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三国魏晋南北朝 西北各民族 民族的迁徙和分布(上)

三国魏晋南北朝 西北各民族 民族的迁徙和分布(上)

时间:2024-08-20 17:38:38

相关推荐

三国魏晋南北朝 西北各民族 民族的迁徙和分布(上)

大家好,我是高倩,今天就让我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各民族的关系,汉末三国时期西北各民族的迁徙和分布。

公元2东汉亡,我国历史进入以三国鼎立为标志的大动乱时期(公元220-265年)。直到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结束,其间中原地区只有西晋(公元265-3)实现过短暂统一,然后即被“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割据局面所代替。

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其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少数民族纷纷进人中原,建立政权,中华各族的向心力与一体化意识得到加强。西北各族与汉族一起,缔造了我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却也颇有独特建树的历史时代。如果说在西汉时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族都是大量向西迁徙,那么,自汉末三国以来,西北各族的迁徙,却主要表现为大量向中原、陇右、河西内徙。其中,迁徙规模较大、地区较广的,是匈奴族和鲜卑族。

匈奴和鲜卑向西域及内地的迁徙,是与南北匈奴的内乱、鲜卑军事大联盟的兴起等事件紧密联系的。

南北匈奴分裂后,公元91年,东汉将北匈奴的主力驱逐出金微山(阿尔泰山)以西,于是,匈奴的主要部落开始西迁,但在阿尔泰山南北,仍有不少匈奴部落,继续与东汉政府进行着争夺西域的斗争。至于西迁的那部分北匈奴的迁徙路线及其分布情况,史书无直接记载。大致是由阿尔泰山西南下,至天山以北乌孙领地西北部,然后到当时的康居(今锡尔河以北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再到奄蔡国—即阿兰(今黑海、里海北部),最后深人欧洲,兵锋远达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城下。

迁徙到乌孙地区的那部分匈奴部落,在继续西迁时,曾留下了部分遗民,以后逐渐形成“悦般国”。《魏书》记载:“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由于史书对西迁的北匈奴及悦般国的记载寥客无几,又很笼统,所以至今研究者们对于这部分北匈奴遗民与当时西域民族有什么样的关系、究竟活动在什么地方,看法分歧。

我们认为,北匈奴西奔时,天山以北直到七河流域还是乌孙地域,乌孙当时是西域的一个大国,尚未向西南迁往葱岭。从历史上乌孙与匈奴的关系看,虽然乌孙自西迁伊犁河流域后,“不复朝事匈奴”,而遭匈奴多次攻击,但毕竟因匈奴对乌孙祖辈有思,而且北匈奴留下的是“赢弱者”,对乌孙的威胁不大,所以乌孙同意匈奴“赢弱者”留下是很可能的。因此,北匈奴单于“遁走于乌孙之地”,当为事实。乌孙迁葱岭后,活动在乌孙原领地上的就主要是以北匈奴单于为屯的悦般国属民。

北匈奴主力远徙后,漠北空旷,吸引了周围鲜卑、乌桓、丁零等族向这里的迁徙。其中,最主要的是鲜卑族。鲜卑祖先原活动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以后迁至“大泽”(今内蒙古呼伦湖)一带。由于北匈奴西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故地上留下的十余万落匈奴人便巨属鲜卑,并且自号鲜卑,从此鲜卑日益强大。大约到二世纪五六十年代,鲜卑首领檀石槐(公元136-181年)建立了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所属部落根据领地位置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其中“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势力伸入西域:到东汉末年,由于鲜卑强大,与东汉的关系日益紧张,至“灵帝立,幽、并、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也就是说,当时的鲜卑及其联盟中所属的一些东方民族已向西、向南迁徙到内蒙、宁夏、甘肃以及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继匈奴之后又一个统一了我国北方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草原帝国。史称鲜卑搜石槐“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这里除反映当时鲜卑的北部是丁零分布区,西部是乌孙分布区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鲜卑与乌孙、鲜卑与丁零的关系。

关于鲜卑“西击乌孙”的有关向题,我国史书没有详尽地记载,但这条史料本身表明,鲜卑当时对西邻乌孙发动过攻击,但没有记载是否进据了乌孙的大片领地。只是我们从乌孙密集型墓葬几乎正是从这时期开始逐渐向西南移动这一趋势,可以看出,鲜卑“西击乌孙”窜件对乌孙的早期迁徙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考古资料来看,二世纪末,七河地区已没有大量乌孙部落;东汉末特克斯河流域一带的乌孙墓葬也已非常罕见。这样看来,乌孙部落早期由七河、特克斯河流域一带向南及向西南的迁徙,很可能开始于植石槐末期,或植石槐鲜卑军事联盟崩溃的动乱时期。

植石槐死后,鲜卑属部陷人分裂、混战之中,其西部二十余邑的活动几乎于史无载。我们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在混战中削弱了的西部鲜卑部众,流入了邻近原留“住龟兹北”的北匈奴部落中,成为后来建立在天山以北乌孙故地上的悦般国的组成部分。那么,乌孙这一时期南迁的原因中,也就不能排除鲜卑和这部分北匈奴遗民的威胁了。

至于南匈奴,自附汉以后,总的趋势是不断内徙,有的是自动的,而大多数是被东汉政府强迫内徙的;东汉末年,军力衰弱,鲜卑等族经常入边侵扰,朝廷遂将边境地区的匈奴等内附各族南迁,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管辖和屯垦力量,另一方面也利用他们作为军事实力挽救危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