则成面对左蓝的牺牲一样,再大的悲痛也必须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平复,这种悲痛是被压抑和克制的,不容许有一点点的显露。

真实情绪的显露无疑会漏出破绽,导致角色伪装的失败。在李涯面前,他将内心巨大的痛苦化作表面故作自然的微笑,这种对行为的反差与内心的压抑的细腻刻画,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而且,值得肯定的是,英雄的敌手同样具有这些优秀特质。

《黎明之前》中,李伯涵虽然性格高傲,不合群,但在工作上是无可挑剔的,一面执着寻找内部奸细,一面又认真负责“木马”计划。《悬崖》中高彬,一直收集线索调查内鬼,凭借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找到了蛛丝马迹,然后一点点拼接、整合,最后抓住了周乙。在塑造革命敌手时,一改以前简单的意识形态丑化手法,他们因技不如人而成为败者,隐隐夹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无奈,观众也由此开始认可和尊重这些敌手。

这种角色的定位,增加了谍战剧的观赏性,使谍战剧脱离了“只见战争不见人”的叙事模式,也让谍战剧中人物形象“既富个性又显本领”。

与此同时,在强调和突出敌我双方的智慧和谋略的基础上,谍战剧更注重他们各尽其职、各为其主的职业精神的呈现,这就将原先的理想与主义的博弈变成一种敌我交锋的智性游戏。在谍战剧中强调职业伦理和专业精神置换了原有的“革命精神”之义,虽然革命、信仰、忠诚等经典的革命元素仍在剧中有所展现,但革命的原义不复存在了,转而透射出当下主流价值观。不难看出,职业伦理已然悄然挪用成为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新伦理。

因此,冷丝认为,近十年的谍战剧对专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强调,带来的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重新定位,也是对特工这一独特群体和英雄形象的肯定,也让谍战剧更具有观赏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